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上海向建设国际保险中心目标进军

发布时间:2016-04-08 10:18:51    作者:高嵩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编者按:

4月6日,上海保险业“十二五”发展回顾与“十三五”展望论坛召开。参加论坛的有关领导和专家围绕“十三五”期间,上海保险业以国际保险中心建设为总目标,聚焦六大任务进行了主题演讲。本文内容为演讲摘要。

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郑杨:

保险业发展为上海“四个中心”和科创中心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近年来,上海保险业迅速发展,特别是保险“新国十条”颁布以来,保险在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为上海“四个中心”和科创中心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中外资保险机构不断集聚。到2015年底,在沪保险总公司55家,约占全国总数的1/4,其中外资保险总公司28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7家,占全国的1/3。上海保险机构量多质优,类型丰富,功能齐备,外向度高,已经呈现现代保险市场体系雏形。

二是对外开放程度持续提高。全市共有28家外资保险公司,约占全国总数一半,近30家外资保险公司在沪设立了代表处。2015年,在上海保监局积极推动下,上海航运保险协会代表中国保险业正式加入国际海上保险联盟,这对提升我国在全球航运保险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加快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保险市场创新持续活跃。到2015年底,在沪保险业总资产近2.2万亿元,约占全国的17%。在沪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受托资产规模近5万亿元,约占全国的一半。2015年原保费收入1120亿元,同比增长14%。近年来,众多国内创新改革工作在沪率先开展。比如在全国率先实施了航运保险产品注册制重大改革,已注册产品600多个,超过2013年和2014年备案制审批产品总和。在全国创新开展了保险专业中介机构股权信息监管重大改革。

“十三五”时期是实现2020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战略目标的决定性阶段,我们的目标是:争取到2020年,基本确立以人民币产品为主导、具有较强金融资源配置能力的全球性金融市场地位,基本形成公平法治、自由开放、创新高效、合作共享的金融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迈入全球金融中心前列。

在《上海市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现代保险服务体系,发展成为国际保险中心。这一战略目标,将引领上海保险业在“十三五”时期改革当先、创新发展,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为推动上海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提供源源动力。

上海市发改委总经济师秦丽萍:

上海将创新摆在城市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上海市“十三五”规划的蓝图已经绘就。国家和上海的“十三五”规划都非常明确,就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上海市落实五大理念,必须更加注重强动力、增活力、补短板、可持续、促公平,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聚焦重点,把发展理念落实在具体行动中,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推动创新发展,激发发展新动力。要把创新摆在城市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十三五”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形成科技创新中心的基本框架,要围绕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打造高度集聚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承担更多国家重大专项任务,建设国家全面创新改革实验区,推进一大批重大战略项目、基础前沿项目和创新功能性平台建设。

第二,推进协调发展,增强整体协同性,要强化底线约束,推动城市发展从规模扩张向精明增长转变。要精准施策,严格控制常住人口总量,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第三,推进绿色发展,共建生态宜居家园。要严格主体功能定位强化生态空间保护,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等总量和强度双控,下大力气整治生态环境,形成绿色空间布局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第四,推进开放发展,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优势。要以上海自贸区为引领,加快探索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新路径,率先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优势,成为我国新一轮高水平开放的新高地。

第五,推进共享发展,增进市民福祉。要坚持民生优先,通过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强化政府保基本责任,更多发挥市场和社会的作用,扩大公共服务供给,满足市民多样化的需求。

“十三五”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决胜阶段,保险业是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

中国保险学会会长姚庆海:

保险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前所未有

“十二五”期间,我国保险业发展的成就显著,发展规模不断壮大,保费收入年均增速达14%,是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

五年间,保险市场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综合性、专业性、区域性和集团化保险机构发展齐头并进,自保、相互、互联网等新型主体不断涌现。

五年间,保险行业风险管理能力显著增强,截至2015年底,行业偿付能力总体充足,整体偿付能力溢额9382.8亿元。保险保障基金规模704亿元,行业防范风险和处置风险能力显著增强。

五年间,保险行业服务经济社会成效显著。2015年,保险为全社会提供风险保障1718万亿元,给付赔款8674.1亿元。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责任保险、农业保险、健康保险快速增长,增速分别为19.2%、15.1%和51.9%。保险资金运用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截至2015年底,保险机构累计发起设立各类债权、股权和项目资产支持计划499项,合计备案注册规模1.3万亿元。

