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新社保体系下的精算发展之路

发布时间:2015-07-16 11:34:40    作者:冯娜娜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近日,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中国精算师协会联合主办的首届“精算与保险国际论坛 (2015)”上,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发布了《中国精算与风险管理报告(2015)》(以下简称《报告》)。其中,就社会医疗保险领域和商业健康险领域的保险精算与风险管理,《报告》做了如下分析。

《报告》认为,我国医疗保险精算存在的问题体现在:相关研究不多,对社会医疗保险精算的重视程度不够;精算人员缺乏,限制了社会医疗保险的精算发展;各级政府对健康保险精算不重视、统计数据模糊;缺乏健康保险精算专业组织;人口老龄化等会对社会医疗保险产生影响的许多问题未得到足够的关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健康保障意识的提高,社会基本医疗保险难以满足居民日益丰富的健康保障需求。商业健康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商业保险经营的重要领域和新的利润增长点。

社会医疗保险精算存在五大问题

我国的社会医疗保险目前仍存在着很多问题。一方面横向的筹资与基金支出的不协调,过大的基金盈余降低了整个系统的效率,同时也为监管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另一方面,纵向的代际间的不协调。随着人口老龄化,现收现付制带来的隐形债务越来越大。

 


中国人口规模和构成及变化趋势

而社会医疗保险又非常复杂,其基金平衡的影响因素很多,特别是医疗保险基金支付,不仅与疾病发生率和疾病严重程度有关,而且与医药价格甚至医疗服务机构、药品获取渠道乃至结算方式有关。因此,社会医疗保险的健康发展急需精算的协调帮助。

但我国医疗保险精算的发展却仍处于起步阶段。综合国内专家的评论,目前我国医疗保险精算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国内相关研究不多且国内对于社会医疗保险精算的重视程度也不够。现有文献更多的是从宏观的角度进行一个总体的大致的规划,在费率厘定、筹资规模等方面较多的从政策和当时经济水平入手,而非使用精算手段;二是精算人员的缺乏。我国精算事业处于刚起步的阶段,国内专门从事这一方面的人员少之又少,这也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会医疗保险的精算发展;三是健康保险精算基础数据缺乏。各地政府对其不重视、统计数据模糊严重影响了社会医疗保险精算的发展。各地政府往往只追求“收可抵支”,加之社保基金也是各大银行追捧的对象,人们往往对资金的效率不甚重视;四是缺乏健康保险精算专业组织。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各类健康保险精算专业组织在加强健康保险精算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务交流有重要作用。但目前国内还没有相关的组织;五是诸如人口老龄化这样的会对社会医疗保险产生影响的许多问题未得到足够的关注。

总而言之,我国医疗保险精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发展还需要保险业、政府、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共同努力。

社会医疗保险风险与探索

社会医疗保险风险的风险因素包括疾病风险、人口老龄化、医疗需求变化、道德风险、医疗保险基金筹集风险等。医疗保险的不确定性引发道德风险,造成福利效用损失,一些学者从委托代理理论的视角研究社会医疗保险的道德风险;针对损失赔偿风险,相关学者建立了相关的短期个体风险模型及集体风险模型;有的理论针对社会医疗保险的盈余过程、资金流动,建立保险经营模型,此外还有风险溢价理论、鞅方法等。

国际社会不同社会医疗保险的风险管理经验,比较典型的有追求效率失去公平的美国医疗保障制度、注重公平忽视效率的英国医疗保障制度、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德国和日本的医疗保障制度、储蓄积累式个人资金账户的新加坡的制度。

 


中国老龄化趋势(2010-2050)

老龄化是未来影响我国医疗保险最主要的影响之一。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和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底部老龄化与顶部老龄化同时“夹击”,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发展很快,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进入老年型仅用了18 年左右的时间;80 岁及以上高龄老人的规模及其在总人口占的比重都呈快速增长趋势;老龄化在乡村、镇和城市的体现各异,乡村老人和孩子数量较多,城市则相对较少;老年人口慢性病患病率高,且呈现增长趋势;随着年龄增长,两周患病率亦呈增长趋势;高龄老人规模和比例上升将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照护压力。

我国少子化及人口红利的消失,未富先老,决定了将人口老龄化作为一个非常严峻的长期问题来应对:适当提高退休年龄;建立退休人员医疗保险费筹措机制;对贫困老年人口实行医疗救助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建立多层次、全面的老年医疗保障体系;鼓励和发展以社区为中心的老年人医疗保障体系;引导老年人采用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加强慢性病的预防;发展商业补充医疗保险。

我国基本医疗保障水平较高;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不够宽;医疗保险的第三方付费制度存在一定缺陷;使得“谎报病情,小病大养”、“一人获保,全家享受”现象严重。需要建立参保患者信息档案管理制度;完善共付保险制;实行分级诊疗制;完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体系。

疾病治疗的不确定性为医方道德风险提供了条件;现行卫生管理体制推动了医方道德风险的产生;费用支付方式也促进了医方道德风险的蔓延;部分医生的职业操守异化引发道德风险。需要建立医疗服务信息系统;建立医疗供方信誉机制;实行定点医疗机构信誉等级评定制度;切断医方效益与服务量之间不合理的利益链;强化社会各方对医方的监督。

