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举行业之力 办行业之事

中国保信助力保险业数据生态建设

发布时间:2016-11-28 08:20:01    作者:赵广道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记者 赵广道

信息凝聚行业力量,数据改变保险生态。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方兴未艾之时,保险业也正处在深化改革、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作为数据密集型产业的保险业,如何站在大数据的风口,利用数据和技术红利,加快自我革新,实现换挡升级,是行业很多从业者普遍关心的问题。带着这个问题,记者日前走访了中国保险信息技术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保信”)董事长吴晓军。

记者:中国保信成立以来一直备受行业关注,3年过去了,中国保信是如何履行“统一建设、运营和管理保险信息共享平台”这个职责的,取得了哪些建设成果?

吴晓军:非常感谢大家对中国保信一直以来的关心和支持。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保信自成立以来,把立足行业作为事业基点,把服务行业作为发展使命,秉持着对行业的责任、担当和情怀,致力于通过共享平台建设,不断提升行业信息化和数据化水平,为行业改革发展和作业模式升级提供支撑,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增强整个行业的产业竞争力。

保险信息共享平台是保险行业的公共基础设施,是保险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平台的基础性、公共性、行业性和安全性,是中国保信始终坚持并持续加强的工作重心。增强自身的技术实力,提升平台承载能力,全面构建行业改革发展的信息基础支撑体系,是中国保信始终全力以赴的努力方向。同时,围绕行业发展需要,不断引入外部数据和技术能力服务行业,也是中国保信始终关注并探索实践的战略选择。我们认为,只有在服务行业、解决行业普遍性痛点问题的过程中,中国保信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建设保险信息共享平台是全行业的共同事业,是举行业之力,办行业之事。在行业所有公司的全面参与和共同努力下,中国保信坚持从国家政策明朗、监管要求明确、行业需求迫切的重点项目入手,规划建设了覆盖主要险种和业务主题的信息共享平台格局。具体来讲,公司以重构车险平台为突破口,完成了车险平台的全国一体化再造,这不仅使车险数据在所有公司间、全国范围内实时共享、支持生产成为现实,而且也为商车改革有序推进提供了数据和技术环境。目前车险平台有效实现了与保险公司投保查询、确认、批改、报案到赔款支付等共20个核心行业公共流程的交互与管理,平台也采集了必要的部分承保理赔数据,用于实现上述流程和功能。车险平台日均交易量超过2000万次,刚刚过去的双11甚至达到了3727万次的历史峰值。同时,我们以贯彻“新国十条”为契机,把涉税涉费的民生领域和保监会重点工作部署作为优先建设项目,相继建成了农险信息平台、税优型健康险信息平台、保单登记管理信息平台、行业增值税管理平台,以及车险反欺诈系统、保险公司服务评价系统,正在推动建设保险中介平台、保险信用信息系统等。这些平台和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国家对保险业扶持政策落地,支持了保险业的市场化改革,服务了广大保险公司改善经营和创新发展,助推了保险监管信息化能力的提升,辅助了行业在更广领域参与社会治理。

在建平台的同时,我们下大气力加强信息技术能力建设,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构建了“两地四中心”的基础设施架构,铺设了由500多条专线编织的行业信息高速公路网,形成了行业的信息枢纽。搭建了配置高效的计算和存储资源池,具备了日均亿级交易量的处理能力,全国车险平台的平均单次交易时间仅0.13秒。完成应用级灾备体系建设,成功实施生产系统跨数据中心灾难恢复演练。建成了中国保信“私有云”,全面承载了各平台的开发测试环境,以及部分行业机构托管服务。建成统一运维监控中心和一体化客户服务体系,打造了系统完整的信息安全体系,实现对平台建设全过程的安全管控。

记者:作为行业的公共基础设施,中国保信如何看待大数据对保险业的影响?在推动行业大数据战略方面有什么举措?

吴晓军:当前,大数据早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概念。它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资源和思维模式,并从产业应用层面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正在由电商等领域向包括保险业在内的各行各业蔓延。互联网化、大数据化将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未来,随着大数据与物联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度融合,将对整个社会的生产方式、运行模式产生持续深远的影响。

保险是数据密集型产业,数据是我们识别和管理风险的核心要素。可以说,保险业既是数据的生产者,又是数据的使用者,保险先天性地具有数据基因。不久的将来,保险业很有可能发展到“大数据+保险”的阶段,当大数据与保险出现化学反应时,大数据对整个行业可能产生全局性深远影响,保险业在风险范围、定价模式、产品形态乃至经营模式等方面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随着大数据的深度应用,大量同质的风险归类原理可能演变为小量同质,甚至因人定制,而在产品形态上,很多保险可能不再以独立的面貌示人,而是隐身到其他的社会产品和服务之中,实现自动消费。

