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福利,你满意了吗

发布时间:2016-12-16 09:58:47    作者:康民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记者 康民

岁末年尾,“福利”这两个字再次引起职场人士的期待。中国保险行业协会近日在京发布《2016年中国职工福利保障指数报告》,为每一位职场人的微观愿望附上一个宏观背景和发展蓝图。

这份66页的指数报告,除了可以作为每个职场人的择业指南,还是一份各行业、各地区的福利成绩单。

将幸福尺度的共识最大化

70.4。这是2016年中国职工福利保障“总体得分”。课题组对这个数字的说明是“基础水平区间的中间位置”,即国内还处于福利社会的初级阶段,而这个阶段我们刚走了一半。当2012年这一指数首次发布时,得分是65.37,平均而言,我们以每年约1个点的速度前行。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齐传钧对报告做了细部解读。他不停地交替使用“这符合我们的常识判断”与“新意”来点评报告中的结论。前者例如,从企业类型上来看,职工福利保障指数依然维持着国有企业最高(72.1),外商独资企业次之(71.0),民营企业最低(69.0)的格局,这与中国劳动力多年来的就业意愿相一致。从地域分布看,中国西北地区职工福利保障水平最高,其后依次是华东、华南、华中、西南、东北、华北。


分企业类型职工福利保障指数及其一级指标指数值情况


分地域职工福利保障指数及其一级指标指数值情况

同时,存在一些介于常识与新意之间的结论,比如,从有无工会的角度看,有工会企业的职工福利保障指数高达71.7,远高于无工会企业的67.0。被许多职工所忽视的工会,其实在职工福利保障提升上有强烈的存在感。中华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赵世洪在发布会上表达了全总作为全国职工的“娘家人”,在为职工争取更丰盈的福利保障上继续发力的决心。

“十八大”后,中国加快了向福利社会迈进的历史进程,这既是社会制度优越性的物质兑现和政策落地,也是保障中国发展模式转型升级的现实选择,福利保障的供给侧优化对于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动力转换以及启动内需意义重大。在这样的转型期,一个权威且具有时效性和多维度的指数是必须的,而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相关主体联袂完成。该指数的发布,有望为中国职工福利保障现状提供量化的数据,描述越精细化,越能发挥评估、提示和指向的作用,为营造共赢的中国福利格局提供一把各方都能认可的公共量尺。

市场力量有助于中国福利格局的共赢

1992年,中国吹响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号角,不仅在发展模式上采取了市场的行为方式,福利保障也逐步走上了以商业逻辑求解制度难题的道路。2004年开始实施的企业年金就是重要一例,其意图是在国家提供的基本社保和公民个人储蓄养老之外,将企业纳入养老的责任主体,从国家、企业、个人三个层面打造中国养老三支柱的稳固结构。而近两年来开始实施的医保商业经办、养老金入市等,从各方面强化着这个趋势,即以市场为方法论构建福利保障体系。

就保险业而言,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会长朱进元表示:“‘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非常重视商业保险在社会保障当中的作用。2014年,国务院颁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及《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把商业保险建成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保险业在福利保障产品及服务的提供上具备传统优势,是推进我国职工福利保障水平提高的责无旁贷和首屈一指的市场力量。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积极、认真贯彻,务实性地推进《意见》落实,“中国职工福利保障指数”即是成果之一。

从本次指数调研的结果看,企业对国家规定的职工福利保障“必选项”贯彻较好,社会养老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企业年金、商业补充保险等“选填项”是拉开差距的主要得失分点,亦是今后填补“福利鸿沟”的着力点,这印证了市场力量需待进一步发力的判断,其对于我国构建多支柱福利保障体系的目标,最终形成多支柱的稳定结构意义深远。


企业对职工福利保障投入现状的判断


职工希望企业增加投入的福利保障类型

站在更高层次上看,福利保障体系的发达既是发展的目的,又是发展的手段,是中国发展模式转型升级的必然。与会发言嘉宾都从不同角度表达了这层深意,朱进元说:“职工福利保障程度直接决定了他们能否更加轻装上阵,为我们的经济发展、为我们的经济转型做相应的贡献。”

“以一司之力尽社会服务之责”

