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今日头条 > 正文

订阅《中国保险报》

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十论现代保险服务业”系列访谈之三

魏华林:中国保险业的远虑与近忧

发布时间:2014-06-04 08:03:36    作者: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杜亮:在新的市场环境下,例如互联网保险的发展等,是否会给中国保险业快速、健康发展带来一个新的机会?

魏华林:这是完全可能的。但需要说明的是,这里讨论的是两个不同的命题,一个快速发展问题,一个是健康发展问题。不同的问题,受不同的规律支配。

关于中国保险业能否快速发展的问题。我曾经在监管机构一次座谈会上说过,由于保险与国家宏观经济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所以,在宏观经济继续稳定向好发展的背景下,保险业定会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根据其他相关国家的保险发展经历和数据分析,中国保险市场的增长态势有可能持续10年、20年乃至更久。增长速度和比率可能会出现波动,但增长趋势不会改变,并大大高于GDP的增长率。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为保险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总而言之,国家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和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为保险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前提条件和技术保障。中国保险业的发展条件,天时地利已在,尚需配之人和。

关于中国保险业能否健康发展的问题,我个人观点是喜忧参半。中国保险业过去35年的发展,对保险从业者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历练,通过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认识了保险的一些面目,摸索了一些规律,积累了一些经验,为未来走向强大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使我们相信中国保险市场的未来能够健康发展。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是,未来走向健康发展的路可能是一条艰难而曲折的路。对此,我们需要进行长远的思考和具体的谋划。

如果说“销售误导”“理赔难”“成本太高”“人难招”是中国保险发展的“近忧”,那么,中国保险市场存在的“两个缺失”,则可以看成中国保险发展的“远虑”,一个是“敬畏”意识的缺失,一个是“方向”意识的缺失。所谓敬畏意识的缺失,首先体现在承保人方面。国内保险市场上有一种现象,不论公司大小、实力强弱,只要有人上门买保险,不顾何样标的,均敢毫不犹豫地答应承保。这种不管风险、不计代价、不顾后果,“过了嗓子不怕烫”的承保现象,被人称之为“保大胆”。风险敬畏意识缺失的情况,同样存在于保险消费者。根据调查,90%以上的中国消费者对自己面临的风险,没有做出转移计划和管理安排。相比之下,发达国家的风险敬畏意识比我们要好得多,他们在自己面临风险的时候,通过运用包括保险在内的各种方式转移给专司风险管理的机构。发达国家人均寿险保单在5张以上,中国人均不足1张。在财产保险方面,美国的保费支出占GDP的比重是0.50%,英国是0.39%,法国是0.36%,加拿大是0.33%,俄罗斯是0.21%,中国只有0.03%。现代社会与风险社会同时存在,是中国现在和未来长期存在的一个社会特征。随着风险社会的到来,一方面人们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多,需要承载的损失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人们对现实业已存在的风险又缺乏认知和对策。这样的风险敬畏意识的严重缺失,已经引起社会有识之士的忧虑。

关于中国保险业发展“方向”意识缺失的问题。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背景、大环境,中国保险的发展道路呈现出两个特点,一个是“摸着石头过河”,另一个是“跟着别人走路”。这是时代导致的结果,历史形成的现状,无可厚非。问题是今天的中国保费规模已经进入世界前四位,并且还会向前移动。假如将来某一天中国的保险规模一不小心达到了世界第一,到那时中国保险业当向何处发展?这是一个需要尽早思考并作出回答的问题。中国保险业发展的终极目标和方向是什么?毫无疑问,不只是保费规模、市场排名,而是保费规模和市场排名之上的东西。比如,保险在国家经济风险中的负担份额、保险在国家金融安全中的承载能力、保险在国家社会稳定中的责任担当,等等。所有这些,无不涉及保险的发展方向或目标。发展保险本身不是目的,通过发展保险为那些面临风险的人提供风险保障才是目的。只有明确保险的这个发展方向,才能调整好保险业的发展战略,激发保险业的创新能力,推动保险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