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脱贫离不开保险

发布时间:2016-07-18 07:20:32    作者:杜亮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杜亮

大概从去年起,脱贫取代扶贫,成为官方用语。标志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的出台。脱与扶,一字之差,境界大为不同。

扶贫,主体在他人,重心在于扶,有施予的意思。脱贫,主体在自身,重心在于脱,比如脱亚入欧,是远离的意思。

从扶贫转向脱贫,意味着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之变。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用市场经济的办法解决了大多数国民的温饱以至小康问题,正在向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前进。然而,剩余的7000多万贫困人口像一根利刺,横亘在小康路的咽喉。这些贫困人口的长期存在说明,单靠撒钱式的扶是扶不起来的,也很难用纯市场经济的办法去消除。

幸好,还有保险。

近几年,政府对于保险在国民经济生活中的托底作用认识越来越深刻,包括扶贫、脱贫工作。按照保险的大数法则,政府只要拿出一少部分钱,就可以调动保险公司一大笔钱用于扶贫脱贫。而且后面的事,都可以交由保险公司来做。例如,在农业保险、大病保险中,保险都担当着中流砥柱的角色,以四两拨千斤之力,切实减少了“因灾(病)致贫”“因灾(病)返贫”的情况,为国家脱贫目标的实现贡献了实实在在的力量。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务院扶贫办与中国保监会近日联合召开做好保险业助推脱贫攻坚的工作会议,对于保险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给予充分肯定,对于借助保险打赢脱贫攻坚战寄予厚望。国务院扶贫办单独与保监会联合召开相关会议,足见保险对于脱贫工作的分量。

保险对于脱贫的分量不在于有钱,在于机制。依笔者看,至少有三点有利之处:

第一点,保险机构直达乡村,可以为贫困人口提供面对面的服务。保险机构,无论是产险、寿险,都有直达中国广大乡镇末梢的能力。再偏远、再落后的地方,也有保险机构和人员。这是绝大多数行业所不具备的优势。

第二点,7000多万贫困人口,相对集中于中西部连片特困地区。这样的分布特点更便于保险公司推出适合于当地特点的产品。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以政府购买保险公司服务的方式助力脱贫,更具备市场经济的特点。

保险是一个扶危济困的行业,保险与扶贫具有天然的联系,有着独特的体制机制优势。发挥保险的体制机制优势,正是保险参与脱贫攻坚工作的真正意义所在。

保险能够托底,脱贫更有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