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加强行业信息共享 服务保险业改革发展

——专访中国保险信息技术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裁吴晓军

发布时间:2016-08-04 07:34:50    作者:丁萌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记者 丁萌

保险业作为以“大数法则”为基础的行业,如何顺应大数据时代发展趋势,通过数据共享和应用提升行业风险管理水平,并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已经成为加快现代保险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命题。在中国保险信息技术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保信”)成立3周年之际,《中国保险报》记者对中国保信董事长、总裁吴晓军进行了专访。

记者:中国保信是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成立的,您能介绍一下公司的基本职责和发展使命吗?

吴晓军:当前,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对保险业数据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应用,不仅是提升行业风险管理水平的需要,也是推动保险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2013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保信正式成立。公司的成立,顺应了大数据时代发展的历史趋势,回应了全行业要求信息共享的呼声,响应了国家关于加强信息安全建设、防范金融风险的政策要求。作为保险行业的专业信息技术服务公司,公司的职责就是统一建设和运营保险业信息共享平台,为保险机构之间以及保险业与其他行业之间信息共享提供数据服务和技术支持。

立足于公司所处的时代和行业生态环境,经过几年来的实践和探索,我们将公司使命确定为“服务保险业发展、支持保险监管、保护保险消费、辅助社会治理”。服务行业发展,就是要通过数据信息的集中共享和挖掘利用,建立一整套科学的行业定价基准和风险数据指标,进而支持行业作业方式和服务模式的创新,促进市场主体平等发展,增强行业话语权,巩固和维护行业的整体利益。支持保险监管,就是通过平台建设形成数据、技术、人才和管理等优势,为保险监管信息化、现代化转型提供支持。同时依托平台不断完善保险统计与监管规则,提升监管机构管住后端的能力。保护保险消费,就是要在平台建设中提出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提供定价分析、风险监测等服务支持保险公司开展产品和服务创新;通过提供保单验真、数据查询等服务满足保险消费需求,改善保险消费体验。辅助社会治理,就是要通过平台采集和分析多维度的关联数据,逐步实现数据的跨行业、跨部门交互共享,增强保险业的辐射和延展能力,支持保险业在营造新业态,打击金融犯罪,构建征信体系,促进国家税收、财政政策落地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价值。

记者:中国保信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打造保险业信息共享平台,能否介绍一下目前平台建设方面的进展情况?

吴晓军:建设保险业信息共享平台是保险业发展史上一件开创性的全新事业,也是全行业的共同事业,是举全行业之力,办行业之事。中国保信作为保险业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运营和管理机构,自成立以来,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和保监会的决策部署,坚持从国家政策明朗、监管要求明确、行业需求迫切的重点项目入手,依托市场和监管“双轮驱动”,规划建设覆盖主要保险业务主题的行业数据信息共享平台格局。目前,在保监会的领导和全行业的共同支持下,已经建成了全国车险信息平台、农险信息平台、健康险信息平台、保单登记管理信息平台,正在推动建设保险中介云平台等,平台范围覆盖产险、寿险、中介等不同领域,服务对象涵盖保险公司、监管机构、保险消费者和相关社会管理单位。

从已建成的平台来看,车险信息平台实施了全国一体化再造,彻底改变了分而治之、数据割裂的局面,完成了系统的全面优化和升级换代,实现了跨公司、跨地区、跨行业的实时共享。2015年,车险平台提供信息查询超过17亿次,日均交互近2100万次,平均交互用时仅0.132秒,成为行业公共流程和统一对外交互的信息化载体。农险信息平台一期上线运行以来,所有经营农业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都已接入平台,实现了业务监控、数据统计和信息查询等服务功能。目前正在加强数据整合和治理,探索引入相关外部数据,争取发挥平台在强化农业风险管理、支持精准扶贫等方面的作用。健康险平台全面支撑个人税优健康保险业务开展,经营税优健康险业务的各保险公司正在有序与平台进行对接。按照计划,平台下一步要支持各类健康险业务,积极与医疗、社保等数据对接,为国家实施新农合、大病保险等政策服务。保单登记管理信息平台自上线以来,已登记保单信息4亿多份,为开展风险识别和处置奠定了基础。

记者:中国保信所建的平台作为保险业公共基础设施,您认为具有哪些特点?

