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于细微处打造国寿特色养老养生事业

——专访国寿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杨华良

发布时间:2016-06-28 08:58:30    作者:冯娜娜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记者 冯娜娜

目前,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养老需求快速增长,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养老产业成为投资风口,吸引了众多投资者。保险公司、房地产商、传统养老服务企业、互联网企业等众多投资主体纷纷进入养老产业。相较于其他行业,保险公司参与投资养老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中国人寿是国内较早介入养老产业的保险公司,其旗下国寿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寿投资公司”)的养老养生投资业务是中国人寿介入养老产业的主体。中国人寿投资养老产业的初衷是什么?将给国人带来什么样的养老产品?带着这些疑问,《中国保险报》记者近日独家专访了国寿投资公司分管养老养生业务的副总裁杨华良。

投资养老产业符合转型需要

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给保险行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人寿看来,长期依靠资本推动利润增长的方式不可持续,给投资发展养老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杨华良认为,保险资金参与养老产业具有天然的优势。第一,保险资金参与养老产业符合保险资金使用特点。养老产业具备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三大特点,其中的代表就是养老社区。目前,我国尚无较成功的样板,但通过对发达国家的养老社区产业进行深入研究发现,它具有资产保值性好和投资收益均衡稳定等优势,结合养老社区具有长期持有经营的特点,完全符合保险资金使用“长期持有、高度可控、与主业关联、收益均衡稳定”的基本原则。第二,保险资金参与养老产业是保险公司改善资产负债匹配状况的客观需要。通过发展养老产业,使得保险资金尤其是寿险资金获得理想的长期性战略投资渠道,可以有效提高保险资金整体投资组合回报率,提高资产的平均久期,穿透若干经济周期,使资产负债的久期匹配趋于合理,降低资产负债持有期缺口率,实现资产持有时间与负债久期、资产收益率与负债成本的匹配。第三,保险资金参与养老产业对保险业来说是一种创新和变革,将促进保险业实现从虚拟经济到实体经济、从无形到有形、从金本位到人本位、从结果到过程、从单一到多元、从时点到全程、从偶然到必然的七大转变,客户由此能够参与和体验这种创新和变革带来的经济价值增值和人生价值实现,有利于保险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大养老”布局养老产业

中国人寿规划了“三点一线,四季常青”的养老产业投资布局,这一布局用中国人寿集团董事长杨明生的话来说就是,要让客户“在北京赏红叶,在苏州品大闸蟹,在三亚过大年,真正实现1+N的资产配置”。目前,随着苏州、天津、三亚、北京项目的落地,“三点一线,四季常青”的投资布局基本完成,未来将以这4个项目为根据地,辐射周边,涵盖社区和居家养老。

顺应公司转型发展的需要,中国人寿集团总裁缪建民提出了“大资管、大健康、大养老”的发展战略,进一步将养老养生业务提高到集团战略的高度。所谓“大养老”,是依托保险金融主业资源优势,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为投资导向,布局养老养生相关产业,提供多方位专业服务,打造养老产业集群,形成内生外延、循环发展的养老生态系统。中国人寿的“大养老”战略定位明确,是战略性投资而非财务投资。所谓“大”,一是推动保险主业,从健康与养老的商业保险切入养老产业,提升保险主业价值;二是从“被动养老”向“主动防老”转变,从“养老”到“防老”和“抗老”,积极、主动、健康地迎接老龄化;三是形成养老产业链思维,养老不是某个或某几个环节的服务,而是覆盖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的、由点连线成面及整体的立体化产业生态体系;最后是打造命运共同体,所有参与养老事业的投资者、提供者和接受者并非单纯的买卖关系,而是整个养老产业生态体系建设的命运共同体。

今年,中国人寿发布了养老养生事业的独立品牌——“国寿嘉园”。国寿投资公司总裁王军辉提出了将“国寿嘉园”打造成中国养老产业第一品牌的目标,为中国人寿养老养生事业的品牌化发展道路奠定了基础并指明了方向。

