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中国保险业风险评估报告2016

从2015年看中国保险业的风险

发布时间:2016-07-19 12:56:40    作者:丁萌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记者 丁萌

近日,中国保险保障基金发布了《中国保险业风险评估报告2016》(简称“报告”),报告指出,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十二五”时期是我国保险业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五年。这五年,保险行业发展变化最大,综合实力提升最快,改革创新全面突破,服务能力显著增强,行业地位和影响力大幅提升。《报告》旨在揭示行业供给侧存在的关键风险问题及其演化,通过在行业内分享这一报告,提示管理者重视行业和机构发展中的问题,并及时防范和化解。

2015年,保险业原保费收入2.43万亿元;总资产达到12.36万亿元,净资产1.61万亿元,行业实力迅速上升;赔付和给付支出8674.14亿元,风险保障功能进一步增强;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7.56%,经营效益大幅提升;行业偿付能力整体充足,市场运行安全稳健。

车险竞争激烈,非车险波动大

车险竞争更趋激烈,运营效率有待提高。车险市场呈现赔付率走低,费用率上扬的态势。中保协发布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车险综合成本率为99.38%,同比下降0.86个百分点。从综合成本率的构成看,费用成本的占比逐年攀升,2015年车险经营成本中综合费用率约占四成,综合赔付率约占六成。商车费改实施后,赔付成本不断降低,增大了盈利空间。公司普遍采用抬高手续费抢占市场份额,手续费快速攀升,一些地区手续费率达到40-50%,造成车险综合费用率较快上升,反又压缩了盈利空间。2015年经营车险业务公司中,承保亏损的逾八成。


图1 产险业2007年以来车险综合成本率的构成

多重因素加剧了车险的竞争。一是“偿二代”的影响。2015年保险行业处于新旧偿付能力制度的转换期,产险业务中车险对资本的耗用度明显小于非车险业务,对于部分公司而言,有限的资本和规模的驱动会使得车险成为其主要的业务发展方向。二是商车费改的短期效应。国内商业车险费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从试点初期的结果看,随着出险频率的大幅降低,行业车险的整体赔付成本明显下降,公司有了更大的费用浮动空间,车险手续费率的持续上升也反映了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现状。三是新车销量增长回落。中保协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新车保费收入同比仅增长1.7%,车险市场新增保费空间下降。此外市场主体扩容加速,2015年经营车险业务的公司较上年增加8家,泰康在线等互联网公司也纷纷加入,预计在车险市场扩容速度有限的情况下,市场经营主体的不断增加可能带来局部竞争的加剧。

非车险保费充足度下降,承保利润波动较大。2015年,产险业非车险业务保费收入2224.30亿元,同比增长9.65%,占比26.41%。受实体经济下行影响,部分险种保费收入出现负增长。货运险最为明显,保费收入同比下降7.63%。非车险业务中占比最高的企财险延续了2013年以来的增长乏力态势,2015年首次出现保费收入同比减少,降幅为0.31%。自2010年起,企财险、工程险、货运险和船舶险的费率呈持续下降态势,保费充足度承压。近两年,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信用险和保证险成为非车险的主要盈利险种,承保利润贡献度超六成,但2015年其保费增速下滑明显,承保利润波动较大。


图2 企财险费率变动情况

各渠道风险不容忽视

个人代理渠道投诉增长较快,银保渠道保费趸交占比居高不下,新兴互联网渠道业务发展不均衡。2015年6月,代理人资格审批制度取消后,营销员增员更便捷。营销员队伍快速扩充带来业务快速增长的同时,短期内可能出现新招募代理人素质良莠不齐、教育培训不到位等现象,导致道德风险、销售误导等问题的产生。2015年人身险业投诉事项16653个,同比下降3.12%。然而,个人代理渠道投诉增长较快,个人代理渠道投诉四季度连续3个月保持增长。


图3 2014年和2015年五家上市险企营销员数量

由于银保渠道的特点以及利率下行的大环境下,银行更偏好于销售趸交产品,银保渠道趸交产品的占比一直处于较高水平。2015年,人身险行业银保渠道趸交保费收入5190.39亿元,占比为78.44%,同比增长近10个百分点。趸交保费增速超五成,高于银保渠道整体保费收入增速近两成。新兴互联网渠道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结构失衡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过于依赖第三方平台。2015年网销保费收入全部来自第三方平台的公司有17家;人身险公司通过第三方平台实现保费收入1423.8亿元。二是产品以偏投资型为主。2015年,包括万能险和投连险在内的投资型业务保费占互联网保费收入的比例高达83.2%。三是市场主体较为集中。2015年互联网人身保险保费收入排名前十的公司合计保费收入1292.11亿元,市场份额为88.16%。


