新闻频道国际要闻 正文

订阅《中国保险报》 订阅《中国保险报》电子版

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全球极端天气频发 天气指数保险获宠

发布时间:2013-09-02 10:53:35    作者:许闲 杨宇佳    来源:

2013年,中国遭遇近140年来的最热夏天,东南部地区超过40个城镇经历了最高气温40摄氏度以上的洗礼。东北亚地区的日韩两国同样出现极端高温天气。欧洲多国和美国大部分地区今夏亦遭遇热浪袭击。高温灾害条件下,众多国家、地区的养殖、种植业受到严重影响,部分农民的生计陷入困境。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沉寂于市场的农业天气指数保险成为各国关注的宠儿,该险种也为解决类似灾害天气下农业从业者收入受损问题提供了较好的解决方案。

传统农业保险:发展面临困境

许多国家传统的农业保险在推行的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商业保险公司所经营的农业保险备受挑战。

传统的农业保险在各国都不是新鲜事物。18世纪后期的德国和法国保险市场上就有了农作物雹灾保险。当时的德国就建立起了世界上最早的专业农业保险公司,即1791年德国布伦瑞克的雹灾互助保险公司。之后,世界各国相继发展农业保险,英国1844年设立牲畜保险公司,美国1938年成立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许多国家甚至将农业保险以立法的形式加以培育和发展,比如1900年法国颁布实施《农业互助保险法》,日本1929年颁布了《牲畜保险法》和《农作物保险法》(这两部法律1947年合并为《农业灾害补偿法》)。在农业生产者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过程中,因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经济损失,农业保险是国际上常见的一种提供有效补偿和保障的风险转移机制。

不过,许多国家传统的农业保险在推行的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商业保险公司所经营的农业保险备受挑战。在发生农业灾害后,传统农业保险以投保农户标的损失的计算结果为依据,由于投保人和保险公司信息不对称,该险种受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冲击较大,直接导致保费上涨趋势。此外,在面对众多受灾农户时,保险公司的实地勘验往往成本很高或根本难以执行,赔付过程进展缓慢,效率低下。

正是因为商业性农业保险有着这些缺陷,才使得许多国家以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形式来推广传统农业保险。不过,由政府财政或者优惠政策支持农业保险发展也面临着各种问题:理赔过程中投保人夸大赔付、村镇把关不严导致灾情虚报、财政资金运用低效、政策性保险覆盖面小等等。

此外,发展中国家还往往面临着这样一些挑战:小规模农户的数量大且分散、农业风险金融转移工具缺乏、再保险及巨灾风险分摊机制缺位、金融和贸易市场不够健全、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可见,传统农业保险并不足以保障发展中国家农业从业人员防灾防损、维持生产生活的连续性。

农业保险创新:天气指数保险

由于天气指数保险的运作特点是以指数作为触发点,可以解决商业性农业保险所面临的信息不对称性和道德风险问题。另外,天气指数保险与传统农业保险相比不存在理赔勘察等环节,赔付进程大大加快。

天气指数保险(weather index-based insurance)是农作物指数保险的一种,是农业保险的创新险种,它起源于国际天气衍生品市场,本质上属于金融风险转移衍生品工具。天气指数保险运作的原理是将气象因素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指数化,对气象监测站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气象因素的变化和保险标的生长情况的关系。一旦发生保单中约定的天气变化,用一段时期内测量获得的数据来衡量特定天气参数是否超过触发点以致给农户造成损失。天气指数保险可以估测气象因素的异常变化对保险标的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从而得出灾害气象条件下,农户遭受的损失大小,并依此计算保险赔款。

由于以上天气指数保险的运作特点是以指数作为触发点,可以解决商业性农业保险所面临的信息不对称性和道德风险问题。另外,天气指数保险与传统农业保险相比不存在理赔勘察等环节,赔付进程大大加快。

