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要构建自己的农险巨灾体系——专访亚洲风险中心首席技术官奥古斯都•布瓦索纳德

发布时间:2015-10-26 09:17:37    作者:记者 秦嘉敏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10月15日,由中国保险学会主办、中煤保险承办的全国“天气指数保险创新发展研讨会”在山西省太原市召开。亚洲风险中心首席技术官奥古斯都·布瓦索纳德博士在会后接受《中国保险报》的独家专访,介绍了农业指数保险的发展情况,并发表了对于中国农业保险和再保险市场的一些看法。

《中国保险报》:农业指数保险目前的发展情况怎样?

奥古斯都:农业领域有3种基于指数的保险:综合性指数保险、单一灾害指数保险(例如天气指数保险)及产量指数保险。综合性指数保险将干旱、洪水等多个风险进行综合,产生一个基于多种灾害的综合性指数。单一灾害指数保险基于一个特定的(或几个具有相同特质的)气候变量,衡量这些变量所蕴含的风险对于农作物的影响。产量指数保险则以实际产量值作为触发因素,该指数的设置建立在过往多年的实际产量数据以及大量的模拟数据结果之上。

传统基于补偿原则的农业保险在实际操作中呈现出较高的运营成本,当然,灾害评估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指数保险在运营方面则相对而言简单些,成本更低,但是指数的开发会比较复杂,是严谨的农业科学的一种场景化模拟。开发者不仅需要了解保险,更需要对特定农作物以及它生长需要的降雨、阳光、土壤等环境特征有深入理解。

指数保险设计理念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产品形式。指数产品可以设计成赔付率很低,但是遇到严重灾害时有很高赔付的巨灾型产品;也可以设计成赔付率很高,但每次赔付金额均较低的普惠型产品。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是巨灾管理的概念,一个类似“农业补贴”的概念。

《中国保险报》:作为亚洲国土面积最大的两个国家,中国和印度在农业保险和再保险产品的发展和监管上有哪些相似和差异?

奥古斯都:对于中国而言,农业风险是多灾因的,而印度主要是单灾因的。这是最大的区别。另外,中国农险市场在保费规模上远远超过印度。中国目前的农险保费规模大约是50亿美元,印度大约是10亿美元。同时,中国和印度都在农险领域给予农民大量补贴。中国目前正在试点天气指数保险和产量指数保险;印度也有类似的情况,在补贴农民的同时,鼓励向产量指数保险的方向转移。

在理赔方面,两个国家的制度有所不同。天气数据在印度是开放的,保险公司可以自己将监测气象数据应用于产品设计和理赔。而在中国,国家气象局集中管理天气数据,保险公司需要和国家气象局合作。

再保险方面,印度的保险公司只保留了少部分农业风险。大部分风险都被转移给了外国的再保险机构。在中国恰恰相反,保险公司试图将大部分的农业风险自留,尽可能地将再保险业务安排在国内。

这实际上反映了两种管理思路:中国希望能在境内形成一个充足的农业保险大灾基金池,进而逐步形成自己的巨灾管理体系;而印度则完全采用市场分散风险的方法,这和印度政府的财力限制有一定关系。从模型公司的角度看,我们认为中国和印度都有必要逐步构建自己的农业保险巨灾体系。

《中国保险报》:偿二代制度下,农业领域的风险管理会有哪些变化?2014年11月,中国农业保险再保险共同体(以下简称“农共体”)成立,怎样评价其影响?

奥古斯都:偿二代和针对银行业的“巴塞尔资本协议III”差不多同时推出,目的是帮助保险公司合理评估其“生存能力”。农业风险相对于台风、地震、火灾等而言相对较小,但是几乎每年都会由于气象风险及气候变化带来巨大损失。随着保费规模的增长,风险也在持续增大。所以有必要开发相应的监管制度,促进对农业领域风险“免疫”。

当然,偿二代需要和各国各地的情况和法律环境相适应,不能直接把欧洲的做法拿到亚洲国家。偿二代的实施要求保险公司能够更加精准地设定自己的产品、管理自己的风险。对于农业保险的经营尤其如此,保险公司需要在面临更加激烈市场竞争的情形下,满足监管机关日益提高的对于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效能的评估。

我们不太赞成把大量的再保风险和保费转移到境外,包括国外再保险公司在中国境内的分支。风险的分散有多种方式。中国地域辽阔,本身就具备风险分散因素。农业风险分散的前提是一定规模的集中。这里需要取得一定的平衡。如果大量的农业补贴最终通过再保流向了国外,相应的资金积累不下来,其实不利于中国形成自己的农业巨灾管理体系。在这一点上,农共体的成立是一个积极的因素。

《中国保险报》:对农业风险管理的研究有哪些最新方向?中国农业风险模型(CARM)对此提供了哪些帮助?

奥古斯都:在中国,农业损失情况根据省份和作物的不同会存在差异。中国农业风险模型能够帮助保险公司与再保险公司及时获取这些信息。基于收集到的数据,去年和今年对模型持续改进,并将模型精度细化到对中国县域风险的支撑。同时,我们与中煤保险紧密合作,对当前试点的天气指数进行持续改进,并为未来的产量指数做准备。

在保险与再保险领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双方能够互相深刻了解各自所面临的风险。我们期望通过中国农业风险模型搭建一个多方沟通的平台。在1992年之前,全球很多再保险公司还没有针对台风进行模型化的专门研究。而现在,很多直保公司已经拥有这一领域的专家。我们相信,模型分析研究在农业保险领域的应用也将会循着同样的路径前进。

同时,我们也在考虑怎样将风险管理从保险领域扩展到整个农业生产供应链当中。在印度,指数保险产品已经涵盖种子、化肥等生产成本;我们正在考虑将农作物的价格涵盖在内。这样,即使作物绝收,农民依然能够获得价格保障来维持生活并进行再生产。

出于食品安全的考虑,农业风险总是一个最热门的话题。监管机构、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等都投入了很多精力。让我们非常欣慰的一点是,每个国家都有一整套体系来帮助农民。在这个进程中,基于信息流分析的保险产品设计与风险管理将成为未来保险公司及农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我们也希望能够在这一过程中真正帮助到包括农民在内的农业生产经营者,并进一步促进中国农业生产体系的集约、高效发展。

 

相关链接:

未来10年我国天气服务市场规模或达3000亿元

据新华社讯 由19家企事业单位发起成立的中国气象服务协会10月23日在北京正式启动运行,并发布了《中国气象服务产业发展报告(2014)》。根据这份报告,当前我国气象服务产业规模已远超百亿元。到2025年,包括气象科技服务、气象信息服务、气象装备制造和气象信息衍生金融服务等在内的气象服务市场规模将达约3000亿元。

近年来。我国气象服务产业不断壮大,气象服务领域已拓展到农业、交通、能源、海洋、健康、旅游、保险、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灾害防御等诸多领域。同时,社会力量参与气象服务热情高涨。以新媒体气象信息服务为例,由社会企业发布的天气类手机APP数量已超500个,排名前20位的用户综合下载量超过6亿次,发展空间十分广阔。

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孙健表示,我国气象服务产业在发展中也面临一些问题,如全国1700多家气象服务企业总体上规模较小、资源分散,区域发展并不平衡。中国气象服务协会的成立,搭建起气象服务各类主体合作交流的平台,对促进气象服务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