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城市风险管理也要有“全面思维”

——专访联保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小平

发布时间:2015-03-05 09:49:34    作者:记者 李彬 见习记者 梁罗荣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据了解,目前我国的城镇常住人口已经从5亿人增加到7.3亿人,城镇化率提升到53.7%,已超过世界52.08%的平均水平(联合国,2012年);城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658个,建制镇数量从2173个增加到20113个,我国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快速、最复杂的城市化历程。如此快速增长的城市数量和规模,必然带来一个如何更加科学合理地管理问题,或者说如何运用“全面管理”的思维对城市进行科学管理。

之前的上海踩踏事件仍让人心有余悸。“踩踏事件如果有什么启示的话,可以用一句话来概况:我们国家正面临着从安全管理1.0向应急管理2.0及至城市风险管理3.0的方向迈进的时代选择,迟疑不得。”近日,联保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小平接受了《中国保险报》记者的专访。


联保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小平

城市风险的叠代、衍生和暴发

近年,一系列城市风险的发生,给了城市惨痛的教训。陈小平说首先是意识和思想上的教训。现在,发达国家在风险管理方面已经深入到人文和心理的层面。由此可见,风险事件与环境、教育、思想传承等因素有直接的关联。

据不完全统计,现在95%以上的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案例是发生在校外,此次上海外滩踩踏事件36名遇难者中平均年龄只有22.66岁,最小的仅12岁,遇难者中包括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高校学生。 其次是制度层面的教训。就上海踩踏事件而言,最关键的是我们还缺乏风险意识。大家认为媒体报道的事故和风险事件与自己无关,因而对身边可能发生的风险放松警惕。然而,一旦风险发生,自己又束手无策。同时,现有制度未将相关人员行为进行有效约束。为什么没有“约束”好自己?为什么管理者没有“约束”责任到位?社会和市场为什么没有“约束”风险管理的服务到位?这都是存在的问题。

陈小平表示,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背后,实际上有显性和隐性两个特征体现。一方面是人口、资源、财富、信息和技术的集聚过程,资源的极大化动员和利用,以及对速度和效益的狂热追求;另一方面是城市风险的叠代、衍生和暴发。在社会变迁期,城市建设和发展面临最大的风险,相对而言是隐性的,人们常常对它避而不谈或止于应急善后,而这恰恰容易酿成同样的风险事故重复发生的恶果。不论显性的发展成就或是隐性的风险累积,这两者其实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体两面,相伴而生,无法回避。

存量风险在继续 增量风险在扩张

陈小平说,城市在快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一些风险管理经验,但是与城市发展的速度、城市风险变化的形势、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要求相比,还亟需改进。特别是在认识城市风险和管理城市风险这两个基本问题上,有关制度、模式和方法等都还亟待完善。

陈小平举例说,此次上海外滩和十年前北京密云的踩踏事件相比,从侧面说明了当前城市风险的一个特点,即存量风险在继续,增量风险在扩张,使得管理城市风险的思路转变迫在眉捷。在我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也明确提出:必须妥善应对城镇化面临的风险挑战,文件全文共有9处关于城镇化风险管理的提法。

“城市的风险多样且复杂,如何定义我们所谈论的风险?如何使风险分类更具有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如何找出我们企业可进行管理的风险?是我们以及合作院校一直以来研究的重点问题。”陈小平说,“在一开始思考城市风险管理体系时,除了定性分析之外,我们的聚焦点就是想去量化城市风险。既然要量化城市的风险,我们想尝试创建一个可以为城市‘体检’的评估体系,这就形成了我们初期对于城市风险管理的一个认识——建立一个综合的城市风险指数。”

城市风险的发生往往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方因素共同导致,系统风险一旦在公共领域发生,极易波及整个社会及其成员的切身利益,因此,需要政府在风险管理中发挥作用。建立一套城市风险管理评估体系,也迫切需要得到国家有关管理部门、地方政府和研究机构的支持。

搭建城市风险“隔离带”

上海外滩踩踏事件后,不少地方及有关部门叫停或取消了原本的计划和活动,陈小平说:“其实这也是运用风险管理的方法体现,包括风险规避和损失控制两种,不过这其中是有区别的。举个例子,同样一类车型,当出现有车辆因某种故障出事故了,通常情况下我们自己的车辆也会安排停驶送检,看是否存在同样的隐患,正如汽车召回制度一样,这里就是运用了损失控制的原理,目的是为了避免类似或更大的风险发生。严格说来,对于利益攸关方而言,采取放弃或回避的方式,其实是他的选择权利。不确定性是风险的基本属性,总体上,对不确定性的畏惧是人们的普遍心态。在不确定性面前,不同的人或组织会有不同的偏好选择,为此出现的不同做法应该得到理解。”

陈小平解释说,从另一方面看,对叫停或暂停做法的指责,更多是指向那些消极、被动态度下的风险管理方法。这些指责其实是希望在对待风险问题上,或者说在已经出现风险事件后,不应该仅仅是停滞不前、无所作为,而应该是向后反省风险、再向前找寻出路。陈小平认为,这方面政府和市场应当寻求适度管理,避免出现管理刚性以及失去对不确定性的应变能力。因为风险其实也意味着机会和价值,可以预计,管理不确定性将成为未来政治家和企业家的职能之一。风险管理创造价值,必然形成在管理上是“主动”地和社会的进步相适应。