表1 人身险行业现金流相关指标

现金流管理难度加大。人身险业满期给付与退保呈现“总量较大、增长较快”的特点。2015年人身险行业退保主要集中在一季度,一季度退保金同比增长184.77%,4-12月同比下降25.96%。多数人身险公司退保金大幅增长,主要是以万能险和普通寿险形式存在的中短存续期业务带来的非正常退保。中短存续期人身保险产品热卖,引起短期内现金流大进大出,具有极大不稳定性,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中,给未来行业的现金流管理提出挑战。目前由于新单保费大幅增长,短期内现金流呈现净流入,满期给付及退保风险是可控的,但是拉长观察周期,这些中短存续期产品在短期内将集中兑现,届时现金流会出现大量流出。满期给付持续增长主要是前几年销售的分红型保险产品到期。另外,非寿险投资型产品也将面临给付高峰。

互联网保险给行业经营带来挑战。互联网保险快速发展的同时还需关注几方面:一是信息技术和数据安全问题,互联网保险对网络、信息系统和数据的依赖程度很高,其面临着特殊的信息安全风险。二是创新与声誉,目前,互联网保险涌现了一批充满噱头的产品,这些产品违背了保险基本原理和大数法则,混淆了保险产品创新的边界,给行业带来声誉风险。三是信用与网络欺诈,四是操作风险问题,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和客户的在线操作一旦引发风险会给互联网保险公司带来严重的打击。五是互联网保险市场准入及退出机制有待明确。目前互联网保险市场参与者繁多,从运营形式看主要可分为保险公司自营互联网平台、专业互联网保险公司、保险中介平台、第三方服务平台等,各类参与主体准入标准尚不明确,经营边界模糊。

资金运用压力增大

保险资金运用面临信用风险增大。债券市场主体评级下调与违约事件增加,风险企业性质、违约券种范围不断扩大,刚性兑付预期逐步打破。2015年,债券市场的主体评级出现多次下调,主体评级下调的发债人达到129家,集中发生在钢铁、水泥、煤炭、化工、有色金属等行业。2015年债项评级调低的债券130只,较2014年增长78.08%。保险和信托合作采用层层嵌套模式设计的非标产品潜藏一定风险。一是基础资产的行业集中度上升,穿透后基础资产多数集中于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二是流动性和透明度较低;三是公司内、外部评级对此类资产的风险揭示不足;四是结构化产品带来杠杆效应,导致风险放大;五是此类产品中可能潜藏不正当关联交易和利益输送的风险。部分债权计划发行主体存在要求修改合同、调低项目利率,或主动违约提前兑付等情况。


图4 保险资金运用配置结构变化情况

权益类投资面临的市场风险增加。一是资本市场波动加剧。权益类资产比例上升,投资收益与股票市场联动性增强。股票市场波动将通过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其他综合收益等多个科目影响保险公司整体的盈利水平,其综合效应可通过净资产的变化情况体现出来。二是股票配置集中度较高。部分公司股票配置较多,投资上市公司行业较集中,部分公司以较大比例持有上市公司流通股。三是市场风险影响偿付能力。2015年三季度我国股市震荡回调,导致行业偿付能力在三季度末明显下降。“偿二代”下配置权益资产需充分考虑资本占用,关注偿付能力变化。


表2 2015年保险公司股票配置规模变动情况

利率下行加大资产负债不匹配风险。一是资产端投资难度加大,一方面,债券发行利率大幅回落,新增非标产品数量、规模均下降。另一方面,保险行业面临大量的新增资金和部分存量资金需要配置。利率下行环境下,保户的逆选择导致保费流入速度加快,2015年保险行业保持了强劲发展势头,给新增资金配置带来较大压力。二是负债端成本居高不下,万能险结算利率较高,手续费及佣金成本逐年走高,刚性成本提升。三是资产负债匹配难度不断增加。收益率中枢走低与负债成本攀升可能带来收益错配风险,一方面,资本市场波动加剧,无风险利率持续下行,高收益资产日益稀缺,市场投资收益率中枢逐渐下行。另一方面,刚性预期使得保险负债端成本维持在较高水平。“短钱长配”和“长钱短用”可能带来期限错配风险。部分公司主动错配进一步加大行业资产负债不匹配风险。

数据来源:中国保险保障基金发布的《中国保险业风险评估报告2016》

康家语/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