天气指数保险在产品设计过程中面临的核心技术就是对触发点的确定和指数的制定。由于所衡量的气象因素的变化必须与农作物或牲畜产量变化有直接联系,构建指数所选取的气象因素要求十分严格。这些气象因素必须满足客观、可观测、易于测量、可及时报告、时间上连续、对广泛区域产生影响等诸多条件。

天气指数保险的发展扩大,需要一定的硬件和技术支持。开展天气指数保险的前提之一,是具备足够数量的标准气象监测站,根据其测得的数据来确定附近区域投保人在发生指定气象灾害时的损失。此外开展天气指数保险的另一个前提条件,是需要取得相关地区几十年的历史天气数据,才能进行保单费率设计。因此,要行之有效地开展天气指数保险,在相关配套设施和基础研究方面必须跟上。

开展天气指数保险,对国计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在气象灾害发生后,可以直接作为辅助救灾的手段,缓解受灾地区农业从业者的损失,使其尽快恢复正常生产活动;其次,通过解决农业人口生产方面的部分风险顾虑,间接促进农业的发展。目前,天气指数保险在亚洲、非洲多国试点,发展态势强劲,相信该险种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农业国家会有不错的前景。

天气指数保险:印度经验推广

在印度有5家保险公司提供天气指数保险,包括印度国有保险公司AIC,其提供的天气指数保险范围覆盖印度所有县,并占有全国公司购买天气保险份额的75%以上。

早在1999年,学术界就有学者就天气指数保险展开讨论。20世纪初,一些国际金融机构,如世界银行、亚洲发展银行,开始鼓励并资助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开展天气指数保险。2003年,印度首先试行天气指数保险,之后,又有一些国家陆续试点天气指数保险,如乌克兰、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泰国、孟加拉国等等。

在诸多推广天气指数保险的国家中,印度是发展比较成功的案例。印度大力发展农业保险有其深层根源。首先,农业一直是印度的国民支柱产业之一。2013年5月1日,《印度时报》(The Times of India)的一篇文章指出,根据最新的人口普查结果,印度约有1.44亿农业劳动者,占到全部工作人口的30%,和农业有关的人口高达2.63亿。其次,印度每年农作物收成受6月至9月的西南季风的影响较大,其间降水量接近全年降水量的四分之三,由此造成的降水过多或过少往往导致洪水或旱灾,这就给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农业制造了很大困扰。1999年,印度政府推出国家农业保险计划(NAIS),作为基于作物产量的传统农业保险,具有赔付时间长等缺陷,尽管政府提供部分保费补贴,仍有大量农户选择不参与投保。

2003年,在世界银行商品风险管理组(CRMG)的协助下,印度本土微金融机构BASIX和保险公司ICICI Lombard联合,在印度的Andhra Pradesh地区发售发展中国家的首个天气指数保险,为200名种植落花生和蓖麻的农户提供低降雨量保险保障。2004年,在听取投保农户的反馈后,BASIX公司在2003年的保单设计上有所改进,吸引了700名农户投保第二代天气指数保险。直到2005年,保单设计进一步得到改善,在印度的6个州售出逾7600份保单,实现飞跃式的发展。

2003年以来,印度的天气保险市场迅速发展,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天气指数保险市场。印度《经济时报》(Economic Times of India)2012年7月30日的一篇文章指出,印度的农民可以为约40种农作物寻求极端天气下的保险保障,这些保险全部以天气指数为依据。其中,大部分保险受到补贴并有保费上限的规定,以确保小型农户可以承受保费负担。在印度有5家保险公司提供天气指数保险,包括印度国有保险公司AIC,其提供的天气指数保险范围覆盖印度所有县,并占有全国公司购买天气保险份额的75%以上;ICICI Lombard保险公司作为印度天气保险领域的第二大保险公司,为该国超过50个县提供此类保险。

作为天气指数保险领域的先行者,BASIX公司认为,发展天气指数保险要做到行之有效,除了需要基础设施等硬件支撑以外,在险种推广的软实力上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保单设计上要简单明确,语言朴实,使投保农户即使文化程度不高也可以理解保单内容;其次,保险公司要做好宣传工作,派外勤人员深入农村考察,发放多种形式的保险宣传资料,提升新险种的市场知名度;再次,保险公司还要根据投保人的反馈,定期改进保险合同,以提升险种在农户中的口碑,逐步提高险种的市场占有率。