社会风险是一种高速变迁、快速流动和传导的社会形态。现代社会不仅要面对自然风险,更多的是人为的、制度性和技术性的风险。对正处在快速城镇化发展阶段的中国而言,政府和社会将面临更多风险管理的职能和责任,需要从“制度、统筹、主动和技术”的视角来推进城市风险管理的顶层设计,需要在资源分配、理念意识、参与机制和服务方式等方面改进城市风险管理的实践做法。对风险管理机构而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口、资源、信息高速流动,让学校、家庭、社区、行业与城市都更加紧密的联系起来,社会风险更容易叠加累积。

“如何能为城市和城市管理者搭建起一个科学、合理的风险隔离带,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不确定性对他们在决策、执行和考核时的担忧和困扰?这也正是保险和风险管理机构的职责和能力体现的机会所在。”

提升风险管理意识 加强风险沟通

从某种角度看,风险管理是一门遗憾的学科。因为它的进步,常常建立在损失之上。而每一个风险管理的从业者,又无不是在倾尽全力,希望从那些遗憾当中发现规律,去减少、降低甚至是防止损失事件的再一次发生;希望提升人类的认知水平,以便能提前报告风险隐患,阻制风险事件的发生。

近年来,频发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让整个社会的风险意识有了极大的提高,广大城市和民众在风险管理服务方面的需求增长迅速。人们的风险管理理念、意识和技术也在快速提高,“以人为本、尊重生命”已经成为风险管理工作中的基本共识。就如何提高风险管理意识,陈小平认为有三点重要之处,一是源头的全民教育;二是顶层的政府引导和政府支持;三是执行层面而言,风险管理产品和服务提供。

陈小平表示,目前,不论是政府、市场专业机构还是社会组织,以及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都有很多很好的关于城市风险预防、控制和转移的经验和做法。但是这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在传播、普及和推广上并不通畅,或者说在如何服务城市和民众方面还存在欠缺。

“基于这样一种状况,为了开发和提供更好的城市风险管理服务,我们想建立以社区为网络结点的‘城市风险管理服务体系’,这是实现有效的风险教育、风险预警和风险处置的重要基础。通过社区风险管理服务中心,风险沟通才更具针对性和实践意义,有利于提高城市和民众的参与和自治水平,促进风险管理信息流、服务流和产品流的有序畅通,推动实现政府、市场和社会在城市风险管理服务供需中的交汇融合。”

政府应是风险管理主体,不应成为整个风险责任的承担者

处理好政府、市场和社会的角色与关系是城市风险管理的重点。过去不论是社会还是城市发展,其安全问题、应急问题或风险问题,主要依靠政府,这也和政府主导下的城市化发展建设分不开,“大政府小社会”的特点,使得政府在社会管理上承担了无限责任,但是政府的力量、资源和专业性有限。

陈小平说,市长及城市管理者采取的是风险分散管理、责任集中承担。而专业的风险管理机构,则是把风险集中,责任分散管理。“我举一个工作中的例子,我们为南方一个省全省学校提供校方责任保险,年末到省教育厅汇报工作。有的同志说,你们很幸运呀,这一年下来,我们没有听说有几起事故。实际上我们一年共接报处理了校方责任保险事故超9000起,同时把整理的事故统计分析报告交给了省教育厅。通过交流,他们明白了我们一年来所做的大量工作。该省教育厅的领导说:“过去没有风险管理顾问时,我几乎每个月都会遇到下面报上来的学生安全事故疑难处理事件,极大的影响了其他工作的正常开展,看来你们确实是在默默的为我们教育部门做了大量的服务工作,要感谢你们”。

陈小平解释说,当城市从过去的“七分建、三分管”,发展到现在的“三分建、七分管”的阶段时,城市管理创新就需要改变以政府为单一中心的传统模式。通过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多主体联合治理,改变政府以行政命令作为单一手段管理城市的局面,将城市政府对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和“生产者”职能分离。政府仍然是公共产品和社会服务的提供者,但其生产职能需要逐步向市场和社会让渡,实现政府、市场和社会多元合作的治理模式。

“城市风险管理需要政府部门来统一规划,引导支持,但所有的工作并不仅仅是政府部门的事情。”陈小平认为,搞好风险管理服务需要改变政府部门过多承担风险和消极承担风险管理责任的状况。政府应当是风险管理的主体,但是,政府不应成为整个风险的承担者。一旦出了事故或灾害,由政府全部来进行管理并承担全部损失的做法不利于整个社会主动规避风险和提高管理风险意识,也不利于提高政府提高风险管理的水平和能力。

保险经纪公司发挥“定位专一、专业服务”作用

陈小平表示,在“城市风险管理服务体系”建设中,经纪公司有三方面作用:

