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细节看保险:挽救疫苗之困

发布时间:2016-03-23 10:28:45    作者:孙潇潇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孙潇潇

疫苗问题再次成为社会焦点。

近日,牵动社会神经的山东非法疫苗案件终于被警方破获。经庞某等人之手出售的疫苗数量之大可能无法精确统计,不知有多少条生命成为暴利和贪婪的牺牲品。

不同种类的疫苗,不能混为一谈。我国疫苗分为一类疫苗和二类疫苗,一类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由政府为公民免费提供;二类疫苗是针对某种人群由公众自费、自愿接种。而媒体常讲的“问题疫苗”通常是二类疫苗。二类疫苗有一定的利润空间,一些不法分子便乘虚而入。

接种疫苗后产生的不良症状也不能一概而论。可能是接种了问题疫苗,可能是接种人员的过错。在疫苗合格、接种人员操作也没问题的情况下,依然可能出现不良症状。我国疾控中心公布的疫苗不良反应率在百万分之一到百万分之二,疫苗不良反应率在日本被形象地称为“恶魔的抽签”。

疫苗的质量问题、人员的操作问题,都可以通过严把关、强监督、重惩戒来遏制。但是,对于客观存在的不良率却很难避免,即便百万分之一的不良率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摊上了就是百分之百。

既然是概率,是不是可以用保险来弥补?

目前,北京、江苏等地,接种疫苗已经有保险保障了。例如,北京从2016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保险项目试点。在《北京市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办法(试行)》的基础上,保险公司额外增加疾病身故保险金及异常反应发生后3年内的医疗费用补偿等。目前,这类疫苗接种的保障是在国家补偿或赔偿的基础上追加金额,且大多集中于一类疫苗。而对于问题疫苗频发的二类疫苗可能更需要保险的保障。

除了补偿损失,更重要的是,保险还起到一个安定民心的作用。

每次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公众出于恐惧,对风险的认知都远远高于事件本身的风险。在2013年那次所谓的“乙肝疫苗事件”中,除1例重症外,其余17例婴儿病例均已明确与接种疫苗无关,连不良反应都谈不上。但是公众的恐慌情绪却造成多个省市乙肝疫苗接种率迅速下降。

还有一些“问题疫苗”的问题出在没有冷链保存,药效失效,达不到预防效果,并非对人体有害。但公众很可能因为这一次经历,不再重复接种,不去积极预防。

类似上述情况,由于恐慌拒绝接种疫苗,甚至从此远离所有疫苗,则可能会造成更大的健康隐患。

保险的价值,一方面,体现在弥补疫苗造成的不良反应损失,挽救疫苗对身体的伤害;另一方面,则体现在为公众吃下定心丸,缓解心理慌张,让公众更加确信,正常预防接种是必不可少的。

(作者为《中国保险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