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细节看保险:过客

发布时间:2017-05-03 09:42:40    作者:黄明明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黄明明

近日,一篇名为《我是范雨素》的文章在朋友圈中广为流传,并在微信端迅速收获数十万的阅读量。文章出自一位名叫范雨素的农民工之手,她在文中记叙了自己及家庭十多年来的经历。经过各类媒体的推波助澜,范雨素迅速成为一种最新的文化符号,由于其自身经历的典型性,也被从多维度进行解读。

由于文本朴实优美,很多网友将之奉为打工文学的典范;由于作者出身和作品的差异之大,很多网友也将之归到物质和精神追求都要兼顾的主题;由于中国近些年波澜壮阔的城镇化历程,也有专家将此现象解读为城镇化过程中最为典型的一个符号和象征。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范雨素表示:“在北京我就是个过客,我和这个城市没有关系。”范雨素的现实主义态度让很多在大城市打拼的网友们深有同感。网友们纷纷表示自己没办法真正融入大城市,成为城市的主人。有的网友表示有同感,“我是个农民,我对城市来说只是个过客”。这也是城镇化大潮中,属于每一个个体的无奈和伤感。

目前的城镇化逻辑是由农村进入三四线城市,由三四线城市进入二三线城市,又由二三线城市一跃进入一线城市。在这样的流动中,一线的城市是最终的归属。在城镇化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少,例如医疗、教育、住房、工作、保障等等。而作为农民工,在不考虑安居乐业的情况下,可能不会遵守这样的流动顺序,直接由农村进入一线城市,这些问题更是无解。

工作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对于农民工来说,没有基本的保障,手停口停,不工作就没有饭吃。其他的进入一个新城市打工人,也是如此。范雨素经历了很多坎坷,吃了很多苦,现在住在东五环外的皮村。小女儿可以独立上学。范雨素做育儿嫂,一个月6000多元,每个星期回来看一次小女儿。和所有的农民工一样,范雨素的当前收入还算不错,但是并不稳定,且没有安全感。很多农民工和打工者也是如此,有可能做完一个项目,下一个项目就没有了着落;有可能在这个城市干一个月,下个月就要往另一个城市进发。在城市中,如果没有相对固定的职业和收入,也就没有基本的安全感。

住房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恒产者有恒心。如果要在城市中有一种存在感和安全感,拥有一个自己的住房是必要的。无论是老破小,还是远大新,他们对于房屋的品质要求不高,无论是商品房、自住房、保障房等,他们对房屋的属性要求也不多。初到皮村,范雨素陆陆续续搬了好几个地儿,最后以300元每月的价格租了一户四合院里的8平方米单间。这间朝南的房间有一块大玻璃,阳光可以洒进屋子,“特别幸福,有安全感”。和范雨素一样,很多农民工和打工者虽然渴望在城市拥有自己的住所,但是面对高房价,也可望不可即。因此,无论是出租房,还是公租房,在供应足够、价格合理的前提下,也能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的需求。

在工作稳定、居有其所之后,如果医疗、教育等问题得不到解决,无法融入城市的体系,也会让人们焦虑和不安。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保险保障。对于农民工和普通的打工者来说,保费较高的商业保险可能显得奢侈,对他们最重要的,还应是企业给上的意外、责任等各种保险,以及社保保障。记得前些年有新闻调查称,很多农民工在企业给上社保的时候选择了拒绝,而是直接拿钱。他们短暂而流动的打工生涯,对于社保的连续性并不抱太乐观的态度,认为不如直接拿钱在手有安全感。

中国目前三四线城市去库存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农村人口向三四线城市迁徙转移的趋势也在缓缓流动。对于进城农民工,医疗、教育、住房、工作、保障等必须配套跟上,才能让农民工没有过客之感觉。保障了这些,也能让大多数农民工和范雨素一样,“活着就要做点与吃饭无关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