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十论现代保险服务业”系列访谈之二

史培军:保险业应更多去“找市场”

发布时间:2014-05-28 08:13:13    作者:实习生 王浩程 整理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企业应该“找市场”,还是“找市长”?这是中国经济转轨中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而对于社会性特征明显的保险业来说,又该如何理性选择?《中国保险报》副总编辑杜亮近日就此对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史培军进行了采访。史培军主要观点如下:

1 不要老想往政府靠

当前中国保险业发展有一个不好的苗头,有些同志老想往计划走,老想往政府靠,这种思路正好和国际上相反。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60条,最重要的一个信号就是市场能做的就不要靠政府。只有保险业对市场经济的保障能力提高了,中国的市场化程度才算真正提高了。

2 我国保险业对市场经济保障不够

提高保险业地位的关键不是靠帮政府做社会管理的事,做“第二政府”。我国保险业地位不高,最关键的是它对市场经济的保障程度不高,而背后的深层原因是政府和行业对保险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理解不深刻。从世界范围看,保险业的主要责任不是管理社会,管理社会的主要责任仍然在政府。帮助政府搞社会管理是可以的,但不能本末倒置。保险业应高高举起“保驾护航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旗帜。

3 民政和保险的关系是互补的

保险补偿做到何种程度都少不了民政救灾救济,不要老提“民政是保险发展的阻碍”。民政和保险的关系是互补的,因为不是所有人都具有投保能力。民政要兜社会的底,社会稳定是民政和公安等政府部门的事,保险管不了这么多。

4 政府不该为企业购买公共服务

政府可以购买一些公共服务,包括向保险购买一些公共服务。这里面的关键是,投保人是不是事业单位或政府,如果保险对象是政府或事业单位,这是对的。如果保险向这两类主体之外的还提供公共服务,就是错的。从这个角度看,深圳的巨灾保险制度值得商榷。它是一揽子的安全保障,把企业也放进去。

5 保险业应更多去“找市场”

保险业应该更多去“找市场”,而不是“找市长”。我国许多地方国企投保的比例不如民企,大的国企投保比例更不如民企,合资企业投保率最高。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到这么大体量了,保险业真的应该使各类企业无不例外地投保,这是保险真正的主业。

6 要把七成精力放到经济发展上

将来保险业的保费收入,70%是保经济来的,30%是保社会来的。保险业一定要盯住自己的主业,把七成精力放到经济发展上,三成用到社会上。保险业要好好推动中国实体经济投保,把中国保险深度的比例真正提高起来。按中国的市场化程度,保险深度应该达到一半的水平。我们如果是70%的市场经济,保险深度应该是35%左右。现在连10%都不到,还有很大的空间。

人物简介:

史培军,博士,教授。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民政部—教育部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副院长。兼任IHDP核心计划IRG联合主席,经合组织(OECD)巨灾管理高级科学委员会委员,国际风险管理理事会(IRGC)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副主任、国务院应急办专家组成员、教育部科技委副主任、国家环保总局高级科技顾问。担任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等职。

史培军教授从事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风险研究。先后主持40多项国家有关科学研究项目,发表论文300多篇,专著15部,被引用达6000多次,获国家及部委奖励20余次。曾先后为国务院领导作科技知识讲座和科技咨询报告3次,并多次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提供科技咨询,大量研究成果被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决策所采用。

(访谈全文请看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