吴晓军:当前,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正在催生传统金融产品和运营方式的变革,对金融基础设施提出了新的应用场景和建设需求。保险业作为国家金融体系中的重要支柱力量,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必须保持开放化的建设姿态,采用智能化的新兴技术,引入市场化的运行手段,才能突破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服务模式,不断适应行业转型升级的发展需要。之所以把行业信息共享平台称为行业公共基础设施,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一是平台具有公共属性。保险业信息共享平台为行业提供数据收集、存储、处理和应用等基本服务,是保险业的公共基础设施,根植于行业,服务于行业,具有中立性、基础性等特点。比如,为保证国家“营改增”政策在保险业的迅速落实,中国保信针对单一保险公司建设“营改增”相关系统面临的成本高、时间紧等难题,充分发挥行业信息共享平台的技术优势,形成了行业“营改增”相关系统行业合作共建模式,得到了多家保险公司的积极响应。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税控系统、增值税管理系统和电子发票服务平台的建设,为多家保险公司开具增值税发票提供了技术支撑。这种行业共建的模式,凸显了行业公共基础设施的价值和意义,不仅便于准确传导国家税收政策,也为保险业信息化水平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平台具有新型技术架构。我们充分利用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实施资源虚拟化重构,着力构建内外互通的网络资源池、配置高效的存储资源池和反应敏捷的计算资源池,初步具备了向行业提供云服务的能力,保证了资源的高扩展性、高可控性、高可靠性。以车险平台为例,通过构建“对外服务统一、内部组件灵活组装、数据与生产适度剥离”的新型技术架构,保障了商车改革试点地区的系统平稳切换和正常生产,实现了全国范围跨区域无赔款优待费系数的计算与共享。此外,中国保信通过部署和发布“行业车型标准数据库”和“车损险纯风险保费数据库”,实现了商业车险费率的“车型定价”。可以讲,新一代车险平台不仅为商业车险改革成功实施提供了基础支撑,也为行业基础设施内涵的丰富和建设模式创新作出了示范。

三是平台具有大数据基因。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的目的是实现信息交互共享。目前,我们正在以保单登记为主线,在车险、农险、健康险等多个平台建设中都安排了保单登记主题,以期通过分步合围的方式,高效采集、有效整合全行业、全口径、全生命周期的保险数据,提升服务和监管的针对性、有效性。同时,依托平台的数据和技术优势,主动与公安、交管、税务、质检等部门进行数据交互共享,有效延伸保险参与社会治理的范围和触点,打造“保险+”数据共享生态圈。

记者:行业主体对中国保信的信息安全非常关注,中国保信在保证数据的安全性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吴晓军:众所周知,信息安全是IT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对于中国保信来讲,我们一直将保障信息安全作为平台建设的生命线,积极构建系统化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首先是完善信息安全组织管理体系,成立信息安全管理委员会,形成主要领导负责、全员共同参与的安全保障机制;建立了一套保障开发、测试、运维和应急管理全流程的队伍,能够根据平台运维需求动态进行调配。其次是强化安全运维管理,建设了统一运维监控中心,实现对分布在北京、南京的3个数据中心的实时监控;定期对各平台进行漏洞排查及安全加固,实现对新业务系统开发到上线的全过程安全管控,同时中国保信定期举办面向全体员工的信息安全知识培训,增强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再次是强化信息安全基础保障能力,完成了车险信息平台应用级灾备建设,成功实施了生产系统跨数据中心灾难恢复演练,仅用59分钟完成了突发事件通报、应急预警、灾备决策、技术切换、出单验证等全流程,恢复时间远低于4小时的行业标准。目前,车险信息平台通过了国际信息安全ISO27001 认证和公安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成为公安部确定的全国500个重要信息系统之一,中国保信也被公安部授予“网络安全重点保护单位”称号。

针对行业主体关注的数据安全问题,中国保信着力完善IT治理机制,研究制定信息系统安全规则和数据安全规则,实现数据资源采集、传输、存储、利用、开放等全流程的规范管理;同时着力研究大数据时代保险消费者个人隐私保护问题,明确统筹利用保险机构大数据的权限及范围,建立严格的数据审核、批准程序,引入安全审计和安全威慑手段,加强对大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等行为的管理和惩戒,防止保险消费者个人隐私的随意泄露。

记者:中国保信作为行业的大数据企业,在大数据方面有哪些探索和实践?

