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今日头条 > 正文

订阅《中国保险报》 订阅《中国保险报》电子版

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政策性农险:农民难保成本

发布时间:2013-12-04 08:22:03    作者:杜亮 黄明明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编者按:

2007年4月,中央财政在六省区试点启动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机制,这一标杆性举措撬动了低迷多年的农业保险市场,使之进入到一个快速增长的通道。2007年至2012年,农业保险承保农作物面积从2.3亿亩增加到9.7亿亩,占全国播种面积的40%;保费收入从51亿元增加到240亿元,年均增长36%;参保农户达到1.83亿户次,遍及全国各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累计保费收入846亿元,提供风险保障2.68万亿元,共向9000多万受灾农户支付赔款551亿元。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大发展对于增强农民的抗风险能力、保障农民收入乃至培育广大农民的风险经营意识,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当走到这些宏观数字的背后,《中国保险报》记者调研发现,以“低保障、广覆盖”为基本原则的政策性农险,目前在实际运行中碰到的最大问题,并不是农民保险意识弱,也不是保费高,而是农民觉得受灾后赔得太少,没意思。顺应农民这种需求并寻求多方解决之道,或将成为下一步农业保险发展的关键突破口。

上篇:难忘的“7·31”之夜

“搞农业保险就像‘给娃剃头’,必须压着,手还要轻。”中航安盟陕西省富平县支公司总经理纪中信比喻说。年过五旬的纪中信在农机行业摸爬滚打30年,足迹遍布富平县每一个乡镇村庄,和大多数乡镇干部都熟得很。但直到今年6月加盟刚刚成立的富平中航安盟,他才真正体会到了啥叫农业保险。

作为地处关中平原的陕西粮食生产大县,随着中航安盟的进入,富平县今年首开大规模的农业保险承保工作。说服那些不了解保险甚至抵触保险的农民买保险,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差使,好在有国家惠农政策的背书、县政府文件的推动、乡镇干部们的积极宣导和系统组织,成立还不到两个月时间,富平中航安盟就签下了16个乡镇35.97万亩玉米、647.1亩苹果的承保合同。

初战告捷。不过,它所带来的喜悦没有持续多久,准确地讲,还没过夜。

7月31日,纪中信记得很清楚。这一天,老纪在单位出完最后一张保单,回到家已经是夜里12点了。是夜,电闪雷鸣,狂风大作,老纪脑子里也如翻江倒海,难以入眠。果然,第二天早上6点,16个承保乡镇的报案电话就陆续打来。狂风刮过,玉米出现大面积倒伏。险情就是命令。由于富平中航安盟只有6名工作人员,短时间内完成查勘根本不可能,老纪迅速向省分公司汇报灾情,请求增援。省分公司决定抽掉20多人,分成6个组奔赴受灾乡镇的150多个村现场查勘。

8点,老纪带领的一个组就出发了。一村一村走,一户一户查,钻进玉米地查看倒伏情况,拍照,工作量大得惊人。有的同志累得不行,一屁股就坐在地畔上了。老纪开的车也经受了严峻考验,开着开着,方向盘转向助力失灵,没地方修,只好“硬扳着开”。等完成当天的查勘任务回到家,已经是夜里10点了。

“当天我的手机很快就打爆了。”回忆起8月1日的一幕幕,老纪心潮难平,“没想到有人帮我充了一百块钱,到现在,我都查不出是哪个好心人干的。”

就这样,中航安盟用3天时间完成了富平县16个乡镇的集中查勘。“玉米倒伏后,要及时把它扶起,才可能最大限度避免损失。农民不会等你勘验完了才去扶,所以查勘工作必须争分夺秒。”老纪说。

对于农作物在生长期受灾,一般要经过两次查勘才能定损:第一次看受灾情况,留存受灾现场证据;第二次等到农作物成熟,根据其减产情况最终确定损失。

8月31日至9月13日,富平中航安盟聘请县农业专家分成4个组,对全县承保乡镇进行了查勘定损。经技术鉴定立案112件,确定玉米受灾面积31378.3亩、苹果受灾面积17.5亩,受灾农户1318户,赔款总额234.9万元。

从10月中旬开始,这些赔款陆续打入受灾农民的“一折通”账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