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两会聚焦:让银发人群老有所养

发布时间:2016-03-15 08:18:28    作者:冯娜娜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记者 冯娜娜

面对老龄化的趋势、“4-2-1”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养老服务机构不够完善、养老服务专业人员缺乏等问题,如何建立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显得尤为迫切。

今年两会上,多名代表委员谈及养老,就完善医养结合、推进多元化养老、健全养老机构等话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完善医养结合

全国政协委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孙洁今年提交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的提案》。她认为,人口老龄化伴随而来的是老年人健康和照护问题的增多。由于传统养老机构医护功能欠缺,需要康复护理的老人往往选择长期住在医院。失能老人因慢性病住院治疗所特有的医养结合便利,虽然方便了老人的医疗和养老照护需求,但是增加了医疗保险基金的支付压力,占用了大量的住院床位,不利于医疗资源优化配置和医院救治功能的有效发挥。

目前,在医养结合制度层面上,社区与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形成,机构养老服务改革方向初定但仍存争议。同时,筹资方式仍然缺乏核心机制,医养结合各地做法不一。因此,孙洁建议,应明确卫生、民政和社会保障部门在规划、管理和监督上的分工合作;统筹老年护理机构和医疗机构的建设规划;明确将有医疗功能的养老机构纳入医疗保险定点单位;明确教育部门在老年护理服务培训上的任务;由国务院协调卫生计生、民政、人社等相关部委,将医养融合养老模式建设纳入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规划、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协同的医养融合养老沟通协调和工作推进机制;放开病种限制,研究制定符合养老机构实际的医保报销制度,实现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便捷对接。

另外,孙洁建议,推动出台“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管理办法”,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或与医疗卫生机构签订协议,鼓励社区医疗、养老机构融合发展,为老年人提供优质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通过医师多点执业、多级医院联诊等方式,鼓励医生到养老机构兼职,使医养结合落到实处;构建人员充足、体系健全的定期家庭巡诊制度。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养老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王战在《关于建立健全机构养老体制机制的建议》中提到,目前,我国机构养老比重仅占4%左右,但已越来越被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养老机构作为养老服务中一项支柱产业,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作为一项社会公共服务事业,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

王战建议,成立由民政部门牵头,人社、卫生、消防、税务等部门配合的联合监管部门,确保老年人安全;建立由卫生部门牵头,民政、人社等部门配合的合作机制,推进医养结合;建立养老护理工作职业培训制度,提供相应的就业渠道;鼓励社会力量与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加快养老产业链的发展。

王战建议,鼓励非营利组织与营利性企业参与养老机构建设,促进机构养老资金来源多元化;养老机构的供水、供电、供暖、供气等生活必需品,政府给予适当补助;重视服务多样化,满足老人多层次需求。建设智能化的机构养老服务体系,加强老年用品、用具和服务产品的研发和量产,加速构建养老产业链。对于养老护理产品、生活和居家用品、移动和交通设备用品等设备,可以分为“纳入医保、定向适配、有偿租赁、个人购买”等4种供应方式。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工商联副主席李士强建议,将民办医养一体化养老机构的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以及土地利用规划,保障土地供应。将民办医养一体化养老机构确定为医保定点资格,减少老年人的医疗费用负担。

在拓宽资金来源方面,李士强建议,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在项目、资金等方面,加大对民办医养一体化养老机构的扶持;鼓励各商业银行加大对民办医养一体化养老机构建设和运营的信贷投入和资金支持,对民办养老机构的贷款准入、贷款金额、利率政策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积极拓宽民办医养一体化养老机构发展的市场化融资渠道,在加强民办养老机构自身创收能力的同时,倡导各类慈善机构和民间资本投入养老事业;加大地方福利彩票公益金等对民办医养一体化养老机构的资助力度,扶持民办医养一体化养老机构的发展。

农村养老多元化

记者注意到,在人大代表的建议中,关于“农村地区养老”出现多次。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邢台市副市长史书娥表示,城乡之间无论在整体生活水平上,还是精神文化条件上,均存在较大差异,农村养老问题更不容忽视。应加大政府对农村养老的财政投入,提高农村老人的基本养老保障水平。建议在增加基层养老院的同时,加强职业院校老年养护专业的设置,加大对从业人员的专业化培养,并提高待遇,吸引更年轻、更专业化的人才加入到农村养老工作中。另外,应该借鉴一些地方的成功经验,重点为高龄、空巢和失能的老人提供生活、医疗、护理和文化方面的帮助。

史书娥建议,国家有关部委应加大力度引导社会力量加入养老机构序列,适当给予资金补贴、税费减免等方面的优惠,鼓励吸引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到农村办养老院。同时,开辟国家、集体、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投资渠道,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各界对社区养老服务提供资金帮扶。

王战也提到,应重视农村养老服务,发展农村社区养老。一是农村养老应形成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会养老保险为主体、自我养老为补充的多元化格局;二是发展农村社区养老;三是建立政府、集体、个人共同投入农村养老社会化的筹资机制,在农村建一座“没有围墙的敬老院”,把高龄、困难老人组织起来,实行集中供养。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副院长李秋建议,探索加强以农村社区为基础的服务平台建设。要在有条件的农村社区探索搭建虚拟网络平台,将分散居住的老人纳入到“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即“虚拟养老院”),通过政府向家政服务企业购买或补贴养老服务项目,引导养老服务企业进农村,为农村居家老人提供相关养老基本服务。要进一步完善以农村社区为支撑的联系和救助机制,建立本辖区失独、空巢老人档案,为每位老人选配1-3名自愿联络人,及时发现和报告问题,以便及时帮助或救援。创新思维,探索建立农村失独、空巢老人专业机构养老新机制。

拓展人才获得渠道

完善养老服务体系,软环境也非常重要。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邯郸市副市长侯华梅建议,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养老氛围。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提升服务人员素质。依托现有公办养老服务机构或构建相应的养老服务培训平台,建立具有组织、指导、服务、培训等功能的社会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加强对老年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的教育,不断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服务水平。

浙江代表团在《关于加强专职养老护理人员的培训 促进社会(居家)养老事业发展的建议》中提到,中国正进入老龄化社会,与银发产业的火热现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养老专业人才短缺、人才易流失的窘境日益凸显,已成为当前制约社会化养老福利事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和瓶颈。养老机构工作待遇低、职业保障差,是导致这一现状的重要原因。

浙江代表团建议,通过拓展养老服务人才的获得渠道,与相关专业养老护理院校建立合作,以建立起人才培养体系。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设置相关专业或者培训项目,培养服务专业人才,将是有效的缓解措施。通过对现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人员短期岗位培训,使其具备护理员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是解决养老护理员紧缺的主要措施。通过优先培训并上岗的“4050人员”再就业的,应为其缴纳社会保险金,以提高再就业的质量,稳定护理工作队伍是解决养老护理员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