在推进行业落实大数据战略上,中国保信一直应行业所需,急行业所急,围绕提供基础性服务,努力践行自己的责任。一是汇集行业内外数据,目前已经通过平台建设积累了行业16亿余张保单基础信息,建立了数据管理体系,构建了面向应用的数据集市。同时,积极协调引入身份、信用、交通、医疗、气象、地理等行业外数据,初步建立起行业的“数据基地”。二是加强数据治理,提高数据质量和可用性。研究建立数据标准框架,梳理和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和代码。推进保单要素信息标准化,提高行业数据的统一性和完整性。构建各业务系统通用的保险基础数据模型,制定数据质量检测和评价规则,加强数据质量管控。三是开展数据挖掘和应用。在车险费率厘算、反保险欺诈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实践效果。2014年以来,在保监会与公安部联合开展的反保险欺诈专项行动中,我们利用反欺诈系统从海量数据中累计分析和提取了3万余条违法犯罪线索,协助公安机关破案千余起,不仅为行业挽回了经济损失,同时也打击了保险欺诈的气焰。

在大数据时代,没有任何一家机构或一个行业能够独力完成大数据建设,通过合作实现数据资源、技术能力或市场渠道的优势互补是通行的做法。我们根据保险业大数据战略实施的需要,针对行业开展业务的痛点难点,以丰富保险业的内涵、拓展保险业的外延为目标,逐步开展跨行业、跨部门合作,目前的对外合作,主要是引进外部数据和协助保险公司建立与外部的通道。一方面,通过保监会的积极协调,与公安、交通、税务、农业等国家部委建立了部际层面的数据合作和流程对接;另一方面,与中国银联、中证登、中债登等其他金融基础设施运营企业建立了业务交流,加强工作联系;再一方面,积极与汽车、医疗健康、地理信息等保险行业急需信息的管理和营运机构,以及具有通道和技术优势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通过不断扩大合作渠道,丰富了行业数据维度和种类,拓展了行业的业务通道,比如合作共建的营改增系统与税务部门对接,保证了营改增政策在行业的落地,为保险公司提供了便利化的服务。再比如引入车辆登记信息、违章信息、事故信息等,落实车险费率浮动机制,促进道路安全管理;引入车辆信息服务行业车辆精准定型、提高承保理赔时效;积极引入公民身份信息,服务保险行业核保核赔环节对公民身份信息在线校验和风险识别;研究引入“两客一危”、重载货车等营运车辆驾驶行为信息,促进保险行业在承保、理赔各环节当中准确识别风险和定价。

记者:我们都知道数据是行业和企业的核心资产,中国保信如何保障数据安全?近期我们在媒体上看到中国保信与蚂蚁金服建立合作关系,这一合作基于怎样的考虑,在对外合作中保障行业数据安全有什么样的措施?

吴晓军:信息安全是中国保信的生命线。从公司成立之初,我们就着手构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并不断完善强化。在对内共享和对外合作过程中,确保行业和企业的信息安全,是我们始终坚守的底线和原则。一是在制度、组织、技术、人员上落实保障措施,持续加大投入,将信息安全与平台建设同部署同实施。在数据管理上我们有严格的管理措施,比如在开发中建立专门的工作区和技术设施,严格管控接触原始数据的人员和行为。在应用层面对数据进行分级分类管理,采用加密和脱敏措施,进行企业间数据隔离。二是数据的应用主要满足行业的共性需求和监管要求,解决行业普遍性问题,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作为行业集中平台的营运者,我们既要维护行业整体数据安全,也要保证企业个体的数据安全,因此不能用行业整体数据为单个企业服务,也不能用这些数据为其他外部企业谋取利益。三是对于部分保险公司希望通过中国保信作为枢纽实现与相关方及外部数据和流程的交互,我们已经建立了“数据安全岛”和工作室,搭建独立安全的环境,为参与方提供技术支持。

不久前,我们与蚂蚁金服建立合作关系,双方签订了框架性协议,对共同关心的领域开展研究。主要的考虑是,近年来蚂蚁金服等一批互联网企业在技术创新和社会公共资源整合上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他们不少成果正是保险公司需要的,目前已有众多保险公司积极推进与他们的合作。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利用中国保信平台优势,发挥集合效应,降低连接成本,达成与相关流程的对接,是保险公司对我们提出的要求,也是相关企业的愿望。合作中我们将按照前述的基本立场,在坚持各自核心利益的基础上,在确保数据安全和不损害第三方利益的前提下,邀请提出需求的保险公司一起来研究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