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充满挑战的再保业(下)

——记2014蒙特卡洛再保险年会

发布时间:2014-10-13 10:08:25    作者:阳映红/编译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前文:充满挑战的再保业(下)

今年7月,总部设在百慕大的美国Endurance保险公司(标准普尔全球再保机构排名第32位)向美国Aspen保险控股公司(标准普尔全球再保机构排名第33位)发出了收购要约。这一事件受到了业界的高度关注,但是最终却以失败而告终。事后,美国Endurance保险公司表示,Aspen保险控股公司“专注于防守自保的战略”成为此次收购的主要障碍。

很多前往蒙特卡洛出席会议的业内观察人士指出:“对于很多高管而言,他们并不情愿放弃自主经营给他们带来的回报和声望。除非是迫于股东的重压,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他们才会选择并购,放弃独立经营的权利。”

穆迪分析师斯坦·罗耶(Stan Rouyer)向路透社透露称:“并购压力虽然与日俱增,但是迄今为止,并购所面临的阻力也不容小觑。”

面对严峻的市场环境,部分再保公司可能会寻求其他途径予以应对。例如,逐步拓展原保业务、转型成为保险连接证券市场的资产管理公司,或者寻求对冲基金合伙人等。

对于那些入不敷出的中型再保公司而言,寻求并购可能会让他们面临客户流失、丧失承保团队以及股东价值的风险。因此,与直接并购相比,上述途径不失为更好的选择。

与会的一名专业并购律师站在蒙特卡洛大酒店的露台上,一边啜饮着香槟,一边打趣道:“尽管是两头垂危的羊,但是如果你坚守着它们,那么最终你至少还拥有这两头羊。”

汉密尔顿再保险集团(Hamilton Re)首席集团首席战略官鲍勃·多伊奇(Bob Deutsch)看好大数据处理,认为其可以帮助建立竞争优势、降低损失赔付率。
(图片来源:Hamilton Re官网)

大数据助力风险识别

前往蒙特卡洛参加再保险年度盛会的业内人士表示,越来越多的保险企业通过卫星、社交媒体、甚至是加油站的香烟销售等各类“大数据”信息来帮助识别风险、建立客户档案。

保险与再保商均希望通过对个人行为数据进行实时分析,以便更好地对损失赔付进行预测,对所承保风险实行更为合理的定价,为他们识别保险欺诈行为提供帮助。

通过“物联网”这种先进技术,收集海量数据。在“物联网”技术应用中,大量价格便宜、联网的传感装置被嵌入到各类工业设备、交通工具、家用电器甚至是健康监测设备以及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当中。

另一家设在百慕大的再保机构——汉密尔顿再保险集团(Hamilton Re)希望先进的数据处理技术能够帮助公司建立竞争优势,同时改善公司财务状况。

集团首席战略官鲍勃·多伊奇(Bob Deutsch)指出:“如果我们在数据处理方面取得成功,那么我们不仅可以为客户提供更为实惠的产品,而且可以降低损失赔付率。”

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多伊奇表示:“谈到承保,你可以更好地对风险进行规划,将风险聚集在特定区域。”

世界著名的再保机构英杰华集团(Aviva)聘有约500名专业人员专门从事数据分析。旗下子公司——英国与爱尔兰通用保险公司CEO 莫里斯·塔洛克(Maurice Tulloch)表示,长期以来,保险企业一直饱受保单与理赔单信息纰漏的困扰。

会上,当谈到有关传统数据收集的话题时,塔洛克说道:“在我们回收的数据当中,有近三分之一的数据是不正确的。”

对于保险企业而言,以下诸多信息均可派上用场。如卫星数据、健身器材储存的健康数据、社交活动、建筑规划、降雨量、雨水排放系统、能效数据以及路面监测数据等。

当然,随着越来越多的信息被广泛收集、用于分析——这可能会触发各类棘手的隐私问题。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保险公司想要获取的信息是有关集体行为的数据汇总,而并非可以追溯到个人的数据信息。

如果汽车不再相撞

越来越多的保险与再保企业开始逐步加大了对“车载信息系统”(Telematics)的投入。例如,通过智能手机输出的数据对车辆的位置与速度进行追踪;在驾驶员出现危险驾驶或面临交叉路口时发出警示,从而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的频率。

虽然大数据有助于提高险企对各类风险的认识,但是,诸如此类的预测模式也可能会带来一些出乎意料的后果。

瑞再首席保险官马蒂亚斯·韦伯(Mattias Weber)指出:“通常情况下,吸烟者可能每次去便利店只是为了买一包香烟,而他们购买的地点往往是在加油站的便利店。

“如果通过通讯技术,你得知某个人每天都会去一次加油站(包括周末),那么此人可能就是一位抽烟人士。”

“因为除非这个人每天上班需要驾驶360英里,否则他就没有理由每天都在加油站停留。所以由此可以判断他是一名抽烟者,并且可以进行后续的信息推断。”

对于保险行业而言,大数据的发展及其他技术的进步并非毫无风险。

例如,谷歌公司本身可能就是一座巨大的数据宝藏。它有能力为险企提供数据分析;甚至有一天,它还可以涉足保险业、自主发行保险产品,成为业内强大的竞争对手。

此外,很多汽车厂商正在逐步开发“无人驾驶”汽车。此举无疑将进一步挤占保险公司的业务空间。在很多国家,车险几乎占到了产险业务的40%。除了这一细分市场,保险公司的其他产品也可能会受到相应的冲击。

怡安奔福的一名高管布莱恩·埃哈特(Bryon Erhart)不禁问道:“当汽车相撞事故不再发生,那时,保险业将面临着怎样的变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