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全国人大代表陈智思:“走进来”与“走出去”

发布时间:2015-03-13 09:25:39    作者:康民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与陈智思的专访约在人大香港代表团住地的大堂茶座,午后,充沛的阳光从三层高的大落地窗倾泻而下,沐浴其中令人心情舒畅。

判断:“走进来”的合资公司将整合

“在接下来的5至10年间,内地保险业发展会出现整合,主要表现在寿险业,特别是在那些合资的寿险企业中。”一见面,陈智思直奔主题谈起自己对行业的观感。

保险业开放多年,外资进入中国,很多合资公司都拿到了牌照,但从那些合资寿险公司的经营业绩来看,发展都不大。因此,陈智思判断,肯定将会有很多整合机会。

从规模保费的数据看,那些由“走进来”的外资组成的合资寿险公司占比很少,仅占内地寿险市场保费总量的5%左右。谈及原因,陈智思认为,一是销售渠道少,建立销售团队和销售网络非常慢;二是政策门槛高,发展空间还不是很大。

“下一步发展中,外资方要承受的财务压力其实不大,他们都是国际保险巨头,对中国内地的寿险市场一直抱有很大的期许。反倒是中方的出资人,基本都是保险业外的,保险不是他们的主业,前期投下的资金回报一直不高、甚至没有回报,那么在追加投资时他们会谨慎考量的。”在当前的大环境中,中资退出或减持,就必须找来新的中方资本进入,才能满足中外各占50%的条件,这种情况下,变局与整合在所难免。

整整一个下午,由外资“走进来”这个话题延伸开去,更多地谈到了目前正席卷全球的中资“走出去”。陈智思与记者娓娓而谈,不经意间太阳已经落下了地平线。

自豪:中国资本“走出去”

外资“走进来”的同时,中资正在快速“走出去”。陈智思更多地将目光汇聚于新一轮中国资本“走出去”海外投资,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风险问题。

从数字上看,2014年,中国对外投资首次突破千亿美元,也是首次对外投资超过引入外资的总值,这不仅印证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正在加快,同时也折射出中国经济发展的规模及模式也正在引起世界的关注。中国企业境外投资积极延伸,其规模之大、资金额之高、涉及地区及行业之广,前所未有,这不仅牵动中国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使中国从一个制造大国逐步向资本大国转变,同时也将给世界经济带来新动力。初步估计,未来10年中国对外投资将超过1.5万亿美元。

陈智思颇为自豪地说:“2015年,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下,中国铁路、公路、钢铁、能源、矿产、核电、港口等更多行业和企业,将会掀起新一轮更大的海外投资热潮,在促进中国资本、技术和产能转移、构建中国自己的国际生产网络和全球供应链时,肯定也会推进当地的新发展。面对如此庞大的系列工程,海外华人华侨都有一份自豪感和成功感。”

警醒:海外投资风险多

与此同时,陈智思表示,要保障相关投资、工程和建设,在中国以外的地方能经受历史和时间的考验,达成多方共存共赢,“认真”两个字非常重要。新一轮中国企业“走出去”需要注意很多风险问题。

例如,2014年11月7日,墨西哥突然取消中国中铁建联合财团高铁项目中标结果之后,该国环保署在今年1月25日再以触犯环保法规及长期欠缴罚款为由,下令中资商城项目“坎昆龙城”全面停工。2015年1月27日,希腊新政府又停售该国最大港口比雷埃夫斯港口,而这个港口私有化项目是由中国远洋集团以近 50亿美元投得。

“世界范围内,一些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政局不稳、经济基础薄弱,造成的社会风险是中国企业投资海外必须注意的。”陈智思不无惋惜地表示,“这些一度由中国企业中标的项目突然被终止,不仅前期准备的成本巨大,而且对中国海外投资的全盘计划也有很大冲击,政治和社会风险所引发的损失,很难有补救的可能。”

世界银行的报告显示,建设时速350公里的高铁,中国的成本大约是每公里1700至2100万美元,欧洲要花2500至3900万美元,美国则高达 5600万美元。成本低常常是中企获得项目的重要因素。例如,2009年,中铁建以低价承建了沙特的轻轨,但是后来因工程延误,亏损了41.53亿元人民币;在美国波士顿地铁项目中,中国最大铁道设备制造商之一的“北车”,以比竞争对手庞巴迪出价低一半的超低价中标。陈智思认为,在海外承建工程项目与在国内不同,诸如劳动力、材料、土地等成本与国内有差异;成本低确实是竞争的优势,但以牺牲利润参与竞争是否能持续长久,成本低背后付出的代价又是什么,值得深思。

过去10年间,中国内地向拉美地区输送了超过1000亿美元的贸易信贷和投资,包括智利、巴西、秘鲁、委内瑞拉、阿根廷等。但是,近年该地区经济减速,包括石油在内的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滑,给中国在这些不稳定经济体的投资回报增加了变量。

提示:风险防范措施

对于以上种种情况,陈智思提出了自己的风险防范措施。

首先是“走出去”之前应联合独立于政府与企业之外的专业机构,或聘用海外的风险评估机构,或利用“一国两制”优势地位与香港一些专业评估机构联手,对风险进行科学评估。形式可以多样,但必须是“独立”于政府和企业的机构,尽量避免当中任何利益的干扰和影响,以实现评估风险的准确性。

投资前,务求做好投资与收益关系的预测和计划。例如,投资境外工程项目,当地项目如果是政府主导,除评估其政局稳定与否外,其财政拨款能力是否充足也是必须高度重视的因素;如果属市场行为,企业如何支付,都必须有明确的成本和回报估算;对于企业本身,也必须客观评估本行业及企业在该投资行为中所真正具备的竞争力,无论国企或民营投资者,都要严格计算成本与效益关系,千万不能跟风上马。

为防范投资国货币贬值或商品价格下降等金融和财政风险,在贸易投资国或地区可积极考虑和推动相关商品、服务海外投资的人民币计价。

为增加投资的安全系数,利用侨务资源增进互信也是海外发展的重要模式。

此外,为增强投资的成功率,应鼓励内地企业或省市政府在香港设立海外投资地区总部。在内地企业大规模“走出去”之际,很有必要选择香港这个商贸平台,通过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沟通,更多地熟悉国际市场和投资运作的模式,实现拓展海外市场和国际化经营的需要。

为此,陈智思建议,中央政府可进一步利用CEPA的框架协议,在法律、税制、专业人才交流等方面,为两地企业提供政策优惠;香港方面,在简单税制的基础上,可以给予这些总部经济更多的税项或税率减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