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海外投资:“走出去”和“引进来”并重

专家提示注意海外政治法律风险

发布时间:2014-10-30 10:19:31    作者:本报记者 宫伟瑶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在全球化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日前,苏黎世保险集团和财新传媒主办了“2014年中国企业风险管理论坛”,与会嘉宾多次提到中国企业“走出去”遇到的各种风险和困难,也介绍了中国海外投资的相关情况。

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协会会长张国宝认为,中国企业“走出去”遭遇到的困难集中于“融资难、担保难”,目前中国的海外投资呈现“走出去和引进来”态势并重的局面。财新传媒总编胡舒立表示,这些年中国企业走出去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但是也有很多深刻教训。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要注意当地政治风险,量力而行。

中国企业“走出去”呈现繁盛发展势头

“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连续10年以年均40%的速度增长。张国宝介绍,2013年对外投资流量(净额)达到1078.4亿美元,首次突破了千亿美元大关。现在中国对外投资已经分布在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累计达到6604.8亿美元,全球排名第十一位,资金总额累计达到2.5万亿美元。

受全球经济“艰难爬坡”的影响,实际上去年的全球跨国投资增速很低,仅增长1.4%,张国宝指出,即使在这样背景下,中国的跨国投资增速仍达到22.8%,仍然保持了相当高水平的增长,中国已经连续两年位列全球第三大对外投资国(第一是美国,第二是日本)。2013年,在跨国投资流量当中,中国所占比重是7.8%,而累计投资额只占全球累计投资额的2.5%,从这个数字可以看出来,中国的累计投资额在世界上所占比重还非常小,不过同时也说明中国的跨国投资势头在世界范围内还是很猛的。

中国企业进行国际并购的领域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态势,单项交易金额也创造历史之最。2013年,中国企业一共实施对外投资并购项目424个,实际交易金额529亿美元,比较瞩目的就是2013年中海油以148亿美元收购加拿大尼克森公司100%股权项目,创造出迄今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世界之最。伴随着中国对外投资,2013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1371.4亿美元,同比增长17.6%,包括在外各类劳务人员达到85.3万人,较2012年增加0.3万人。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开放已经迎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张国宝认为,如果说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以引进外国资金、外国技术为主要特征,现在中国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态势。

海外投资要注意当地政治法律风险

胡舒立表示,中国企业“走出去”以后,确实有很多是成功的,但也有很多虽然没有爆发出大大问题,但却得到不少非常深刻的教训。通过对各种典型案例的分析,企业“走出去”想要成功,要保证几个关键环节都不出问题,否则就一步错步步错。如果是国有企业,“走出去”时一定要非常注意淡化政府色彩,避免遭到因为政治原因带来的当地政策抵制、审批障碍等;中国企业“走出去”要量力而行,非常慎重选择并购目标,充分考虑并购可能产生的风险,由于当地政经环境复杂,除了要考虑并购产生的财务负担、现金流和盈利前景状况外,还要长时期跟踪研究掌握这个目标企业的全面情况。

另外,胡舒立强调,了解当地法律也是比较重要的环节,中国企业“走出去”须充分了解当地法律细节中的各种“魔鬼”,制定明确可行并购整合和投资后管理策略,特别注意了解协调目标企业、工会、当地政府和利益主体关系。中国企业走向国际时间不长,期间出现的问题需要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和总结,我们现在已经开始国际化,已经走出这一步,但是真正实现国际化,肯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走出去”难在融资难、担保难

在与“走出去”企业接触过程中,张国宝感到有几个变化,最初的对外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中国短缺的资源类领域,现在中国的对外投资已经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很多领域,特别是制造业、服务业,包括文化产业、房地产业全面发展的态势。另外一个变化就是,从最初以国有企业对外投资为主发展到在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多种所有制经济都呈现“走出去”的态势。如果按照企业数量来讲,张国宝觉得民营企业好像更活跃一些,而且民营企业更需要行业协会帮助他们厘清政策,反映他们的诉求,因而非常活跃。

张国宝接触到国内不少“走出去”企业,总结他们反映的问题,主要有两大困难。

第一是融资难,在“走出去”的起步阶段或者酝酿阶段,找到贷款非常困难。

第二是担保难。由国家财政兜底的中国出口信用公司现在成了几乎唯一对外担保的机构,企业排队现象严重。张国宝透露,政府高层已关注到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金融瓶颈,目前正在草拟针对企业“走出去”的文件,也会把融资难、担保难问题一并考虑,制定有利政策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