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9月通胀数据显示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多家境外机构分析认为

中国货币政策存在更宽松空间

发布时间:2014-10-17 09:11:32    作者:李德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9月CPI涨幅重返“1时代”,创2010年1月以来新低,食品和非食品价格涨幅双双回落;PPI同比下降1.8%,环比下降0.4%,同比和环比跌幅均进一步扩大。多家境外机构分析认为,通胀数据显示总需求不足,制造业供大于求压力较大,去产能调结构仍在进行中,整体经济仍面临下行压力,未来货币政策将继续放松。

中国是否面临通货紧缩威胁?决策者会采取什么行动来支撑经济增长?对于中国9月的通胀数据,境外机构纷纷予以关注。

法国巴黎银行(BNP Paribas)亚洲首席经济学家Richard Iley称,通胀读数令人不安。中国企业陷入通缩已经很久,目前房地产市场紧缩迹象显现。这一状况会不会继续蔓延?房价下跌、油价下跌、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产能过剩、货币升值,所有这一切都指向一个结果,那就是通缩。

汇丰银行经济学家马小平称,经济下行压力不减,政策制定者应当“先发制人”,降低实体经济利率。虽然当前不会立即出现通缩,但通缩风险明显上升。更令人忧心的是PPI,表明公司已经不堪利率重负。虽然中国名义利率不高,但较高的实际利率严重挤压企业盈利。

澳新银行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刘利刚称,此次CPI骤降,主要是中秋节和国庆假期之前食品价格较低所致。澳新银行下调今年CPI预测,从2.2%-2.3%降至2.0%。刘利刚认为,中国疲软的通胀数据推高通缩风险,因此当局需要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央行未来应当更频繁地调整回购利率,加强回购利率与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间的联系。

大和证券分析师赖志文称,PPI依旧很低,意味着制造企业仍难以夺得定价权,需求增长乏力。CPI创新低,再次反映市场需求极度疲软。市场对货币刺激政策期望过高,但是从目前效果来看,对生产并未带来实质性影响。政府目前也不会降息。

与上述分析人士的担忧不同,凯投宏观(Capital Economics)分析师Julian Evans-Pritchard称,虽然今天数据低迷,但还不必要担忧通缩风险。此外,通胀下降主要是因为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下跌,而不是需求疲软。未来价格压力依旧温和,预计通胀将在未来几个季度重拾升势,不足以让政策制定者据此采取行动。

野村证券分析师刘鸣镝称,9月通胀数据给货币政策当局提供了更多的宽松空间。不过,北京会继续坚持小范围的“定向刺激”,不会出现降准等大规模行动。

摩根大通(JP Morgan)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朱海斌在研究报告中指出,今年前3个季度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平均增长2.2%,远低于政府全年目标3.5%,为决策者短期内侧重于增长稳定和结构改革提供了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