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我国未来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空间广阔 险资可关注

发布时间:2016-11-07 16:21:49    作者:张爽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中国保险报/中保网讯【记者 张爽】11月5日,由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中国报刊协会和中国经济网联合主办,中国微能源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承办的2016泰山论坛暨《巴黎协定》实施研讨会、中国微能源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年会在北京召开。会上,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做了有关《巴黎协定》与中国能源产业发展的主旨发言,解振华表示,根据《巴黎协定》的议程,我国已经制定的应对气候变化自主贡献目标,预计未来15年,中国在该领域将投入约30万亿元。业内有关人士表示,险资投放可以对此予以高度关注。

据了解,我国于2009年和2015年分别向国际社会承诺了2020年、203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提出以2005年为基年,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0%—45%,2030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2020年达到15%左右,2030年达到20%左右;森林储积量2020年增加13亿立方米,2030年增加45亿立方米;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努力尽早达峰。

“我国已经确定自主贡献目标,实际上建立了质量效益型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倒逼机制,也为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解振华说。

从投入看,谢振华介绍,按2010年价格计算,从2005年到2030年,我国实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和任务,大约需要投入41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6.7万亿美元。截至2015年,已投入10.4万亿元,未来15年代还将投入约30万亿元。

从产业规模来看,绿色低碳产业目前就业人数为2400万人,未来15年还将吸纳4500万人就业,总计吸纳6900万人就业。

从鼓励创新来看,降低减碳成本的方式主要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引进市场机制以及加强政府监管。技术创新方面,大力推动新能源发电技术、化石能源利用清洁低碳技术、智能电网、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的产业化应用,探索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模式,推广绿色建筑,推进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大力推广节能和新能源交通工具。

在碳定价和市场交易机制方面,计划于2017年将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包括石化、化工等8个主要工业行业年能耗1万吨标准煤以上的约7000家企业纳入其中,全面建成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需要较长时间,2020年后将视市场建设运行情况做相应的调整完善。

从全球来看,绿色低碳技术和产业市场更大。解振华介绍,根据世界银行宣布最新气侯变化行动计划,到2020年,每年提供290亿美元融资支持发展中国家新增30吉瓦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目标。全球风能理事会发布报告称,全球风能市场未来五年装机容量翻一番,由2015年433吉瓦到2020年增加到792吉瓦。

“这些情况表明,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方向已成共识,能源革命已经成为大趋势,只有抢占低碳技术和低碳市场先机,才能占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解振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