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今日头条 > 正文

订阅《中国保险报》

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十论现代保险服务业”系列访谈之三

魏华林:中国保险业的远虑与近忧

发布时间:2014-06-04 08:03:36    作者: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杜亮:以保费规模计,中国已经站在世界第四的位置。但说到人均保费和保费收入占GDP比重,我们和发达国家差距就远了:保险密度排名世界第61位;保险深度排名世界第46位(2012年数字)。我想是不是可以从这两个角度理解一下:一个是从供给主体看,中国保险业依然是“大而不强”;另一个从市场需求看,中国保险业发展的“想象空间还很大”。首先,您是否认可“大而不强”的说法?“大而不强”又体现在什么地方?

魏华林:这里涉及两个理论问题:一个是过去中国保险业发展成功的因素是什么?另一个是未来中国保险发展追寻的方向在哪里?如果我们不能准确回答第一个问题,那就意味着我们对于自己过去的成功因素是茫然的;如果我们不能准确回答第二个问题,那就意味着我们对于未来依然是茫然的。如果说我们对于过去的成功因素是茫然的,那就等于说我们过去所取得的成功是偶然的;如果说我们对于自己未来的目标是茫然的,也就等于说我们未来的成功将依然是偶然的。这两个“偶然”加在一起,将会导出一个“必然”的结果,这个结果也许不是成功而是失败。这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一个结果。

截至2012年,中国保费规模已经位居世界第四,这足以表明中国保险35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功。国人有一句老话:“成功自有过人处”。中国保险业发展的成功来自何方?我相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在我看来,除了国家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人口红利等因素之外,还有两个因素发挥了重要而直接的作用,一个是社会财富的增加,一个是风险社会的来临。这两个因素在经济学中属于需求问题。正是蕴藏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保险需求的存在和增加,促进了中国保险业发展的一次又一次成功。同样,未来一个时期,保险需求仍然是保险发展的主导因素。关注保险需求的变化,并根据保险需求的变化调整保险供给,应该成为今后中国保险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在中国,大家习惯用保险大国和保险强国等词语衡量保险的发展。其实,这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逻辑关系。保险大国可能是保险强国,但保险强国不一定是保险大国,因为两者分别使用着不同的衡量指标,代表着不同的含义。衡量保险大国的指标主要是保险经营规模、保费收入和资本规模等,衡量保险强国的指标主要是保险密度、保险深度和保险渗透率等。若以保费规模而论,中国虽然排在美国、日本和英国之后,但超过了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可谓保险大国。若以保险密度、保险深度而论,只能算是保险小国。若以保险渗透率(保额/GDP)而论,日本寿险市场的渗透率是321%,美国是191%,韩国是152%,德国是105%,法国是97%,中国是33%。世界保险十强国家的平均渗透率是126%。从这里可以看出,日本比美国强,韩国比中国强。做大做强是中国保险人的一个梦想。实现这一梦想需要分两步走,先是做大,然后做强。相比之下,做大容易,做强很难。作为世界保险强国,除了达到一些客观性指标外,还需要具备一些具有国际竞争力和风险承载力的基本要素,包括人才、企业和资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