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曾于瑾描画2015险资政策图景

突破市场化改革最后一公里

发布时间:2015-01-12 09:19:19    作者:记者 李画 编辑 张伟楠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正在形成的新的投资优势将推动保险资管在大资管中脱颖而出。

●在大制度约束和保险公司信用风险管理双重把关下,保险机构不会成为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接棒者”。

●“偿二代”对风险的精确识别、计量和“打击”,将更有利于“放开前端”,实现保险资产的多元配置。

●除了不动产,险资海外投资可能还会关注涉及“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境外私募股权基金,涉及养老、医疗健康领域的股权等。

●在保险资管领域谈注册制,原则上是希望所有的标准化产品都要注册。

文/记者 李画 编辑 张伟楠

险资跨入10万亿俱乐部,仅剩临门一脚。

截至2014年11月,保险业总资产达9.83万亿元,资金运用余额8.94万亿元。

从1979年复业至2004年4月总资产首次突破1万亿大关,保险业艰难跋涉了25年。此后十年,保险业总资产以年均增长近1万亿元的速度,衔枚疾走。

即将跨入十万亿时代的险资,还会发生怎样的蜕变?

2014:多元化配置格局已成

截至2014年11月末,近9万亿元保险资金运用余额的投资收益率(财务口径)达5.35%,为5年来最好水平。

近5年来,险资的投资收益率曲线经历了一次触底反弹。按照财务口径统计,2009年6.41%,2010年4.84%,2011年3.6%,在2012年跌至3.39%的低谷后,2013年回升至5.04%。2014年有望再创新高。

很大程度上,这得益于2012年以来的一系列政策“松绑”。

在保险业总资产已近“10万亿”的时代,占比达总资产91%的部分被用于资金运用。其中,包括存款和债券在内的固定收益类占比约70%,权益类10%,另类投资15%;还有约5%其他类投资。

“多元化配置格局已经形成,是险资近两年的重大变化。” 中国保监会保险资金运用监管部主任曾于瑾在接受《中国保险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过去在传统市场,险资主要投资于银行存款、债券、股票,投资收益受金融市场影响波动较大。如今,未上市企业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基金、金融衍生品业已现身险资配置的大盘中。另类投资的大幅增长,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险资“长钱短用”的困局,解决了资产负债匹配的难题。

过去两年,险资运用创新可圈可点。产品方面,基础设施债权计划、股权投资计划、项目资产支持计划、组合类资管产品“多箭齐发”。如已试点10单股权投资计划,规模接近800亿元,又如组合类资管产品受中小保险机构追捧,规模已达1800亿元。

近两年,险资作为长期资金更多地直接对接实体经济,“保团”成为诸多国家重大项目的合伙人。约1000亿险资投入棚户区改造、360亿险资参与中石油管道项目、320亿险资参加中石化混改项目。险资可投资领域进一步放开,投资创业投资基金、设立私募基金等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

“上述种种,目前看来,险资运用的整体风险可控可测。”得出这样的判断,曾于瑾基于险资运用的“大数据”。目前90%的固收类投资集中于五大国有银行或AAA级债券,10%的流动资产能满足流动性需求,绝大多数的另类投资采用信用征集方式,大部分都有银行担保。

“放开前端,管住后端”,在放与收之间,保险资金运用的“新常态”正在形成。

2015:打通最后一公里

处于最佳历史期的“新常态”下,市场最关心的莫过于新一年监管政策的“风向标”。“放开前端的大方向不变,保监会将今年的重点工作放在细节之处。” 曾于瑾为新一年的工作明确了方向。

曾于瑾解释,过去两年,保监会陆续放开了多项政策,从大方向上基本已与国际惯例接轨,但还有一些“毛细血管”没有疏通好,一些禁止性条款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也必须梳理。如《关于保险资金投资股权和不动产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要求相关投资人员不得跟投,这实际上不符合当前市场惯例。2015年要做的就是一项一项梳理政策,彻底解决这些末梢循环不畅的问题。

除政策梳理外,2015也将是法规修订年。保监会重点将放在修订《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暂行规定》《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的暂行规定》三部规定,以及订立《保险资产管理产品办法》上。

2009年制定的《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作为保险资金运用的“根本大法”,亟待与时俱进。

大资管产品混业趋势越来越明显,目前保险资管产品规模超过1万亿元,但法律地位没有真正确立起来,因此订立一部《保险资产管理产品办法》迫在眉睫。

曾于瑾透露,2015年,保监会还将加快推进新的监管政策制度建立,包括对股权投资、不动产投资、境外投资等明确监管要求。并做好资产证券化、项目资产支持计划、股权投资计划等前瞻性政策储备。

“保险资金运用要顺应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大逻辑,发挥长期投资的独特优势,在保证安全和收益的前提下,创新资金运用方式,提高资金配置效率,支持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为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提供资金支持。”曾于瑾认为,保险资金要按照中央经济会议要求,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并在一定层面上引领新常态。

鼓励创新VS防范风险

2015年元旦节前的最后一天,曾于瑾主持召开了一次资管机构高管会议,“2015年防风险将贯穿全年,保险公司切不可头脑发热。”

保险资金的特殊性,决定其运用必须稳健,遵循安全性原则。但管得太死,必然伤害市场活力。“放”和“收”,考验监管智慧。

事实上,监管者对“风险”的看法正在悄然变化。过去,保险资金严格控制入场,采取风险规避模式。而现在则放开前端,但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从“不出事”到“不出大事”,理念的变化带来了一系列变化。

“保监会从思想理念创新、政策制度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管理模式创新、产品业务创新五个方面不断推进保险资管的市场化。其中思想理念创新是第一位的,无论对监管机关还是市场主体都是如此。”

要鼓励行业勇于创新,保险机构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尝试案例制方法,由个别保险机构先行试点再向行业推广,涉及全行业的创新坚持政策制度先行。

“我们在最大程度上支持创新,并容忍创新带来的失败,这样既能保持市场的活力,又能够防范风险。”曾于瑾表示。

跑得最快的机构,不一定活得最长,保险资金运用必须稳健,遵循安全性原则,保险机构要做“百年老店”,应当在产品创新和风险防范之间做好平衡。

专访详见:从监管视角解析五大资管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