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十论现代保险服务业”系列访谈之七

庹国柱:保险业不能做“第二社保”

发布时间:2014-06-25 07:45:43    作者: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作为保险业界的知名学者,庹国柱屡屡对监管部门乃至保险业界谏言;他不拘泥于理论,始终融入保险业发展的广阔天地。近日,围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内涵、农业保险的现状和未来等话题,《中国保险报》执行总编辑李俊岭专访了庹国柱。以下是庹国柱的主要观点:

当前现代保险服务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首先,中国的保险业要讲差异化、个性化发展。宏观目标和要求要与微观目标和要求分开来。就是说宏观目标不能替代微观目标,微观个体要有自己的个性。其次,保监会需要“跳出保险看保险”,监管部门的眼界必须宽,但保险企业不能“跳出保险做保险”,要是都“跳出保险做保险”就跑偏了,可能就是“不务正业”了。保险的基本职能就是分散风险和补偿损失,出于保险自身的发展需要,衍生出财富管理和防灾防损的职能。

商业保险也属于广义的“社会保障”范畴,但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是不同的两个领域,各有各的目标和规则。积极参与社会保险的管理和运作,积极参与政府的社会服务采购,这没错,但商业保险企业绝不能按照社会保险的规则来运作,而要遵从商业保险自己的规则。比如积极参与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这本来是好事,但是有些保险公司却放弃精算要求,社保要求什么就满足什么,给什么条件就接受什么条件,人家消化不了的人要保险公司买单,还要替人家买车、租房,根本不考虑自身成本,不考虑利润,甚至竞相杀价,搞得全线亏损,这就迷失了商业保险经营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商业保险不断受到社会保险加快发展的挤压,在保险业务替代领域拓展空间实际上是举步维艰。最典型的是,社会医疗保险这几年扩大覆盖面、降低报销“门槛”、提高“封顶线”等一系列步骤,搞得商业健康保险没有生存空间,已经是全线亏损了,好不容易争取来一个大病保险的蛋糕,结果一下子又掉进“陷阱”,还是自己挖的“陷阱”,自己争抢着跳下去的,企业不按照市场规则干。

保监会强调“社会管理”,为保险业争取一些参与社保服务的机会,绝不是要保险公司都变成“第二社保机构”,甚至“第二政府”。我们说保险可以作的贡献很多,可以横跨的领域很多,但保险就是保险,保险只能为各行各业服务,不能“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作为企业,保险公司一定要讲质量讲效益。本来这不是个新鲜话题,从2008年以后,保监会就一直在强调这个问题,可是,不少企业依然没有跳出“速度规模”的怪圈,比较感兴趣于速度和规模,不注重盈利和内含价值的创造,长时间处于亏损也不在乎。

所以,保险业首先要种好自己那“一亩三分地”,这“一亩三分地”不要都种一样的庄稼,也不要采用一样的管理方式。但是不管种什么庄稼、养什么牲畜、如何管理,都必须有利可图。做保险企业就两条,一是把分散风险和补偿损失的本职工作做好;二是赚钱,多赚一点更好。做大跑快要量力而行。哪怕增长慢一点,但要有利润。

保险公司把风险保障和财富管理做好就是为社会作贡献了,主观为企业,客观为社会,位置这样摆才对。

人物简介:

庹国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保险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农村保险研究所所长,兼任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研究员、清华大学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兼职教授,中国保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保险学会理事,北京保险学会常务理事等。

从事保险学教学和研究多年,主要研究保险市场、农业保险、车险问题等。近十多年来,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自然科学基金研究课题、保监会等部委委托研究课题10多项,出版专著《中国农业保险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三农”保险创新与发展研究》《保险经济学》(译著),主编教材《保险学》《年金保险》等16部,发表论文200多篇,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一、二、三等奖多项。

在由《中国保险报》、中保网主办的中国保险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中,被评选为“2010中国保险年度人物”。2002年-2010年的9年中,先后连续3次(每3年评选一次)获得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科研标兵”称号;2010年获得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学名师”称号。

(访谈其他内容请见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