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行业新闻 > 正文

订阅《中国保险报》 订阅《中国保险报》电子版

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险企蓄势2014开门红 短期理财险打头阵银保压力陡增

发布时间:2013-12-21 09:39:54    作者:    来源:中国经营报

经历过去年同期市场的“严寒”后,今年保险市场多了一丝暖意。记者了解到,进入12月,无论是产品的实际售卖,还是客户准备,多数险企都比往年要稍显轻松。

就个险渠道而言,与往年相似,3年、5年的短期理财型保险仍是各险企短兵相接的利器,其中保障范围及投资回报是决定险企能否胜算的重要砝码;而一直作为冲规模重要渠道的银保渠道,由于成本逐年高企,已成为部分险企不能承受之重。与此同时,多数险企已经着手准备2014年“开门红”。

“开门红”主打理财

“明年开门红较往年应该要好做一点。”一寿险公司市场总监告诉记者,“从大的环境来看,国家在纳税递延、延迟退休等方面已经开始相关研讨,保险产品所具有稳健、安全的特性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客户所接受;从保险产品本身来看,今年险企整个的投资收益较往年有所回升,这也增强了产品的吸引力。”

据保监会统计的数据显示,2013年1~11月份,中国人寿、平安寿险、太保寿险、新华保险分别实现原保费收入3110亿元、1352.49亿元、904亿元、953.50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累计保费收入涨幅分别为4.08%、13.48%、2.61%、3.40%;从单月数据来看,分别实现保费收入180亿元、102.85亿元、60亿元与108.36亿元。

11月份通常是各家保险公司调整的时机,新华保险凭借其首款费改新品一改昔日颓势,实现逆市大涨。

近日,新华保险趁热打铁,推出福祥一生终身年金保险理财计划,并将其作为明年开门红主打产品。据悉该产品由福祥一生终身年金保险(分红型)及附加随意领年金保险(万能型)组合而成,被标榜为高现金价值、高返还比例及高增值能力,交费方式为一次付清、3年、5年和10年。

与新华保险类似,中国人寿及太保寿险也都选择了产品组合的形式。其中中国人寿推出金如意产品组合计划,该产品由国寿金如意年金保险(分红型)、国寿金账户年金保险(万能型)及附加长期意外伤害保险组合而成,缴费时间为3年、5年、10年不等;太保则升级推出旗下产品鸿发年年全能保险理财计划A,由全能年金保险(分红型)、附加财富管家年金保险(万能险)及附加投保人豁免保险费意外伤害保险组成。

以组合的方式推出产品无疑让产品更具吸引力,记者在翻阅3家披露的万能险产品收益后发现,以11月收益为例,万能险的年结算利率平均在4%左右,新华、国寿、太保在上述提及的万能险账户中的收益折合年结算利率分别为4%、4.1%及3.9%。

据平安人寿内部人士透露,其刚推出的费改新品会在2014年3月份以后重点推出,“开门红”主打产品为尊越人生财富管理计划,主张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缴费期限为3年、5年及10年期。

银保渠道压力陡增

与个险渠道相比,银保渠道如今所面临的市场挑战正在悄然改变,其对明年“开门红”的影响和效果仍有待观察。

近日,保监会下发的一份新版征求意见稿在业界引发阵阵涟漪。依据新规,险企人员驻点销售的禁令有望松动,同时对险企所卖理财型保险占比有了不得超过80%的限定。

“新规在驻点方面的松动其实对险企没有实质的影响,意见稿里也不是说保险人员可以直接到银行里卖保险,而主要是辅助咨询、帮助银行网点销售人员答疑,过去即便有禁令,保险销售人员一周跑几次银行帮助咨询的情况也很常见。”某寿险公司副总裁对记者表示。在其看来,新规实质对险企有影响的是对产品结构的规定。

新规规定,保险公司需加大力度发展风险保障型和长期储蓄型保险产品,其中意外伤害保险、健康保险、定期寿险、终身寿险、养老年金保险的保费收入之和不得低于银邮代理保费总收入的20%。

“我们现在银保渠道保障型产品占比为15%,如果征求意见稿正式通过的话,肯定要重新调整产品结构,但应该不会对销售产生明显影响,开门红还是会选择理财型产品主打。”上述寿险公司副总裁如是说。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新政对险企不会带来实质改变,旧环境对险企所产生的压力已经渐渐明朗。

有业内人士就告诉记者,日益高企的成本已经让不少险企不得不选择“放弃”银保渠道。“就今年的情况看,在银保渠道大险企的成本基本在6个点,中小险企约在7个点,有的甚至高达8个点,相比去年平均涨了一个点。”一中型险企的总精算师告诉记者。

一家大型险企的寿险业务负责人也向记者证实了这个成本:“以一年期产品为例,这两年销售成本从1.5个点涨到2个点,再到2.2、2.3个点,再此基础上加上给客户的4个点,销售成本基本在6个点以上,如果要算险企整体业务成本,还要再加1到2个点,这样就必须把投资回报率做到7%、8%,难度很大。”

有业内人士对记者分析,现在几家大行都有自己控股的险企,这些险企明年会依托银行渠道做大做强,迅猛发展,而其他险企再想要借助银行渠道冲规模,将对险企在资产配置及投资收益方面产生极大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