吴晓军:目前,各类信息共享平台已经汇集了大量保险数据,这些数据是全行业的战略资源。为利用好这些数据资源,中国保信制定了《数据战略规划及实施纲要》,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各个环节坚持数据导向,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首先是加强数据统一管理。成立了数据管理委员会,建立体系化的数据管理制度和机制。建成了全国集中的基础数据平台,正在按照统一标准对平台数据归集和管理,打通各业务平台数据通道,实现数据统一开发、应用和对外服务。同时,以推动保单要素信息标准化工作为抓手,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和代码,构建各业务系统通用的保险基础数据模型,为实现更高层次的数据应用奠定基础。

其次是积极开展外部数据交互。目前,我们依托车险信息平台的反欺诈功能,在保监会与公安部联合开展的“安宁2015”行动中,向公安机关移送违法犯罪线索 1万余条,协助公安机关破案500余起,充分发挥了数据在打击金融犯罪中的独特作用。下一步,我们将加大反欺诈功能全国推广力度,并逐步从车险信息平台向其他新建平台部署。与税务部门实现系统对接,建立了车船税收缴与交强险承保“税险同步”的征收新模式,联网征收将于今年完成全国布局。统计显示,联网征收地区非农用车车船税征缴率在95%以上,平均高于非联网地区20-30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我们积极与部分地区交管部门开展数据交互,实现车险费率和交通行为挂钩浮动,支持部分地区远程定责和事故快处快赔。此外,我们还引入了公民身份信息,对保险行业在理赔环节对公民身份信息的在线校验和风险识别的需求提供服务。

再次是提升数据应用能力。在支持保险监管层面,建成了平台监管辅助系统,能够向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提供数据分析、统计查询、反欺诈等数据服务,增强了平台辅助监管和行业自律的能力;搭建了保险公司服务评价系统,能够通过采集数据相关指标,构建评分模型,生成评价结果,客观反映保险公司服务状况;完成保险兼业代理监管信息系统建设,具备保险中介机构信息登记、资质审批等监管功能,为实现中介业务监管在线化奠定了基础。在服务行业发展层面,我们定期对平台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开展交通事故责任保险保障程度、车辆盗抢情况、车联网技术应用等多个主题挖掘,面向行业发布相关数据报告和研究成果,得到了行业普遍肯定和支持。我们也积极提高对外部数据的应用水平,比如,引入车辆识别码数据并开发应用项目,为保险公司提供数据预填应用服务,提高了承保理赔时效;拟从质量认证机构引入汽车车型、合格证以及零配件等数据,发挥保险在构建汽车市场产业链中的驱动作用。中国保信还建成了大数据工作室并投入使用,充分发挥自身在助力费率精算、推动产品创新、支持风险管理、提升反欺诈绩效等领域的作用,面向行业内外开展“技术+数据+人才”服务能力的输出。

记者:当前,互联网保险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中国保信在服务互联网保险发展方面有哪些思考?

吴晓军:对于整个行业来说,互联网保险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互联网保险正在促进经营理念、产品服务、生产方式的变革;另一方面,也正在冲击着原有的市场机制和监管规则,放大了费率测算、信息安全等方面的风险。对此,我们认为,对于互联网保险应当采取边发展边规范的策略,从中国保信的角度将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助力解决监管脱媒问题。互联网保险具有在线化、高频化、碎片化和多样化等特点,参与主体除了保险公司,还包括大量中介机构、第三方互联网平台甚至个人,传统的监管手段在该领域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将以推动保单登记平台建设为依托,通过强化平台公共流程的生产服务和管理支持功能,逐步实现对产品营销、承保、理赔等行为的在线监控,促进互联网保险业务的透明化、规范化。

二是推动行业作业模式优化。互联网保险十分强调轻资产和业务弹性,对专门从事互联网保险的企业而言,尤其如此。中国保信将发挥行业基础设施优势,通过在全行业推广电子保单的应用,从根本上提升行业信息化水平,为改变保险作业和服务方式奠定基础。同时,通过提供中介云平台、客户身份识别系统、信用验证平台等公共组件,为互联网保险企业构建更加高效的业务流程提供数据服务和技术支撑。

三是支持行业创新发展。互联网保险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保险业的本质和保护保险消费的主题。因此,中国保信将通过汇集和应用全行业数据,一方面,支持保险业在扩大承保范围、实现个性定价、实施精准营销等方面进行创新,营造新的场景和业态,提升保险供给的质量和效益;另一方面,运用互联网手段搭建跨部门、跨行业的信息交互通道和共享机制,将助力保险业进入更广阔的领域,更好地保障经济、服务社会、呵护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