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今日头条 > 正文

订阅《中国保险报》

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十论现代保险服务业”系列访谈之三

魏华林:中国保险业的远虑与近忧

发布时间:2014-06-04 08:03:36    作者: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中国保险市场的特殊性在于,保险供给不足、保险需求也不足。处理保险供给与需求的矛盾,中国保险市场主体将面临双重压力,既要增加供给,又要激发需求。相比之下,激发保险需求在当下显得更为迫切。

保险存在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在于其本身所具有的互助性。如果保险失去了内在的互助性,它还能被称之为保险吗?

保险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是被保险人养活了保险中介公司,保险中介公司养活了保险承保公司,保险承保公司养活了保险管理机构。

(数据来源:魏华林教授提供 王梓/制图)

中国已经是保险大国但远非保险强国,如何让保险业强起来?就保险市场的发育看,中国保险业的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仍存在较大的不匹配,原因何在?社会和消费者对保险的负面认知——电话骚扰、销售误导、理赔难为何长期存在?如何解开制约保险业发展的种种症结?近日,《中国保险报》副总编辑杜亮采访了武汉大学保险经济研究所所长魏华林,就中国保险业面临的远虑与近忧做了详尽分析。

杜亮:从保费规模增速看,这两年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可以说出现了“触底反弹”的好势头。2013年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72万亿元,同比增长11.2%,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告别了个位数增长。特别是今年一季度,原保险保费收入大增35.90%,形势喜人。在您看来,这种局面的出现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是一个新周期的起点,还是昙花一现?

魏华林:一个季度的情况不能反映中国保险市场的问题,一个年份的情况也不能说明中国保险市场的问题。尽管在过去30多年中保险市场发展出现过三次高峰和低谷,但是,这样的波动并不是保险发展的周期性表现。因为中国保险的发展至今尚未形成相对稳定的运行轨道,也没有出现环环相扣、循环往复的周期性迹象。以往发展所呈现的主要是阶段性特征。因此,与其说中国保险发展将会进入一个新的周期起点,不如说将会进入一个新的爬坡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人们将会看到有别于他国的“中国式保险”发展道路。保险市场发展的标志不仅仅是看保费规模和市场位次,而是由科学技术为支撑的保险产品创新和以保险服务为核心的保险市场成长。未来保险市场的变化不仅体现在数量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质量上。这种变化既是经营方式变化的结果,也是经营理念变化的结果。这个阶段的转变过程也许只需要3年-5年,而这种转变带来的发展时间将会持续10年、20年乃至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