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今日头条 > 正文

订阅《中国保险报》

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十论现代保险服务业”系列访谈之三

魏华林:中国保险业的远虑与近忧

发布时间:2014-06-04 08:03:36    作者: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社会和消费者对保险的负面认知——电话骚扰、销售误导、理赔难为何长期存在?如何解开制约保险业发展的种种症结?近日,《中国保险报》副总编辑杜亮采访了武汉大学保险经济研究所所长魏华林,就中国保险业面临的近忧与远虑做了详尽分析。魏华林主要观点如下:

1.中国保险进入新的爬坡阶段

过去30多年中国保险市场发展出现过3次高峰和低谷,但是,这样的波动并不是保险发展的周期性表现。因为中国保险的发展至今尚未形成相对稳定的运行轨道。与其说中国保险发展将会进入一个新的周期起点,不如说将会进入一个新的爬坡阶段,人们将会看到有别于他国的“中国式保险”发展道路。这个阶段的转变过程也许只需要3年-5年,而这种转变带来的发展时间将会持续10年、20年乃至更长。

2.保险业是否“大而不强”?

这里涉及两个理论问题:一个是过去中国保险业发展成功的因素是什么?另一个是未来中国保险业发展追寻的方向在哪里?如果我们不能准确回答第一个问题,那就意味着我们对于自己过去的成功因素是茫然的;如果我们不能准确回答第二个问题,那就意味着我们对于未来依然是茫然的。

3.保险供给不足,需求也不足

中国保险市场的特殊性在于,即保险供给不足,保险需求也不足。其表现是:卖保险的人卖不出去自己想卖的保险产品,买保险的人买不到自己想买的保险产品。中国保险市场主体将面临双重压力,既要增加供给,又要激发需求。相比之下,激发保险需求在当下显得更为迫切。

4.三句话描述中国保险现状

今天的中国保险市场状况可以用三句话描述,第一,巨大的成就与难解的问题同时存在;第二,相信成就的作用大于问题的影响;第三,不能因为成就好于问题而忽视问题的存在。中国保险业问题症结在于:发展速度有时过于迅猛,以至于我们的主观认知水平不能完全跟上,因而出现了许多一时难以纠正的问题。

5.如何走出“保险怪圈”

不管是“销售误导”“理赔难”,还是“成本太高”“人难招”,都是一种表现形式,我们将之称为“保险现象”。焦点在于“保险难卖”。解决这样的问题,既需要保险经营者的主观努力,又需要包括保险消费者在内的人类的共同智慧。在中国,当务之急是解决对保险的认知,尤其是保险本质的认知。

6.发展保险本身不是目的

如果说“销售误导”“理赔难”“成本太高”“人难招”是中国保险发展的“近忧”,那么,中国保险市场存在的“两个缺失”,则可以看成中国保险发展的“远虑”:一个是“敬畏”意识的缺失,一个是“方向”意识的缺失。发展保险本身不是目的,通过发展保险为那些面临风险的人提供风险保障才是目的。

人物简介:魏华林,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保险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风险管理研究中心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兼任国务院学位办专业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暨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保险学会副会长,湖北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

魏华林自武汉大学经济学专业毕业后任教,长期从事风险管理与保险教学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风险管理与保险制度。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和省部级研究项目20余项,写作出版学术论著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代表著作有《中国综合自然灾害风险转移体系》《中国养老大趋势》《中国农民保险发展研究》《保险学》《保险经济学》《中国保险市场开发及其监督》等。先后有十余项研究成果获奖,其中,国家级奖3项,省部级奖6项。

(访谈全文请看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