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细节看保险:保险和方言

发布时间:2017-05-09 09:04:23    作者:黄明明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黄明明

两年前汪涵花费近500万元发起方言调查“響應”计划,计划对湖南各地方言进行搜集研究,用声像方式保存方言资料,进行数据库整理后捐献给博物馆,作为永久的人文类史料保存起来。近日,此事又引起了各界广泛关注和热议。

支持汪涵的人不少。他们认为,需要越来越多“汪涵式”的人加入到方言保护的队伍中来,一起聆听跨越千年的美丽乡音,一起将民族文化传承下去,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这动人的声音和宝贵的财富。反对汪涵的人也挺多。他们认为,“保护方言”的呼声获得了广泛的共鸣,一些共鸣之声,比如“将方言纳入学校教育”“要让孩子们学会说方言”……则已走上了“推广方言”的歧路。还有人保持中立,认为鱼与熊掌可以兼得。他们认为,普通话和说方言并不矛盾,我们一方面要大力推广普通话,一方面又要科学保护方言。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遭遇方言。在大学时,就已经遭遇到全国各地形形色色的方言。有时候看到几个异地同学在一起说得眉飞色舞,旁听半天,竟然不知所云。工作成家后,逢年过节之时,携带妻儿回到老家,就进入了方言乡音的大海之中。就算平时说惯了普通话,也能和父老乡亲们拉几句方言家常。这是一种亲切,也是一种牵挂。“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说的也就是这种乡音和乡愁。

在工作中,和各地的人们打交道,也往往会遭遇方言的“困扰”。据已故知名语言学家周有光讲,我国的56个民族共有80多种彼此不能通话的语言,分别属于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岛语系、南亚语系、印欧语系。不同民族之间交谈固然不通,但同一种语言也不一定秒懂。因为不仅各省之间的方言有差异,城市之间的方言差别,也不小。因此,对于经常各地出差的人来说,虽然对某地方言略懂一二,但换一个地方,仍然不免一头雾水。有一次,我和某省的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去该公司一家县级机构采访,面对当地工作人员的浓重口音,我们面面相觑,难以明白,只好请人来翻译。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一至于此。

方言需不需要保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争执起来,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有各的说辞,恐怕双方争论一天半日,面红耳赤,互相不服气,也不会得出什么结果。是非对错,姑且由他,那么我们要问的是,方言对于保险业有什么作用吗?

保险业要扎根基层,深入民心,懂方言,会方言,是必不可少的技能。很多保险公司业务范围遍布全国,但是他们的分支机构服务一方。在一个地方上,不仅有普通话较好的城市居民,也有讲方言的农村人。一则,开展保险业务的时候,需要能够完全听懂城乡方言中所表达的需求和意思,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开展保险业务,二则,如果能用流利的方言和他们进行交流,不仅能够迅速拉近双方距离,使用方言明白的介绍保险事项,对于业务促成,有极大裨益。

当然了,方言固然重要,作为一名现代保险人来说,修炼好普通话更为重要。懂方言是为了更好的促成业务,而说好普通话是为了更好的交流业务经验,提升业务能力。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各地人才聚集、交流频繁的当下,只有普通话能够作为通用的交流工具,增强众人之间的协同发展能力。试想一下,在一个行业的全国交流平台上,倘若大家都以各地的方言来介绍经验,又有谁能听懂?对于他人,又有何增益?

这就如汪涵所言,普通话让你走得更远。对于基层保险人来说,普通话和方言,正是鱼与熊掌,必须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