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今日头条 > 正文

订阅《中国保险报》

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十论现代保险服务业”系列访谈之四

郝演苏:保险业是以保障为根基的行业

发布时间:2014-06-13 08:38:22    作者:李忠献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李俊岭:联系保障和理财两个取向,目前保险产品结构上存在哪些问题?

郝演苏:现在财险公司还是零售的业务(车险)占比很高;寿险公司短平快的短期产品过多,分红类产品在市场占50%-60%,万能险占30%左右,投连险占比很低——10%左右。寿险公司乃至整个寿险业都患上了“三高症”——所谓的高准备金、高资本投入、谋求所谓不着边际的高收益,也就是高现金价值。这很麻烦,出事的话就陷进去了。

目前中国面临最大的问题是长寿风险。因为国家储备不足,希望老百姓做好储备,减轻国家的压力。但是这一方面一直没有做好。但这也不能怪老百姓,有很多保险公司希望把规模迅速膨胀起来,保费获取的成本很高,必须到资本市场追求更高的收益。保监会积极拓展资金运用渠道也考虑了这个因素,但在资本市场上把钱赚来的难度也很大。目前,私人理财周期不可太长。比如股票,有谁敢说拿几只蓝筹股压箱底养老的,老百姓的理财需求与保险公司的经营是不吻合的。

李俊岭:保障占比低的后果会怎样?

郝演苏:保障占比低,发生重大事故不能体现保险的功能。我经常和学生们讲,一个国家的保险行业好不好,就是看保险占灾后损失的补偿比例,保险金额占国民财富的比例。

上世纪90年代在保监会成立之前,国家统计局每年出版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报告》中披露的保险数据有保费,也有保额。现在只有保费,没有保额,反映不出保险为国家风险提供了多少保障。保额是保险行业对国家和民众提供的保障额度,同时也是一个卖点——可以告诉政府和公众,不要只看到保险行业收了多少保费,也要看到保险为整个社会承担了多大的责任,这个责任的量化就是保额。保险行业不能总讲保费,应该拿保额向国家和社会说事,让全社会知道保险行业所承担的风险价值。除了保额,还有赔偿比例也很关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保险金额占国民财富的比重、保险赔款占经济损失补偿的比重,应当成为衡量保险业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

(李忠献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