“十三五”期间,保险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亦前所未有。新环境、新变化、新趋势将激发保险需求,催生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同时也对保险管理和服务提出更高要求。保险业必须强化宏观思维和战略眼光,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努力促进保险业持续健康发展。

“十三五”时期保险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保险业实现中高速增长、行业影响力稳步提升、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消费者满意度明显提升、法治化水平显著提高、监管现代化不断深入。保险业发展要紧紧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发展重点包括加大力度服务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加快构筑保险民生保障网、加强服务实体经济创新、大幅提升国际竞争力、全面深化保险改革、增强可持续发展动力等。

中国保险业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也是中国经济的一个亮点。我国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一个重要的战略安排就是要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同时也是加快上海国际保险中心的建设,这是中国未来能否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具有话语权,能否有标准制定权的重要一环。可以说,“十三五”时期上海建设国际保险中心、国际金融中心的条件已经具备,且基础雄厚。

上海保监局局长裴光:

构建四大体系支撑国际保险中心

“十二五”期间,上海市保险市场体系逐步健全,保险机构集聚效应充分显现,形成了综合性与专业性协同发展,保险法人公司和分支机构齐头并进,原保险、再保险、保险资管和保险中介协调发展的现代保险机构体系。保险市场规模持续增长,整体实力显著增强。

围绕上海“四个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战略目标,上海保险业在“十二五”期间牢牢抓住上海自贸区试验区先行先试改革战略契机,加快对内对外双向开放进程,成为我国保险业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对外开放取得重要进展,国际化程度明显提高。

“十三五”期间是建成上海国际保险中心的决胜阶段。上海保险业坚持以建设上海国际保险中心为核心目标,在“十三五”期间,基本形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的多元化保险机构体系;基本形成以上海保险交易所、中国保险投资基金为核心,国内外投资者共同参与,全方位对外开放,交易、定价、信息、托管、登记和资金运用等功能齐备,与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资本市场有效对接的多层次保险市场体系;基本形成以信息化技术为重要特征的保险创新体系;基本形成符合国际惯例、公平公正、规范有序、适合现代保险市场发展的税收、监管、司法等制度体系。

“十三五”时期,上海保险业发展将聚焦六大任务:一是改革开放,建设上海国际保险中心。联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推进自贸试验区新一轮保险开放创新,着眼“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和全球发展战略,重点推进国际保险中心制度创新和保险机构、要素市场体系建设,重点深化航运保险、再保险和保险资金运用三大支撑,形成保险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的新优势,提升在全球保险市场的定价权、话语权。二是创新驱动,助推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创新保险机制模式、产品服务和技术手段,支持上海市引领创新驱动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三是拓展服务,构筑民生保障支撑。积极应对上海深度老龄化,提供优质高效的商业健康和商业养老保险产品,拓宽服务领域、延伸服务链条,把商业保险建成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四是发挥功用,服务特大城市治理创新。发挥保险社会管理功能作用,有效辅助政府职能转变,为智慧城市建设配备保险工具和技术,推动特大城市治理现代化。五是加强监管,筑牢风险防范底线。六是改善环境,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复旦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常务副主任陈冬梅:

保险业服务国家治理需系统性思维

市场经济历史上有两个很重大的发明,一是有限责任的股份制,它调动全社会的资源用于少数人无法承担的商业活动;另外一个就是商业保险,它调动全社会的资源用于分担少数人无法承担的商业活动风险。

从这个角度来讲,保险其实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性制度,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内生机制、重要动力和市场经济成熟的重要特征。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由此可以看出,将保险业的发展和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机结合,就可以有效地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实现这一发展的路径就是要创新保险的产品和服务,实现保险业的转型和升级。改革开放之后,保险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产品由简到繁,公司由少到多,中国已经成为保费收入世界排名第三的保险市场。下一步保险业的转型要从量变到质变,实现产业从大到强,产品从繁到好,公司从多到优的跨越。

在转型的过程中,保险业应该着眼全局,采用系统性的思维方式,不要将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看成是获取支持性政策的一个理由,打造行业增长点的机会,而要将其视为行业战略布局的依据,切实提升整个行业的服务能力。发挥保险的基础性作用,既是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也是保险业自身增长的必然选择。

我们的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保险由大国向保险强国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上海可以率先垂范,在创新保险产品和服务方面进行更多的探索,更快实现保险业转型升级,助力上海的经济率先转型升级,从而建成一个国际领先,辐射全国的国际保险中心。

上海市保险学会会长高志缨:

