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安徽:农险提标扩面进行时

发布时间:2015-07-31 08:03:16    作者:李晓波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记者 李晓波

6月28日凌晨,受强降雨影响,位于皖鄂豫三省交界处的安徽省金寨县汤家汇镇多处山洪暴发,上百户民房被冲毁。

“以前灾情小,没多少感觉。但这次大灾,保险还真是起到了大作用!”灾情发生后,针对农房保险的快速理赔让汤家汇镇人大主席胡拥感受颇深。

据了解,如果没有农房保险,该镇房屋全毁的五保户才能领到2万元民政救济,而在本次灾后理赔中,国元农险金寨支公司边查勘边赔付,十多天就赔付了200多万元。其中,该镇最高的一笔农房赔付达16.3万元,创下了全国政策性农房保险的赔付记录。

“这一切都源于近年来‘三农’保险的整体推进和农业保险的提标扩面工程。农业保险要切实发挥作用,就要让农民朋友享受到更加充分的保险保障,感受到政府惠民政策的温暖。”安徽保监局有关负责人对《中国保险报》记者表示。

据了解,近年来,安徽保监局通过积极争取和整合政策,抓住贫困地区和农业示范区这两个重点,以产品创新和区域试点为抓手,推动农业保险“提标扩面”取得新突破,也为全国农业保险的深化创新提供了新参考。

农房保险:30万元发挥大作用

领到16.3万元农房保险赔款的,是汤家汇镇泗道河村方冲组的农民晏九秀。因为后山的泥石流,砖混结构的两层楼房被完全冲毁,老伴儿因被倒塌的房屋掩埋而不幸离世。虽然赔款换不回老伴儿的生命,见到国元农险的工作人员,晏九秀还是不断表达着感谢之意。

“1998年盖的房子,当时盖的时候他(指老伴儿)就生病了,借钱才把房子盖起来。”在自家冲毁的房屋废墟前,晏九秀哭着跟记者说,自己基本没有经济来源,老伴儿在家种点地,自己在县城帮女儿带孙子才躲过这场劫难。“光知道有保险这个事,不知道还能赔18万多块钱。”晏九秀多说的两万元,实际上是国元农险给的抚恤金。

受益于今年新的农房保险方案,受损农户享受到了更高的农房保险保障。“不用交钱就能享受30万的保障,老百姓肯定欢迎!”胡拥说。

也就是这30万元,开创了国内政策性农房保险的先河。据了解,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安徽就已开办农房保险,但集中于个别地区,规模较小。2014年,根据安徽省主要领导对农房保险的指示精神,安徽保监局积极联系省民政厅、财政厅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切实做好山区库区农村住房保险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对全省27个山区库区县采取政府采购模式,老百姓不掏一分钱,将全省27个山区库区县的277万户涉及人口近1000万的农房进行统保,并纳入安徽省民生工程。

2015年,为了让农房保险更好发挥作用,提升灾后重建能力,新方案将原来16万元的保额提升到了30万元。“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农房的成本也在不断上升。如果保额过低,一来政府民生工程难以发挥出实效,二来虽然老百姓不掏钱,但效用太低也会削弱老百姓的参保积极性,难以培养老百姓的保险意识。”业内专家对记者表示,安徽农房保险的率先提标,将为全国农房保险提供范本。

农作物提标:种粮大户的心声

“只要能把标准提高点,我们多交点也没关系。”刚刚遭受内涝灾害的刘树山,对提高保险保障标准的期盼格外迫切。

刘树山是安徽寿县八公山乡赵台村的种粮大户,今年通过土地流转,加上自己的承包地,一共种地906亩。在这次暴雨内涝灾害中,由于很多地都属于“夹河地”(被两条河夹在中间的土地),雨水和山洪水难以排走,导致500多亩地全淹,300多亩地部分受损。

按照大宗农作物保险的赔偿标准,刘树山大概能拿到5万元左右的赔款。“他这已经可以了,这次乡里面整体的救济款才2万块,平均到全乡每亩受灾地才能分3块钱。”虽然刘树山觉得保险补偿有点低,但八公山乡副乡长周敏看来,有保险效果还是不一样。