作为报告承办单位,平安养老险董事长杜永茂的诸多看法和说法得到了业界广泛的认同,同时也赢得了一家负责任的商业机构应有的尊敬。

数据显示,平安养老险是中国最大的养老保险公司,目前掌管着4000多亿企业年金资产,近三年平均收益率达到7.57%,为养老金保值增值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平安养老险是一家专门为企业年金而生的公司,杜永茂坦言公司的茁壮成长得益于政策释放出的市场空间,使养老险得沾雨露。

杜永茂所言之“政策”,是中央政府为启动中国福利社会进程而做的一系列制度安排,近十多年来,制度空间在次第打开,平安养老险不仅在养老保障领域迅速成长,且业务外延与政策俱进,将“领先的养老资产管理机构”和“领先的民生福利保障供应商”定为新的发展目标,其业务优势与愿景与中国民生保障事业的社会理想正相契合。

养老险的特质,决定了平安养老险在经营业务的性质上成为一家社会责任外溢的企业。应该说,“中国职工福利保障指数”是紧扣时下热点、民众吁求、监管期待,由养老险公司主动承担落实工作,完全不留下任何商业化的痕迹,成为一个纯粹公益性指数。因此,平安养老险被中华全国总工会誉为“以一司之力尽社会服务责任”。对此杜永茂坦言:“我们虽然是一家商业公司,但更是民生工作的重要参与者,是党和政府践行民生建设的有力工具,指数工作就是我们对民生保障提升所做的一项重要工作。”

如果说市场化是推动中国形成共赢福利格局的方向,那么就意味着,将会有越来越多像平安养老险这样——在公益端、商业端全面介入的市场主体逐步涌现出来,势必会提升中国国民走向福利社会的幸福感。

福利供给侧改革:春意有了,只欠东风

《2016年中国职工福利保障指数报告》表明,推动福利社会建设已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然而,有些问题的解决尚需上升到顶层设计的层面,这主要体现在福利保障的供给侧改革和创新上。

调查显示,商业补充保险是未来政府和企业“有所作为”的重中之重,但未来1-3年,市场上打算在商业补充保险增加投入的企业比例却偏低,这意味着商业补充保险的供给侧可能存在问题,需要政府和保险机构在优化供给侧方面着力改革和创新。中国保监会人身保险监管部主任袁序成提出希望:“财政、税务、保监会等部门通过试点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以进一步扩大服务面。”

报告显示,“民营企业福利保障水准垫底”这一现象不容忽视,同样需要在政策上加以引导。齐传钧认为:“民营企业是市场发展的方向,国家必须在民营企业的建设上进一步有所侧重,这不是说‘一碗水端平’的简单逻辑,而应该向民营企业有所倾斜。”

此外,企业提供福利保障项目时往往“重激励”、“轻保障”,依据职级、岗位、部门和工作年限设置了较为苛刻的条件,把部分职工排斥在各种福利保障项目之外。报告建议政府加大各种商业补充保险的政策支持力度,特别是利用好税收优惠政策,并附加一些非歧视性条件,引导企业出于自利的考虑,在享受政策优惠的前提下自愿放弃设置一些苛刻条件。

对于长期护理这一具体问题,此次报告也提出了建议。调研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近8成职工对长期护理保险具有比较明确的需求意愿,特别是,在接近40岁的中年人群中参与意愿最强,而且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发展,这种需求正变得越来越普遍和迫切。但是,目前长期护理保险还处于局部地区试点阶段,推行进度缓慢,多种模式并存,制度设计不统一,未来很可能会出现类似基本养老保险的碎片化特征,导致参保人员跨地区接受护理难度大、护理标准缺失和资金使用低效等诸多问题。因此,此次报告提出建议:“中央政府应该尽快统一模式,并对一些重要设计细节做出明确规定,做好顶层设计。”


是否愿意参与长期护理保险

无论前路如何,中国职工福利保障指数的定期公布至少已经完成了福利意识启蒙和制度议程设置。中国经济信息社总裁徐玉长表示:“我们真诚地希望,这个指数能够激发全社会对中国职工福利保障这一事业的关注,也殷切希望,经过各方努力共同为民生保障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推动我国职工福利保障体系日趋完善。”

(数据来源: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的《2016年中国职工福利保障指数报告》)


