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为独生子设计保险产品

“老有所养”子女意外养老保险创意方案获奖记

发布时间:2015-10-09 10:42:16    作者:孙潇潇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编者按:

在保险业急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保险教育也慢慢发展壮大,如何为行业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与保险业的实践性强的特性相比,保险教育更多的偏重理论性。课堂上的保险,是否能体现保险业发展的脚步?保险业务实践中,是否能吸纳保险专业人才?各方对于如何开展大学生保险教育还在摸索中,并没有形成系统化、标准化的操作方案。针对这种现象,本版策划了一系列主题为“课堂上的保险”的报道,展现已有实践、挖掘成功案例、找到现存困难,从而为各部门提供借鉴。希望借此系列报道,打破保险教育和保险业务的信息不对称,为学校和行业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

□见习记者 孙潇潇

“踏踏实实地静下心来设计一款养老险产品,才愈发能体会中国现在社保体系困局和老龄化的严重。”一名保险系的学生在设计出他人生中第一款保险产品后,在微信朋友圈里发出这样的感慨。

他叫林培锴,北京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2013级本科生。在近日举行的首届全国大学生保险新产品创意大赛上,他和队友设计的“老有所养”子女意外养老保险创意方案,从初赛、复赛、决赛,一路过关斩将,历经数月,从500份保险产品创意作品中脱颖而出,最终获得了特等奖。

只学过一门保险专业课

首届全国大学生保险新产品创意大赛在2015年初启动,吸引了72所高校1453名学生参加。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一个名为“风保学社”的社团得到消息后,在校内发布了比赛信息。

2015年3月末,正在读大二的林培锴刚学了一门保险专业课即保险学原理,但是已经对寿险有了基本的了解。听过“风保学社”师兄师姐的介绍,林培锴决定试一把。

作为班长,他挨个询问班里的同学愿不愿意一起参加比赛,最终与4名保险系的同学和1名金融系的同学组成了团队,开始着手设计方案。

可他们尚未学过精算课程,方案设计的难度超出预想。出险概率、平均费率以及需求人次等应该怎么计算,精算模型应该怎么完善,都要查文献自学。

“设计方案的时候非常困难,尤其是总利润,当时怎么都算不出来。”林培锴事后回忆起来,依然眉头紧锁。

小团队在北大西门附近咖啡馆里连续“刷夜”3周,几乎每天都讨论到12点,然后再按各自的分工,回宿舍继续做。

好在团队同学各有所长,比如理论基础扎实的同学负责查文献,有数理优势的同学负责Matlab编程。“我主要负责统筹协调,以及前期的背景调研和市场需求等内容。”林培锴说。系里的老师以及组委会指定的校外导师也给了他们很大的帮助。

经过一个月的努力,林培锴团队在4月20日提交了初赛方案。初赛通过,8月10日又提交了复赛方案。

9月20日,决赛在人民大学举行,最终参赛的15个作品依次上台展示,并由评委现场打分点评。林培锴团队的项目获得特等奖,这是大赛的最高奖项,奖金五万元。

“学的东西越多,越应该回到原点,回到‘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个保险最初的社会理想中去。”林培锴在决赛现场讲出自己的心声。

给失独家庭更充足的保障

林培锴团队设计的产品叫做“老有所养”子女意外养老保险,即一个家庭的18岁以上子女死亡或全残,父母二人便可以获得最多120万元的保险理赔,对失去子女的父母所遭受的巨大损失进行补偿。

该保险产品中,作为被保险人的子女是一个团体概念,无论独生子女或者多子女都看做一个团体,这也是该产品的创新点之一。基于最后生存者模型,只有当子女团体全部死亡时才能触发保险。因此,独生子女家庭费率比多子女家庭要高得多。保额的计算既考虑了父母抚养子女的成本,也考虑了父母今后的生活成本。

林培锴之所以选择这个话题,源于他长期对失独家庭问题的关注。

“念初中的时候,在杂志上看到一篇中国几个典型失独家庭的调查文章。文章里面讲到了失独家庭面临的保障问题,我看过以后觉得非常震撼,一直很关注这个问题。我也是独生子女,最开始设计产品就是希望给失独家庭提供更充足的保障。”林培锴说。

他在产品设计中介绍,据测算,2016年我国0-18岁独生子女将达到峰值1.12亿,而到2050年,失独家庭总计将达1100万。加之老龄化在中国越来越严重,失去子女的老人如何生存是社会将面临的难题。

比赛现场专家点评对这款产品给予很高评价,专家表示,该产品体现了未来的一种方向和趋势,目前许多寿险公司也在设计类似产品。但参赛作品目前还没有投入市场的计划。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

在决赛颁奖典礼上,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发言说,这次比赛不仅为广大高校学生提供了展示保险创新才能的平台,有利于激发广大高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热情,还有利于促进高校保险界理论与保险业界实践的结合,为保险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参考和支持。

北京大学还有一个团队与林培锴团队一同进入决赛,他们设计的“车联网下的保险产品——堵车险”获得了优秀奖。

赛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孙祁祥约谈两个团队的同学,询问他们的想法。两个团队的同学都表示,这是一个理论结合实践的好机会,让他们学以致用。同时借助这个平台,也能尽情地发挥年轻人的创意。

理论与实践总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保险专业的学生在校园里提前体验保险产品设计,对培养保险人才无疑是有助益的。

宋代胡瑗说,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近年来,保险业对人才的引进、培养越来越重视,加快建设现代保险服务业离不开高质量的保险专业人才。

2013年秋天,林培锴从广东汕头来到首都北京,和全国各地的170多名同学汇聚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过两年的经济学基础训练,这位南国少年逐渐对风险管理产生兴趣,并且看到保险业未来的巨大发展空间。在大二结束分专业的时候,他没有选择最热门的金融系,而是选择保险系。

现在,大三刚开学的林培锴正在上“人寿与健康保险”课程。课上涉及的寿险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现金价值等问题,他在参赛过程中已经有所涉猎。但是他也表示,如果系统学习寿险知识和精算知识后再去参赛,自己的产品会设计得更完善。

“这个比赛非常好,如果明年还有,我们继续鼓励学生参加。另外,也更推荐高年级的学生参与,因为系统学习精算课程后,对产品设计将更有帮助。”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郑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