发展新型农业指数保险,只有保险公司的尝试,没有政府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从2007年开始,印度政府在全国部分地区鼓励发展基于指数的农作物天气保险计划(WBCIS)。WBCIS的保险标的是冬季10月/11月播种、4月间(印度的早春季节)收获的部分作物,风险区间是从作物的播种期到成熟期为止。在WBCIS推出的随后几年里,印度的农业天气指数保险保单数量、承保金额都有了大幅度提升。 WBCIS计划的操作原则是区域方法(Area Approach),也就是说,在参照气象站附近一定地理区域选取参照单位区域(Reference Unit Area)作为保险中风险承担和赔偿评估的同质保险单位,所有投保人在参照单位区域种植认可作物,他们的保险条款和赔偿评估都是一致的。其中,参照气象站是指定的为保险赔偿评估提供天气数据的气象站。WBCIS计划内,所有赔付保证在45天内完成,赔付过程迅速、透明。

当然,WBCIS计划受到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很大幅度的保费补贴。和之前的NAIS计划不同,无论国有保险公司还是私有保险公司,在开展这一新型农业保险计划中都可以获得补贴。同时,也设有保费上限以维护广大农户的利益。

在印度,对于所有从贷款银行或金融机构获取批准信贷额度(sanctioned credit limit)的特定作物种植者,按照规定有义务购买WBCIS计划内的保险,对于其他没有相关借款的农户来说,该保险的购买是自愿的。保险与信贷相联系的制度以及债务人强制投保的规定,对农业天气指数保险的大范围推广也起到一定作用。

天气指数保险在中国:探索中前进

在中国开发天气指数保险不可操之过急。中国国土面积幅员辽阔,气象条件复杂多变,天气指数保险必须具备针对性,对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同时注重实地调研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作为发展中农业国家,每年气象灾害频发,广大农业从业人员往往面临靠天吃饭的问题,其切身利益需要获得保障。中国农村地区情况与印度相似,都有着农业人口分散、农户种植养殖规模偏小、农业金融风险转移工具不发达的特点。因此,发展天气指数保险,在中国具备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008年4月,农业部国际合作司、世界粮食计划署和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三方签署“农村脆弱地区天气指数农业保险国际合作项目”谅解备忘录,在此之后,国元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国际农业发展基金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等机构共同就中国天气指数保险展开调研。2009年5月25日,国元农险推出全国首个天气指数保险产品并在保监会备案,同年8月于安徽省试点“水稻种植天气指数保险”,合同覆盖面高达127078亩,参保农户482户,保险金额381234元。试点过程进展顺利。2011年4月,国元农险就承保的“小麦天气指数保险”进行赔付,这是安徽省试点天气指数保险进程中的首次赔付,为未来试点范围的扩大化打下了基础。

2012年5月14日,中国保监会发布了《关于做好2012年农业保险工作的通知》,鼓励各保险公司研发天气指数保险这一新型保险产品,以开辟农业保险新领域。2013年3月1日起,我国由国务院颁布的《农业保险条例》正式实施。保监会在2013年6月发布的《中国保监会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农业保险条例〉做好农业保险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鼓励产品创新,满足不同层次的保险保障需求。鼓励各公司积极研究开发天气指数保险等新型产品,不断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风险保障需要。对新型产品,保监会将开辟绿色通道,优先接受报备”。总体而言,中国天气指数保险仍处于起步阶段。

必须指出,在中国开发天气指数保险不可操之过急。中国国土面积幅员辽阔,气象条件复杂多变,天气指数保险必须具备针对性,对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同时注重实地调研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只有在各地区政府、保险公司、气象部门、科研机构通力配合下,才可能设计出维护农业从业者利益的切实可行的新型农业天气指数保险。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安全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