福利,你满意了吗

□记者 康民

岁末年尾,“福利”这两个字再次引起职场人士的期待。中国保险行业协会近日在京发布《2016年中国职工福利保障指数报告》,为每一位职场人的微观愿望附上一个宏观背景和发展蓝图。

这份66页的指数报告,除了可以作为每个职场人的择业指南,还是一份各行业、各地区的福利成绩单。

将幸福尺度的共识最大化

70.4。这是2016年中国职工福利保障“总体得分”。课题组对这个数字的说明是“基础水平区间的中间位置”,即国内还处于福利社会的初级阶段,而这个阶段我们刚走了一半。当2012年这一指数首次发布时,得分是65.37,平均而言,我们以每年约1个点的速度前行。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齐传钧对报告做了细部解读。他不停地交替使用“这符合我们的常识判断”与“新意”来点评报告中的结论。前者例如,从企业类型上来看,职工福利保障指数依然维持着国有企业最高(72.1),外商独资企业次之(71.0),民营企业最低(69.0)的格局,这与中国劳动力多年来的就业意愿相一致。从地域分布看,中国西北地区职工福利保障水平最高,其后依次是华东、华南、华中、西南、东北、华北。


分企业类型职工福利保障指数及其一级指标指数值情况


分地域职工福利保障指数及其一级指标指数值情况

同时,存在一些介于常识与新意之间的结论,比如,从有无工会的角度看,有工会企业的职工福利保障指数高达71.7,远高于无工会企业的67.0。被许多职工所忽视的工会,其实在职工福利保障提升上有强烈的存在感。中华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赵世洪在发布会上表达了全总作为全国职工的“娘家人”,在为职工争取更丰盈的福利保障上继续发力的决心。

“十八大”后,中国加快了向福利社会迈进的历史进程,这既是社会制度优越性的物质兑现和政策落地,也是保障中国发展模式转型升级的现实选择,福利保障的供给侧优化对于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动力转换以及启动内需意义重大。在这样的转型期,一个权威且具有时效性和多维度的指数是必须的,而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相关主体联袂完成。该指数的发布,有望为中国职工福利保障现状提供量化的数据,描述越精细化,越能发挥评估、提示和指向的作用,为营造共赢的中国福利格局提供一把各方都能认可的公共量尺。

市场力量有助于中国福利格局的共赢

1992年,中国吹响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号角,不仅在发展模式上采取了市场的行为方式,福利保障也逐步走上了以商业逻辑求解制度难题的道路。2004年开始实施的企业年金就是重要一例,其意图是在国家提供的基本社保和公民个人储蓄养老之外,将企业纳入养老的责任主体,从国家、企业、个人三个层面打造中国养老三支柱的稳固结构。而近两年来开始实施的医保商业经办、养老金入市等,从各方面强化着这个趋势,即以市场为方法论构建福利保障体系。

就保险业而言,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会长朱进元表示:“‘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非常重视商业保险在社会保障当中的作用。2014年,国务院颁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及《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把商业保险建成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保险业在福利保障产品及服务的提供上具备传统优势,是推进我国职工福利保障水平提高的责无旁贷和首屈一指的市场力量。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积极、认真贯彻,务实性地推进《意见》落实,“中国职工福利保障指数”即是成果之一。

从本次指数调研的结果看,企业对国家规定的职工福利保障“必选项”贯彻较好,社会养老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企业年金、商业补充保险等“选填项”是拉开差距的主要得失分点,亦是今后填补“福利鸿沟”的着力点,这印证了市场力量需待进一步发力的判断,其对于我国构建多支柱福利保障体系的目标,最终形成多支柱的稳定结构意义深远。


企业对职工福利保障投入现状的判断


职工希望企业增加投入的福利保障类型

站在更高层次上看,福利保障体系的发达既是发展的目的,又是发展的手段,是中国发展模式转型升级的必然。与会发言嘉宾都从不同角度表达了这层深意,朱进元说:“职工福利保障程度直接决定了他们能否更加轻装上阵,为我们的经济发展、为我们的经济转型做相应的贡献。”

“以一司之力尽社会服务之责”

