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农险,在传承创新中书写新篇章

发布时间:2017-02-08 10:56:13    作者:汪振春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汪振春

春节刚过,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这是新世纪以来,党中央连续发出的第十四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其中特别提到食品安全责任险、土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农业互助保险、贷款保证保险、保险+期货等,既有传承延续,更有创新发展。

农业正成为保险金融的下一个风口。

近年来,诸多险企在农业保险方面纷纷布局,有的发力产品,有的发力渠道,有的甚至已经切入农村生产、物流、信贷全链条,全产业链布局农村金融,这无疑将进一步释放农村市场蕴含的巨大潜力,加快农险的转型升级。

保险金融的东风渐起,自然有其内在驱动力。首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保险金融服务的渴望。当前,随着消费升级,人们的消费品质越来越高。但在农产品质量上,“大路货”居多、优质的品牌产品少,农产品供给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仍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让农产品能够适应消费升级的需要,使消费者能够消费更安全、绿色和个性化的农产品,是未来农业生产的重点方向。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以一家一户小农经济为特征的“老三农”“小三农”,正日益被新主体、新要素、新市场、新业态为代表的“新三农”“大三农”所取代。由此,农业生产所必需的金融服务也必然要实现转型升级,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势在必行。而在这方面,保险公司由于兼具以农业保险为代表的保障功能、以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及农业保险保单质押为代表的增信功能、以保险资金支农融资和直接投资为代表的投资功能于一身,自然有其用武之地。

其次,从保险公司自身看,财产险的业务结构转型是必然趋势。当前,财产险的重中之重仍然是车险业务,但近年来我国汽车产业已经进入基数大、微增长的新阶段,与之相伴的则是车险行业竞争更加激烈,盈利能力普遍较低,业绩压力也倒逼着财险公司走上业务结构转型发展之路。由于农险具有政策性补贴等优势,以及中央对农业工作的重视,很快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当前,随着农村地区原有经济结构改革,现代农村经济已经呈现出了更旺盛、更丰富的保险金融需求。巨大的需求必然带来更多机遇,如何趁着政策东风,增品扩面提标做大农险、改善公司业务结构,已成为众多财险公司谋求业务结构转型的首要考虑。

不仅如此,以保险产品为载体,还可以连接更多的生态圈合作伙伴。随着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的必然要求,这必然带动农业保险从生产环节向产前、产后延伸,即由第一产业不断向第二、第三产业延展,形成“接二连三”的风险保障新格局。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农业保险,因农而生,因农而长。只有始终着眼于农业发展大局,致力于打造服务农业经济的保险金融服务平台,金融回归实体的积极作用才能充分彰显。因此,农业保险的长足发展,需要我们不忘初心,坚持服务于农业实体经济,一以贯之、久久为攻。

首先要推动农业保险向“需求导向”转变,并建立农民、农业生产企业、保险公司、其他涉农金融服务机构利益平衡机制,强化和拓展风险保障、生产调节、担保增信等功能,缓解农户特别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风险高、贷款难、保收入”问题,从单纯的风险保障服务进一步向综合金融服务、供应链金融服务转变。

其次,急需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提高保险服务的准确性、时效性。充分利用遥感、无人机航拍技术及移动终端等新技术、新成果,为农险查勘、理赔提供了强有力保障。同时,积极探索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创新,通过保险连接更多有信用消费需求的用户,服务更宽泛的金融需求。

最后,要始终绷紧风险防范这根弦。一方面,要利用保险在防灾防损上的技术优势,协助农业企业及农户进一步做好防灾防损工作,实现保险服务与农业企业共赢发展。另一方面,产业化运作对各金融服务企业的契合度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加上农业保险多属政策性业务,对风险控制较严,合规经营要求更高,因此,保险企业要牢记风险控制是根本,未雨绸缪,完善事前、事中、事后三环紧扣的风险防范机制,切实增强风险管控手段和效果。

风物长宜放眼量。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立足“十三五”,投身新实践,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农业保险必将根植大地,书写出新的历史和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