商业健康险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2014年原保险保费收入各险种占比

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商业健康保险保费收入为 1587.18 亿元,同比增长 41%,但仅占总保费收入的 8%,占人身险保费收入的 12%。与发达国家的美国相比,美国的健康险保费收入达 8500亿美元,占总保费收入的 40%,说明目前我国商业健康保险规模水平较低。我国健康保险原保费收入总体呈增长趋势,14 年间原保费收入从 65 亿元增长到 1587 亿元,健康保险原保费收入增长了 24 倍多,但有的年份原保费收入出现下降,保费收入增长缓慢,因此不难看出我国的健康保险保费收入处于“跳跃式”的不稳定的发展状态。

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保险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2013 年我国保险深度为 3.028%,商业健康保险的深度为 0.198%,同比增长分别为 1.55%和 16.16%。2006-2013 年,我国商业保险的深度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商业健康保险的深度总体上变化不大,与一些发达国家的商业健康保险市场乃至一些商业保险政策健全的发展中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例如德国商业健康险的保险深度基本上保持在 1.2%以上。这表明我国的健康险市场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商业健康保险是商业保险经营的重要领域和新的利润增长点。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医疗保障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居民收入水平的逐渐提高,商业健康保险体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初步走上了专业化发展的道路。商业健康保险应该紧抓历史机遇,不断提升精算与风险管理水平,建立更为专业化的风险管理体系,实现精细化、科学化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费率市场化的深化改革、“偿二代”体系的建设以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精算事业在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这些机遇和调整都对中国的精算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健康保险精算师应充分利用这一大好时机,发挥专业技术优势,促进商业健康保险业改革创新。此外,如能构建健康保险信息共享平台,无疑极为有助于健康保险精算事业的发展。

专业化经营是国际健康保险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保险监管部门所着力倡导的,是中国健康保险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但就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商业健康保险规模小,专业化经营还处于探索阶段,从某种程度上看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商业健康保险。

所以,在经营上,商业健康保险公司应当走专业化道路,集中实力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形成系统而精细的健康保险经营和服务,从而保障商业健康保险在保险市场上的良好经营;在产品上,应进一步拓宽健康保险的覆盖面,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商业健康保险公司应当找准目标和发展方向,精耕细作,打造特色品牌;另一方面,健康保险需要专业化经营,主要包括专业化的人才和专业化的管理。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健康保险机构应当把握健康管理服务领域的发展机遇,建立涵盖流程管控、健康信息在内的电子化数据库,提高经验数据分析能力,利用其在专业技术和风险管理上的优势更好地了解被保险人的就医信息,使保险公司在保费厘定和健康管理服务费用比率确定等精算环节做到更准确,从而更好地控制经营风险。同时商业健康保险公司应创新信息技术应用,把握大数据、云计算等移动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对健康保险的各种信息进行有效组织及管理,从而保证健康保险业务活动正常进行。

由于整个医疗需求供给过程涉及不同部门、不同学科、不同层次、不同目标,因此应当主动与由社保部门和医疗机构共同协作,以现有医疗卫生统计数据为基础,共同建立完整的、共享的健康数据库信息平台。通过建立、健全保险公司计算机信息网络,实现精算系统信息资源共享,规避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此外,还应当重视医疗可穿戴设备等新兴科技给健康保险带来的潜在变革,以及大数据分析等研究方法给精算事业带来的影响,不断完善精算基础数据的积累。

商业健康保险的大发展将对精算提出更高要求

 2000-2014年健康险保费收入和增幅

我国保险业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历史时期,这对精算行业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自上世纪 80 年代精算技术引入中国以来,得益于国内金融保险业的迅速发展以及各方的支持下,我国的精算事业取得了重要的成绩。一方面,中国精算专业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数量在逐年增多。另一方面,我国的精算制度不断完善。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费率市场化的深化改革、“偿二代”体系的建设以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中国的保险行业正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精算事业在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这些机遇和调整都对中国的精算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006-2013年我国保险深度与商业健康保险深度

首先,从产品定价来看,一方面,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基于全社会、全行业经验数据的精算基础会被大数据发展改造:数据从“抽样”变成“全量”,结构数据变成非结构数据,历史数据变成实时数据,这些数据的不断积累为健康保险精算的研究提供了数据基础,精算师应突破传统的精算理论和技术,运用更加复杂、综合性的精算技术实现对健康保险产品的定价;另一方面,在整个费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健康保险精算师应利用这一大好时机,通过大数据精准定位用户,利用自身在定价方面的专业技术优势发挥其创新能力,开发出合理的、多样化的商业健康保险费率。此外,精算师还可以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支持,根据健康保险风险因素设计差别费率,开发出特色化、差异化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促进保险产品的改革创新。

 2006-2013年我国保险密度与商业健康保险密度

其次,从健康保险的风险管控来看,在“偿二代”监管的背景下,精算师作为保险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应发挥其专业技术优势,为公司细化和准确量化风险并依托“偿二代”有效防范风险,加深对于费率市场化改革产品的成本控制、负债部门与投资部门的协调联动与管理、资本管理等方面的认识,推动整个行业提高风险管控能力,并配合监管机构建立一套科学的偿付能力监管体系。

数据来源:《中国精算与风险管理报告(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