在服务民生中探寻保险业发展新路径

近年来,上海保险业围绕服务大局、服务民生两大主题,积极参与和推动保险在特大城市治理中的高效运用,促进社会管理机制创新,深度服务国计民生,已然成为金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

首先是主动服务大局服务民生,推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包括:主动承接上海市城镇居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商业大病保险,实现上海城乡大病保险全覆盖;创新大学生补充商业医疗保险直付网络机制,实现上海市大、中、小、幼保险直付网络全覆盖。

其次是发挥保险服务社会管理功能,积极承担行业社会责任。包括与上海多个区县共同推出“社区综合保险项目”;针对志愿服务活动风险、见义勇为者、上海市支援边疆干部等,与上海市相关政府机构推出相应保险产品及服务等。

再次是创新保险产品供给,促进社会管理模式转变,包括采取“以收定支”模式在全国首创推出“学校体育运动伤害专项保障基金”;在全国首创推出以“病种管理”和“第三方告知”为核心的大病医保模式。

未来,在“十三五”期间,上海保险业必须进一步融入社会综合治理大局,只有充分结合特大城市治理的需求点、关注点、空白点,才能探寻出行业发展的新路径。

第一,要进一步发挥保险作为经济助推器的作用。目前上海的养老保障需求和商业医疗保障需求呈上升态势。上海保险业未来进一步发挥经济助推器的作用提出一个想法,即“保险+”概念,第一是保险加健康,第二是保险加养老,第三是保险加资管。

第二,要进一步发挥保险作为社会稳定器的作用。未来上海可以通过由点及面的方式,在全市逐步推进民生保险全覆盖。将商业保险纳入政府的公共安全管理体系,政府逐渐从“当事人”的身份,转为“管理协调人”的身份,利用保险费率的风险发现能力和保险的“正外部性”特征,强化风险事前的干预和管理,将部分行政管理成本“外化”给保险行业。同时,在全市推广政府购买民生保险项目,完善公共事件商业保险善后处理机制。

第三,要进一步发挥保险作为社会管理防火墙的作用。在十三五期间,保险业应当紧密围绕防灾防损这一基础和本源进一步拓展发展路径。

上海航运保险协会会长降彩石:

航运保险要着力做强生态产业链

“十二五”期间,中国航运保险在产品供给和服务供给方面不断创新,航运保险市场和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航运保险业务整体呈现稳定增长态势。

根据国际海上保险联盟(IUMI)2015年9月发布的2014年全球航运保险数据统计,目前我国已是全球第一大船舶险市场以及第二大货运险市场。

我国航运保险业务在上海聚集效应明显。在中国保监会与上海市政府支持下,2013年12月26日上海航运保险协会的正式成立,成为我国航运保险航运的重要平台,目前协会共有会员单位44家,业务总量已占到中国航运保险总业务量的95%以上。

2014年5月19日,保监监管部门授权允许上海航运保险协会试点开发航运保险协会条款,备案后会员公司可以自主使用。在此基础上,2015年7月1日,在中国保监会和上海市委市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航运保险产品注册制在上海正式实施,航运保险产品注册管理平台正式上线运行。截止2016年一季度末,共注册航运保险产品1123款,超过2013年、2014年备案航运保险产品的总和。

2015年9月16日,上海航运保险协会代表中国加入了全球最大的航运保险协会——国际海上保险联盟(IUMI)。此后,在协会的推荐下,两名国内航运保险专家分别当选IUMI专业委员会委员。实现中国航运保险与国际接轨,提升国际影响力。

“十三五”时期,我国航运保险在新机遇下的创新发展,就是要做强航运保险生态产业链,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大改革创新,加强人才培养,从而不断推动航运保险向纵深发展,提高航运保险发展的科学化、专业化、国际化水平,逐步实现航运保险强国梦。

借助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推进航运保险发展新高地,逐步搭建全球网络,发展完善保险机构海外服务体系,辐射海外市场。

加大航运保险创新,加强产融对接,支持航运贸易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保险协会组织与航运协会组织合作,共同完善航运新技术、新业态的风险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

优化航运保险发展软环境,融入世界航运保险生态圈。加强航运保险国际合作,提升定价权和话语权,维护我国航运贸易领域国际权益。

加强航运复合型人才培养,积极推动上海航运保险中心建设。借助上海航运保险协会及IUMI搭建国内、外平台,鼓励保险市场主体加强人才培训,真正与世界一流水平接轨。

(本文文字由记者 高嵩 整理报道,陈辉、王秋原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