一是角色定位。经纪人是客户的利益代表,这不仅是保险法规的条文说明,也是东西方保险及风险管理市场的实践体现。正像日常生活中看到的财税顾问和法律顾问一样,城市在快速的建设与发展时期,也迫切需要合格的风险管理顾问。

二是专业性。与保险公司能够开发保险产品、承担保险理赔和投资相比,经纪公司的主要服务职能就是风险管理。联保投资集团下的联合经纪每年处理数十万起各类校园安全事件。“在北京,每年校方责任事故发生率,从我们进入前的每年2000多起,下降到了目前的年均约400-500起。”

三是服务能力。保险经纪公司提供城市风险管理评估报告,提供行业或专业领域风险管理解决建议,协助安排风险管理科研团队或专家咨询,为城市转移社会或公共风险拟定保险方案或保险产品、选择保险公司、办理投保手续,协助进行事故处理或索赔,提供防灾、防损或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咨询服务等。

保险中介机构参与城市风险管理将成为一种发展趋势,陈小平说,“从企业的社会责任角度讲,正像十几年前,我们率先进入并不为人看好的教育风险管理领域,开创了保险机构提供行业性风险管理服务的先河。从外部大环境看,已经进入了城市化发展的全新阶段,接踵而来的必然是城市风险管理的新课题。从保险行业发展的历史看,现在、过去,城市、农村,中介机构以及保险公司,整个保险业的核心业务和竞争力体现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风险管理。政府购买服务外包、保险业上升到国家战略、应急产业加快发展等各方面,国家和社会对保险及风险管理的需求在与日俱增。当务之急,我们自己要强身健体、勇担使命。”

陈小平表示,随着“新国十条”的发布,保险市场将会产生四个方面的明显变化。一是市场机制的改变。在营销员制度和银保体制各领行业十年发展的黄金期,在承保和投资业务不断找寻新的平衡之后,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将催生行业开启新的生态链建设。二是展业方式的转变。互联网、手机、门店、代售等等层出不穷的营销方式,将为改变保险营销、误导和失信等市场行为提供助力。三是服务方式的改变。保险业更多的注意力将向事前服务和事中服务转变。四是监管方式的转变。从事后处罚、运动式的管理思路,会更多的向事前、向过程管理的方向上改变。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根据国家经济和保险业新常态发展变化的趋势,联保投资集团在十多年行业性风险管理经验总结的基础上,2012年提出把建立全国“城市风险管理服务体系”作为企业新时期发展的战略目标,这不仅是国内首创、在国际上也没有成型的先例。我们希望在政、研、社、企等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发展成为国内最具实力的保险中介集群,能够参与到为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保驾护航的伟大事业中去”,陈小平说。

研究与实践结合建“门店”

保险机构在城市风险管理中具备自有的优势,但是如何将这些优势价值最大化,还得摸索。“经过半年的努力,截止2014年底,我们的门店(社区风险管理服务中心)在全国已经超过了1000家。在服务提供的内容方面,结合民政部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发改委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应急产业意见等相关政策的指引,门店不仅提供保险安排及风险管理服务,也提供社区居家便利生活服务。同时,门店还就社区所需的部分公共服务,如对特殊群体的养老、医疗照护、社区公共安全甚至是劳务引进和输出过程中的风险管理等提供协助。我们的服务对象不仅将延续我们擅长的行业性客户,也包括家庭及个人,以及社区所在区域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陈小平说。

陈小平解释说,和新科技的商业模式相比,门店模式看起来显得“笨重、缓慢和高成本”,但因保险及风险管理的特殊属性以及市场、客户需要点对点的服务,从物理属性上讲门店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在深圳设立了信息技术集团,专门为城市风险管理和门店模式提供客户服务、运营管理、数据储备、电商平台等全方位的信息化保障。另一方面,我们与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和哈尔滨医科大学等高校合作,共同推进行政风险管理、城市综合风险管理、生态环境风险管理、医疗风险管理和保险产品研究开发等工作。信息化技术和研究成果已经开始运用到与保险公司合作、为地方政府和社区服务、为教育、医疗和环保等行业风险管理服务。同时,在人员保证问题上,根据对市场的需求分析和保险业的发展判断,制订了大学生门店就业计划,希望通过尝试打造行业第三级的新力量,来适应市场发展。”

陈小平表示,作为市场化的服务机构,必须全力促使研究与实践的对接。“自去年以来,我们陪同武汉大学风险管理研究中心的专家们,已先后前往河北邯郸、广东汕尾和深圳以及湖北武汉等地开展调研,了解很多有益的信息,进一步修正完善了我们的研究思路。”陈小平表示将继续加大对研究工作的支持力度,结合“城市风险管理服务体系”的建设实践,不断推进城市风险管理评估体系的研究工作,希望从简到繁,尽快推出一套能够满足政府管理与社会生活两个层面的指标体系。

“建立‘城市风险管理服务体系’是新时期城市管理工作的一场革命。作为一名保险人,我也有自己的‘保险梦’,就是希望联保投资集团旗下的经纪机构、销售机构和信息技术公司能够为城市及管理者构筑起一道风险防火墙。”

UIB 联保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特约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