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寿险电销保费2016年同比增长16%

发布时间:2017-03-14 08:42:51    作者:赵广道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3月13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2016年寿险电话营销行业发展形势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寿险电销行业实现规模保费165亿元,较2015年增长16%。其中,自建机构保费较2015年增长15%,合作机构保费较2015年增长21%。

数据显示,全年保费收入来自经营电销业务的32家人身险公司,前5家公司占据了市场76%的份额,其中平安人寿市场份额高达42%,市场集中度较高。平安人寿、招商信诺、泰康人寿、大都会人寿和阳光人寿的保费规模均在10亿元以上。从各公司来看,与上年同期相比,63%的公司电销业务规模保费呈现增长态势。

从渠道来看,2016年全行业通过自建机构实现保费近125亿元,其中,平安人寿凭借近70亿元的保费收入稳居第一,泰康人寿等其余11家公司通过自建机构取得的保费均在亿元以上。

2016年寿险电销通过合作机构实现保费40亿元,招商信诺、大都会人寿等11家公司通过合作机构取得的保费均在亿元以上。

《报告》显示,2016年,部分公司退出电销市场,经营主体呈现良性竞争的态势。2011年至2014年,开展电销业务的寿险公司数量呈阶梯式增长趋势,在2014年达到峰值后逐年下滑。截至2016年12月,国内寿险电销市场共有29家公司开展电话销售业务,较2015年末减少3家。《报告》预计,在未来几年,保费规模占比较少的中小公司也将逐步退出电销市场。

《报告》还显示,在寿险电销领域,中资公司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市场份额具有绝对优势。32家公司中,中资公司19家,外资公司13家。2016年,中资公司规模保费125亿元,占比76%;外资公司规模保费40亿元,占比24%。中资公司保费增速超外资公司,中资公司规模保费2016年较2015年提升17%,外资公司规模保费2016年较2015年提升14%。

产品结构方面,寿险电销领域持续优化调整,意外险成为主力险种。《报告》显示,2016年寿险电销产品结构较2015年有明显调整,意外险以61亿元的规模保费替代人寿保险成为电销渠道的主力险种,占电销渠道总保费的37%。人寿保险全年实现保费56亿元,落后意外险成为第二大险种。健康险实现保费39亿元,较上年增长77%。此外,年金保险实现保费近9亿元,占电销渠道总保费的5%。

《报告》显示,2016年寿险电销领域销售人力稳步增长,行业脱落率指标优化。截至2016年末,寿险电销行业销售人力达7.6万人,较年初增长7%。行业整体年度脱落率为16%,较2015年降低1.3个百分点。各公司间差异较大,安邦人寿等8家公司优于行业水平,华汇人寿等24家公司较行业整体水平差距较大。

数据显示,2016年,寿险电销领域行业人均产能有所下滑,高产能集中在外资公司。2016年,行业整体月人均产能为1.62万元,较2015年下滑14%。在开展电销业务的公司中,月人均产能在1-2万元的公司最多,占比近37%;月人均产能在2-3万元的有9家,占比28%。此外,月人均产能在1万元以下的公司有7家,占比22%;月人均产能在3万元以上的有4家,占比13%。

从各公司来看,人均产能前十名有7家外资公司,其中,招商信诺、瑞泰人寿和大都会人寿等3家公司人均产能均在3万元以上。

同时,2016年寿险电销领域继续率指标表现良好,保单品质提升显著。数据显示,继续率指标方面,65%的公司较2015年有所提升。其中,以同方全球人寿为代表的3家公司继续率指标在80%以上,7家公司继续率指标在70%-80%之间,9家公司继续率指标在60%以下,剩余13家公司继续率指标在60%-70%之间。

《报告》提出,作为保险行业销售渠道创新的先驱,寿险电话营销进入中国市场十余年来,不断开拓进取,实现了保费规模逐年稳步上升。2016年,电销行业稳步发展,各项关键业务指标表现平稳,但在互联网保险高速发展和“移动化、专业化、社交化、场景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电销模式的局限性也逐渐暴露。电销如何转型,寻找新的行业增长点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继续发挥电销新渠道的优势,也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