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今日头条 > 正文

订阅《中国保险报》

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十论现代保险服务业”系列访谈之十

王和:科技将颠覆传统保险业

发布时间:2014-07-17 08:40:23    作者:杜亮 见习记者 赵广道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于华:要是一切都变成确定的话,保险公司也不愿意卖给您保险吧?

王和:道理似乎是这样,但实际上还不行。随着基因技术的普及应用,2008年美国出台了《反基因歧视法》,明确规定:保险公司和雇主不得以“某种疾病的易感基因”而歧视任何人。其背后的逻辑是人无法选择自己的基因,因此,以基因为由惩罚任何人均是不公平的。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基因测序技术的背景下,可能出现的情况是投保人基于信息不对称的逆选择。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当人们通过基因测序技术了解了自己的情况之后,改变长期医疗保险计划的可能性是原来的6倍。这意味着基因测序技术,在反基因歧视的背景下,将对传统保险业,特别是健康保险业产生颠覆性的影响。另外,基因技术还将带来医疗技术领域的革命性变化,如通过基因干预进行治疗,再如人体器官的产品化,也将从根本上改变寿险经营环境。

此外,还有一个问题需要高度关注,就是基于车联网的永不碰撞和无人驾驶技术的出现。乐观估计,这种技术的商业应用将出现在2020年,如果所有的车辆都永不碰撞,或者车辆碰撞事故大幅度减少,无疑将从根本上改变以碰撞为主要承保风险的车辆保险,同样,车辆保险业也面临着“如何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车辆保险在财产保险行业的业务占比超过70%,因此,这不仅是车辆保险的问题,也是财产保险行业的问题。

所以,我经常问:当现代科技将从根本上改变预测科学的时候,保险业终将面临“措手不及”的尴尬和“防不胜防”的无奈。这时候,保险业存在的依据是什么?保险业未来该怎么办?

于华:您有答案么?

王和:种种颠覆性技术的出现,对保险业来讲,看似无解,但我认为其实是有解的。这些年,我一直讲一个观点:把握根本,把握未来。在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我们更需要不断地回望根本,回望出发。只有牢牢地把握根本,我们才能够很好地把握未来。只有不断地回望出发,我们才能够看清前面的路。古人讲:君子务本,本立道生。

从“预测”的角度看,保险业需要与时俱进,在大数据和互联网的背景下,重新思考并改变传统的经营技术和管理模式。顺着“把握根本”的思路,我们需要问:预测的目的是什么?从保险经营的角度看,预测的目的是定价。如果预测的问题解决不了,不妨从定价的层面寻求解决。保险的根本是互助,保险制度是实现个体损失在群体进行分摊。现代保险的特点是将这种分摊,以基于预测的精算技术进行事前分摊,并体现为保费。在预测科学面临挑战时,这种“定价在前,成本在后”的模式也面临挑战。解决之道,则可以回到根本再出发,采用“前定价+后定价”的动态定价模式,就能够有效对冲预测风险,同时,也符合保险经营的根本。

从“集合”的角度看,保险业需要从根本出发,对“平台化”问题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并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保险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个实现互助的平台,一个数的集合平台。传统保险更多的是基于制度的实现平台,而未来保险将逐步走向基于技术的实现平台。同时,“平台化”将推动集合方式的进化,实现一种“和而不同”的新模式,即人们可以根据各自的风险偏好,形成一种相对个性的互助组合,同时,不同组合之间还可以在一个更大范围实现互助和平衡。更重要的是,它赋予了个体更多的主动选择的可能性,以及对组合风险的知情权。保险业更多是扮演提供互助组合的管理服务商的角色,而互联网平台给了各种自由组合的想象空间和实现可能。

从“专业”的角度看,科技时代“专业”的存在形式将从以个体、机构和静态形式走向以环境、聚合和动态形式,为此,保险业需要以互联网思维,构建全新的专业能力,人工智能将成为重要构成。建立新专业能力的重要指导思想是从传统的风险等量管理向风险减量管理过渡,特别是利用互联网技术破解信息不对称难题,通过动态和自主的“点对点”匹配与对冲,实现社会总体风险暴露的降低,继而为社会创造福祉。风险心理学将成为保险专业能力的重要内涵。通过对风险专业认知和管理技术的导入,辅之以损失的分散和对冲,将从根本上改变全社会风险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化解不确定性约束,推动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