跳出养老做养老

目前,包括中国人寿在内的多家险企涉足养老产业,中国人寿的养老养生事业有何特色?据杨华良总结,与中国人寿一贯倡导的“孝善”文化一脉相承,中国人寿养老养生事业的核心是“温暖、人本、关爱”,即以关爱长者为出发点,正确看待老年人和老年生活,认为老年是人的生命的重要阶段,养老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生命的全新开始,始终把向长者提供“安全、自由、优雅、精彩”的生活方式作为使命,以协助长者老有所为、参与实现人生价值作为重要目标。

这一理念通过“跳出养老做养老”这一突破传统的思维以及“去老化、去医化、去商业化”的“三去”手段具体实现。“去老化”的核心是引导客户由被动养老向主动防老、抗老转变。通过全产业链平台的打造,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和全年龄段参与的健康管理服务,如健康竞赛、健康训练营等激发客户积极、活跃的人生态度,把过去认为养老是很悲催的事情变成积极主动迎接挑战,协助客户在关键年龄段实现人身自由。“去医化”不是不要医疗,而是需要医疗时,马上能获得医疗资源。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和移动健康技术将家庭医生、绿色通道、双向诊治、远程会诊、首席专家5个要素打通,将医疗资源纳入健康医疗管理系统,核心是做好慢病管理,用移动互联网绑定和激活公共医疗资源。“去商业化”是引导客户从消费者转变为管理者,鼓励客户参与产品开发、社区选址、管理服务等社区管理工作,并提供慈善平台和志愿者平台,帮助客户将活动范围延伸至社会管理,满足客户由自我管理到社区管理到社会管理的多层次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借此使客户由脱离主流社会而回归主流社会,把养老由商业行为转变为公益行为。

于细微处见真章

从事养老产业要考虑很多细节。杨华良认为,“既要仰望天空,又要脚踏实地”。中国人寿的养老养生社区所有的细节都围绕着为客户打造“家”的氛围而设计。让客户住进中国人寿的养老社区后既能感到是家的延续,又能拓展家的范围,从小家到大家。

中国人寿将养老社区定位为家而不是医院或养老院,所以在设计时会对必要的医疗设备做合理的隐藏,同时室内氛围、设施设备、装修装饰等,如室内灯光的角度、设备的质感、扶手的高低、地板的软硬、陈设摆放的位置等,都从长者使用的角度设计,同时兼顾营造家的氛围。中国人寿还将客户的需求概括为医、食、住、行、文、娱、思、享、养9个方面,与客户需求相关的方方面面都注意细节。以“食”为例,提出“食之五性”,即在向客户提供食的服务时,要满足“安全性、科学性、多样性、参与性、趣味性”的要求,并通过各种手段予以实现。此外,中国人寿还认识到处理好空间关系对提高人的生活的充实感和价值实现感的重要性,提出了包含“人、家庭、邻里、社区、社会”关系在内的5层交往模型,特别强调邻里关系和社区关系在空间关系管理方面的桥梁纽带作用。最后,希望将社区打造成为长者与社会的双向交流平台,除了上面提到的养老社区是长者回归主流社会的窗口,还通过志愿者平台将社会志愿力量引入社区,尤其是中小学生、大学生,通过志愿者活动实现青年人的社会价值的同时,改善长者的居住体验。总之,通过种种细节设计,中国人寿的养老社区努力实现设施——情感——信息三重无障碍,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可持续、健康快乐生活的第四代住宅概念。

杨华良认为,养老产业的发展适应社会发展趋势,迎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内在需求,也符合国家整体的发展战略。依托中国人寿的品牌、资金、客户优势,既能高屋建瓴洞察产业发展趋势,又能稳扎稳打精雕细琢打造养老产品,中国人寿养老养生事业让国人充满期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