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小规模生产难以匹配农险经营成本

——农业保险经营模式创新探讨之二

发布时间:2016-07-18 09:23:43    作者:朱俊生 庹国柱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朱俊生 庹国柱

目前,农业保险的经营模式陷入两难困境的根本原因是,对于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的传统农户,实施基于一家一户承保理赔的传统保险,使得农业保险承保和理赔环节的交易成本异常高昂。小农经济的国情与传统农业保险产品的要求不匹配,这使得农业保险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规模化是现代农业保险发展的必要条件

事实上,规模化是现代农业保险发展的必要条件。原因在于:

首先,规模化经营农户对于农业保险的需求更高。相对于传统的小农生产模式,农业规模化生产的投入多、收获总量大、时间跨度长、从而受灾的可能性增加、受灾后的损失也大,因而规模化的农户具有较强的风险意识。事实上,只有规模化经营的农户才会真正产生农业保险需求。随着农户种植面积和规模的扩大,劳动和资本投入的增加,其主要收入来源于种植业与养殖业,自然灾害的不利冲击将直接影响到其收入的稳定性,其对农业保险的参保动机强烈,预期收益也更高,有效需求更大。总之,与传统的小农户相比,规模化农户对农业保险的需求是内生的、真实的、有效的,从而能够支撑农业保险供给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规模化经营不仅使得经营者的风险意识增强,增加了农业保险需求,而且也提高了农户的支付能力,把保费支出作为正常生产成本进行考虑和核算。

其次,规模化能够有效降低农业保险的交易成本。规模化农户的缴费相对较多,可以有效分摊和降低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另外,规模化经营的信息透明度和对称性也大大提高,有效降低农业保险中的道德风险,这也有利于进一步降低经营成本,这些都化解了农业保险供给方的很多难题。可见,现代农业发展与农业规模化是政策性农业保险成功运行的重要条件。

国际经验表明,农业保险经营相对成功的国家或地区,其现代农业发展的程度往往比较高,经营规模比较大。比如,美国是目前全球最发达的农业保险市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其农场的规模相对较大,商品化程度高。美国农场数量从1935年的681万家下降到目前的200万家,农场的平均规模从1950年213英亩上升至现在的450英亩。美国的研究同样显示,农场规模大小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其对农业保险的参与率。加拿大农业保险经营相对成功的重要原因也在于,其现代农业发展的程度比较高,经营规模大。该国曼尼托巴省农业服务公司(MASC)2015年共签署9000张保单,承保面积970万英亩,平均每张保单承保面积为6542亩;加拿大另一个省阿尔伯塔,其农业金融服务公司(AFSC)2015年共签署16863张保单,承保面积2140万英亩,每张保单平均承保面积更是高达7703亩。签一张单子对于承保人来说花费的成本非常低,特别是对于多年连续参保的老客户来说,只需在网上花费10多分钟就能完成,因为他们只需要了解保险条款有什么变化,如果有变化投保人愿意不愿意接受等。

不仅发达国家如此,一些发展中国家农业保险发展的经验也表明,现代农业更适合农业保险这种市场化的风险分散机制。比如,菲律宾是欠发达国家中为数不多较成功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国家。从1978年立法开始,至今已经做了三十余年。菲律宾之所以取得成功,很重要的条件是菲律宾的农业规模化程度在欠发达国家中领先,而且政府在推行政策性农业保险时重点支持规模化经营的农户。实际上,自1898年美国从西班牙手中接管菲律宾后,菲律宾就师从美国走农业现代化之路,土地向农场集中,农业规模化不断提升。1978年菲律宾政府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时,首先选择从规模相对较大的7万个水稻生产农场和7.5万个玉米生产农场开始。

农户小规模经营特征难以满足传统农业保险发展的条件

但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一直面临着市场化风险分散机制与传统农户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交易成本高的突出矛盾。首先,小规模经营的传统农户对农业保险在某种程度上是缺乏需求的。原因在于,传统分散的小农生产方式其本身具有风险分散的特点。农户生产规模小,投入的资本、劳动相应较小,面临的风险相对也小,农户对农业风险的意识比较淡漠,对农业保险的需求水平并不高。特别是近年来,以家庭为单位看,农户事实上的兼业经营已经非常普遍,农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持续下降,工资性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较快上升。2004-2013年,农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由47.6%持续下降到31.8%,增收贡献率由64.4%下降到10.8%;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由34.0%上升到45.2%,增收贡献率由25.5%提高到58.9%。非农收入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家庭农业经营的持续性和稳定性,这种农业与非农业收入之间的风险分散机制弱化了对农业保险的需求。其对农业保险影响的程度,取决于非农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与地位。非农收入的比重越大,其风险分担机制就越有效,也就越缺乏对农业保险的需求。可见,对于大部分传统小农户而言,种植业主要解决的是口粮问题,农业自然风险及其造成的农作物产量损失,对其实际收入和正常生活的影响比较大,这种情况下,在充分理解农业保险的情况下,他们还是愿意参加农业保险的。但是,当小农户的收入中大部分是非农收入,他们对农业保险的需求也就很有限了。正如一位老年农民说的:“我不在乎这三、五亩田收成好不好,我们一家一年要吃的粮食,儿子一个月的打工收入就能买回来了。我们买不买保险无所谓。”这也是在各级财政提供高达80%左右的保费补贴的情况下,很多小农户对农业保险仍然不太热衷的重要原因。其次,小规模经营的传统农户极大地提高了传统农业保险的经营成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农业经营的重要特征是小农户为主,人均耕地面积小。尽管近年来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快速发展,2015年已经占全国耕地的1/6以上了。但考虑到流转土地用于“非粮”用途的比例比较高,继续用于粮食种植的流转土地占比仍然相对有限。而且,很多地方一定程度规模经营农户的地块普遍呈现分散状态。我国农村的这种特征使得传统农业保险的承保和理赔成本依然极其高昂,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使得实践中市场经营主体普遍依赖行政推动,承保和理赔两个环节都难以真正做实,从而诱发出很多违规行为。

可见,由于农户小规模经营的特征与要求一家一户承保理赔的传统农业保险产品与制度设计之间存在巨大的张力与冲突,农业保险原有的经营模式已经陷入两难困境中。因此,必须尊重我国农村小规模农户经营将长期存在的国情,通过创新机制,缓解承保、定损与赔付环节的高成本,提高保险公司的供给效率,才能实现农业保险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均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农业保险经营模式创新探讨之一:财政补贴型农险的两难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