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地方保险业“十三五”规划陆续出炉

发布时间:2017-01-19 06:53:20    作者:冷翠华    来源:证券日报

随着地方保险业“十三五”规划的陆续面世,其未来几年的保险业发展思路也逐渐明晰。近期,各地方陆续发布当地保险业的“十三五”规划。记者梳理发现,部分地方调低了保费规模增长速度,强调保险的发展质量及其对经济社会的作用;同时,在中国保险业处在黄金发展时期的预期下,各地纷纷欢迎险企总部“落户”。

在“保险姓保”理念指引下,各地结合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希望找出一条有特色的发展之路。业内人士认为,“十三五”期间,保险的理财功能将被弱化,而其风险保障功能、服务实体经济建设的功能将被强化。

发展速度的调整

根据我国保险业“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全国保险保费收入争取达到4.5万亿元左右,保险深度达到5%,保险密度达到3500元/人,保险业总资产争取达到25万亿元左右。同时,“十二五”期间的数据显示,我国保费收入从2010年的1.3万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2.4万亿元,年均增长13.4%。以此计算,“十三五”期间保险业规划的年均增速为13.4%,与“十二五”期间持平。

从各地保险业“十三五”规划内容来看,部分地方定下了比“十二五”期间更高的保费增速目标,而部分地方则对此进行了下调。

例如,山东保险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十三五”期间,山东省保费收入年均增速15%~20%,到2020年末,全省保费收入3500亿元~4500亿元,保险业总资产争取达到6000亿元~7000亿元。而在“十二五”期间,山东保费收入年均增速为13.83%,2015年,山东全省保费收入为1787.6亿元。

浙江提出,到2020年,全省争取实现保费收入翻一番,保险深度达到5%,保险密度达到5000元/人,保险资产达到5000亿元。而在“十二五”期间,浙江保费规模保持年均增长14.3%,到2015年,保费收入达到1207.1亿元。以此计算,“十三五”期间其保费年均增速规划为14.87%。

与山东省、浙江省等地方定下的更高的保费增长目标相反,厦门的保险业“十三五”规划则调降了保费增长目标。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厦门保费年均增长速度为17.3%,而“十三五”规划将这一增速适当降低为15%,更加突出了服务能力和综合竞争力目标,到2020年,其保险深度要达到5.8%,保险密度超过6000元/人。

除此之外,记者看到,四川、安徽、宁夏、贵州、海南、浙江等省(区、市)也已发布其保险业“十三五”规划。例如,四川省保险业保费收入达到2100亿元左右,保险深度达到5%,保险密度达到2500元/人。“十三五”期间,安徽保险业要力争年均增长速度高于全国、领先中部,增速在17%左右,保险保费收入达到1500亿元,奋力向1800亿元冲刺,保险深度达到5%,保险密度达到3000元/人。

北京工商大学保险学系主任王绪瑾表示,对保费增速规划的调整一方面跟当地保费的基数相关,另一方面也和当地保险业的发展思路有关。一位保险公司高管表示,在“保险姓保”的理念指引下,保险业的规模追求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体现其风险转移功能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

吸引险企总部“落户”

值得一提的是,各地在进行保险业“十三五”规划时纷纷表达了对险企总部“落户”的欢迎。业内人士认为,地方性险企的设立潮还将持续。

例如,四川省提出,“十三五”期间,将进一步加强保险机构总部建设,探索组建区域性、专业性保险公司。数据显示,截至“十二五”末,四川省有3家法人保险公司、83家保险省级分公司。据《四川日报》报道,2017年,还将有2~3家法人保险机构将在川设立。

同时,山东省提出,“十三五”期间,要力争新增15-20家各类保险公司,3~5家注册地在山东的保险法人机构,50-70家保险专业中介公司,使主体更丰富。

2010年以来,保监会陆续批复泰山财险、锦泰财险、东吴人寿、珠江人寿、前海人寿等地方性保险公司筹建。2016年,又有珠峰保险、前海再保险、三峡人寿、横琴人寿、黄河财险等一批地方性保险公司开业或获批筹建。2017年1月16日,海保人寿获批筹建,这意味着海南将迎来第二家法人寿险公司。从已成立公司披露的股东结构上来看,这些企业具有较为鲜明的国资背景。

“地方性险企的设立是我国保险机构第三轮扩容的主要推动力。”一位财险公司负责人分析认为。地方性险企扩容潮主要源自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险企总部设在地方,可以给当地带来税收,利于当地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地方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发展金融业,而保险业是进入门槛相对较低的金融分支,同时,保险和实业的结合比较紧密,能够满足实业的风险转移和资金支持等方面的需求。”该负责人表示。

以山东为例,该省提出,“十三五”期间争取保险资金运用余额翻一番,达到1000亿元~1500亿元,使保险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保险资金运用一直是各省利用保险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受到了政府的大力推动。在险资支农融资、棚户区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都出现了不少险资运用的创新案例。

重点打造自身特色

通过梳理各地保险业“十三五”规划,记者发现,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特点,打造有特色的、专业化的保险发展之路,正是很多地方的心之所向。

例如,山东提出要深入开展“山东保险创新星火计划”,鼓励保险机构根据山东各地实际,开发个性化、定制化的地方性保险产品,减少同质低效竞争,拉动保险需求增长。探索建立保险创新示范区。同时,针对山东是农业大省的特点,该省将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加快发展各类农业保险。争取全面开展中央财政补贴险种,逐步扩大地方特色农产品(11.620, 0.02, 0.17%)保险覆盖范围等。

海南省则将探索建立具有海南特色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完善巨灾风险准备金制度;引导保险机构创新特色旅游保险等产品;探索开展符合三沙市实际的水产养殖保险、特色旅游保险等创新业务。

浙江省发展保险业则将主动对接全省重大战略实施。针对“一带一路”、杭州跨境电商试验区、义乌国贸综合改革试点和义甬舟开放大通道等重大试点和战略,推动保险业服务和参与对外开放。针对海洋经济转型升级、海洋港口一体化发展和舟山群岛新区、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浙江自贸区建设等涉海涉港重大战略平台建设,大力发展海洋港口特色保险。针对“互联网+”行动,加快信息技术与保险深度融合,争取打造全国互联网保险发展高地。针对城西科创大走廊、钱塘江金融港湾和特色小镇等重大战略规划实施,实现保险与区域战略的融合发展,同步打造保险特色城市和特色小镇。

记者在与多位业界人士的交流中了解到,尽管保险业当前处在黄金发展时期,但要实现持续稳定的增长也并非易事。保险主体多,传统领域竞争激烈。新设保险公司要找到好的盈利点,必须在细分领域下功夫,在特色上面做文章。这也是地方保险业“十三五”规划纷纷强调走特色发展之路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