的确,作为粮食大省,安徽农业保险近年来发展迅速,成为全国第一个大宗农作物保险超过1亿亩的省份,也是第一个实现政策性农业保险全覆盖的省份,7年来累计支付赔款56亿元,受益农户3300多万户次。但一直以来,大宗农作物保险的保额尚不能覆盖直接物化成本,保额偏低的问题限制了农业保险功能作用的有效发挥。

近期,在安徽保监局的积极争取下,联合省政府及相关部门出台政策,对大宗农作物保险保障程度进行了调整。调整后,安徽的六大农作物保险金额全部覆盖直接物化成本,其中水稻、小麦和玉米三大口粮作物的保险金额分别提高至每亩406元、367元和282元,提标比例分别为23%、36%和13%。

“大宗农作物是安徽省农业保险的重中之重,常年占农业保险规模的80%以上。此次农业保险提标将为安徽主要粮棉油作物生产提供更为充足的风险保障。”安徽保监局有关负责人说。

在全省农业生产规模经营加速推进、2014年末耕地流转面积超过四成的形势下,为解决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保障程度不足的问题,安徽省还创新农作物保险提标方式,近年来,在安徽省现代化农业示范区合肥市庐江县、宿州市埇桥区先后开展了补充保险的试点,针对农业种植大户提高农作物的保险金额。

去年以来,安徽省又首次将补充保险的试点范围从县区一级拓展至市级范围,如合肥对100亩以上水稻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和农业合作社种植的水稻进行提标试点,水稻保额由330元/亩提高到500元/亩,市财政对提标部分保费的50%进行补贴,农户每亩仅需自缴5.1元。

近日,安徽芜湖市又下发试点文件,对种植大户的认定标准由100亩下调至50亩,将水稻、小麦和油菜三大主要农作物亩均保额分别由330元、270元、270元提升至600元、500元和600元,增幅为82%、85%和122%。

特色农险:创新发展新引擎

这次持续的暴雨,让不少山区农户种植的茶叶、蓝莓等经济作物受灾。安徽大别山林艺植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种植的蓝莓就损失惨重,而大棚里的数百亩石斛更是一直被水浸泡。“石斛损失了近千万元,蓝莓损失了300多万元。”据该公司负责人介绍,由于参保了蓝莓保险,可以得到部分赔付,但是石斛没有保险,所以一切损失都只能靠自己扛。

“对于安徽‘青山绿水、瓜果梨桃’的特色农业品牌而言,农业保险无论品种还是覆盖率都不能满足农户的保险需求。”据安徽保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针对山区和贫困地区的特色农产品丰富但财政配套资金困难的现状,安徽保监局积极争取政策支持,首次将发展特色农业保险纳入省“精准扶贫”战略,通过调整财政扶贫资金支出结构的方式,引入扶贫资金支持发展特色农业保险,按财政预算口径,将增加省市县财政保费补贴资金7000多万元,将撬动特色农险保费近1亿元,开启了安徽特色农险发展新引擎。

今年安徽省政府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实施意见》也指出,将加大对特色农业保险省级奖补力度,引导鼓励各地提高设施农业、淡水养殖、家禽、中药材、毛竹、果树、油茶、茶叶等特色农业保险的覆盖率,实现一地一特色。

“特色农险业务范围已覆盖全省各个县域。”据国元保险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今年5月,已累计为全省25万多户农户提供近60亿元的特色农险风险保障,赔款金额达1.1亿元,受益农户和农企近10万个。

另外,为了扩大特色农险的覆盖面和保障额度,国元农险还在不断创新开发蔬菜、生猪价格指数保险及螃蟹、龙虾等水产养殖保险。同时,在安徽保监局的指导下,正在克服新险种开发中数据采集、地域差异,产量、种养成本不同和种养方式多样化带来的困难,通过先试点示范、再推广运用的模式,将研发的特色农保产品与安徽各地的特色农业相结合。

“对扶贫重点县的主导农产品特色保险,省级财政最高补贴比例由25%提高至40%。”安徽保监局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这些政策将在2015年逐步落实,为安徽特色农产品产地特别是贫困地区的高效特色农业发展提供更加全面的风险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