作为报告承办单位,平安养老险董事长杜永茂的诸多看法和说法得到了业界广泛的认同,同时也赢得了一家负责任的商业机构应有的尊敬。

数据显示,平安养老险是中国最大的养老保险公司,目前掌管着4000多亿企业年金资产,近三年平均收益率达到7.57%,为养老金保值增值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平安养老险是一家专门为企业年金而生的公司,杜永茂坦言公司的茁壮成长得益于政策释放出的市场空间,使养老险得沾雨露。

杜永茂所言之“政策”,是中央政府为启动中国福利社会进程而做的一系列制度安排,近十多年来,制度空间在次第打开,平安养老险不仅在养老保障领域迅速成长,且业务外延与政策俱进,将“领先的养老资产管理机构”和“领先的民生福利保障供应商”定为新的发展目标,其业务优势与愿景与中国民生保障事业的社会理想正相契合。

养老险的特质,决定了平安养老险在经营业务的性质上成为一家社会责任外溢的企业。应该说,“中国职工福利保障指数”是紧扣时下热点、民众吁求、监管期待,由养老险公司主动承担落实工作,完全不留下任何商业化的痕迹,成为一个纯粹公益性指数。因此,平安养老险被中华全国总工会誉为“以一司之力尽社会服务责任”。对此杜永茂坦言:“我们虽然是一家商业公司,但更是民生工作的重要参与者,是党和政府践行民生建设的有力工具,指数工作就是我们对民生保障提升所做的一项重要工作。”

如果说市场化是推动中国形成共赢福利格局的方向,那么就意味着,将会有越来越多像平安养老险这样——在公益端、商业端全面介入的市场主体逐步涌现出来,势必会提升中国国民走向福利社会的幸福感。

福利供给侧改革:春意有了,只欠东风

《2016年中国职工福利保障指数报告》表明,推动福利社会建设已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然而,有些问题的解决尚需上升到顶层设计的层面,这主要体现在福利保障的供给侧改革和创新上。

调查显示,商业补充保险是未来政府和企业“有所作为”的重中之重,但未来1-3年,市场上打算在商业补充保险增加投入的企业比例却偏低,这意味着商业补充保险的供给侧可能存在问题,需要政府和保险机构在优化供给侧方面着力改革和创新。中国保监会人身保险监管部主任袁序成提出希望:“财政、税务、保监会等部门通过试点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以进一步扩大服务面。”

报告显示,“民营企业福利保障水准垫底”这一现象不容忽视,同样需要在政策上加以引导。齐传钧认为:“民营企业是市场发展的方向,国家必须在民营企业的建设上进一步有所侧重,这不是说‘一碗水端平’的简单逻辑,而应该向民营企业有所倾斜。”

此外,企业提供福利保障项目时往往“重激励”、“轻保障”,依据职级、岗位、部门和工作年限设置了较为苛刻的条件,把部分职工排斥在各种福利保障项目之外。报告建议政府加大各种商业补充保险的政策支持力度,特别是利用好税收优惠政策,并附加一些非歧视性条件,引导企业出于自利的考虑,在享受政策优惠的前提下自愿放弃设置一些苛刻条件。

对于长期护理这一具体问题,此次报告也提出了建议。调研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近8成职工对长期护理保险具有比较明确的需求意愿,特别是,在接近40岁的中年人群中参与意愿最强,而且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发展,这种需求正变得越来越普遍和迫切。但是,目前长期护理保险还处于局部地区试点阶段,推行进度缓慢,多种模式并存,制度设计不统一,未来很可能会出现类似基本养老保险的碎片化特征,导致参保人员跨地区接受护理难度大、护理标准缺失和资金使用低效等诸多问题。因此,此次报告提出建议:“中央政府应该尽快统一模式,并对一些重要设计细节做出明确规定,做好顶层设计。”


是否愿意参与长期护理保险

无论前路如何,中国职工福利保障指数的定期公布至少已经完成了福利意识启蒙和制度议程设置。中国经济信息社总裁徐玉长表示:“我们真诚地希望,这个指数能够激发全社会对中国职工福利保障这一事业的关注,也殷切希望,经过各方努力共同为民生保障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推动我国职工福利保障体系日趋完善。”

(数据来源: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的《2016年中国职工福利保障指数报告》)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