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细节看保险:“防非”之战

发布时间:2017-06-16 10:32:49    作者:黄明明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黄明明

天上掉馅饼?一夜成富翁?这样的财富神话编造者,很可能就在布局非法集资的陷阱。近期,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教育活动在全国各地火热开展,保险业退而自查,排查行业内的非法集资风险,同时也向消费者进行风险提示,提高消费者的风险意识。

打铁还需自身硬。对于非法集资,保险业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远离,不主导,不参与。四川保监局近期对媒体表示,保险领域非法集资犯罪主要形式和手段包括三种:其一是主导型案件。指保险从业人员利用职务便利或公司管理漏洞,假借保险产品、保险合同或以保险公司名义实施集资诈骗。其二是参与型案件。指保险从业人员参与社会集资、民间借贷及代销非保险金融产品。其三是被利用型案件。指不法机构假借保险公司信用,误导欺骗投资者,进行非法集资。对于前两种拉大旗作虎皮的行为,首先是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辜负了消费者对保险保障的信任和信心,对保险保障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极度不良影响。

可以说,保险从业人员远离非法集资,是对于行业的呵护,是对自身职业的尊重。提升从业人员对于非法集资的认识,树立其防范意识有重要意义。而作为桥梁和纽带的行业协会,在此时此刻组织行业学习提升,就体现出自身的价值所在。例如为增强保险从业人员遵守法律法规自觉意识、严守法律底线意识,天津市保险行业协会于日前举办了保险业防范非法集资法律专题讲座,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刑二庭审判长丁天威作了题为《以审判为视角谈非法集资犯罪》的讲座,来自各保险公司、中介机构及行业协会的分管负责人、处非部门相关人员230余人参加。

保险消费者,往往也是其他金融产品的消费者,往往也是非法集资索要猎取的对象。因此,通过保险业向消费者广泛宣传防范非法集资,树立风险意识,是具有精准效果的。保险监管机构、保险机构和有关专家也据此向消费者发布了风险提示,并提供了快速识别非法集资的锦囊妙计。

四川保监局给出的“锦囊”是,首先要认清主体资质,看清所购买产品的发行机构是哪些机构,发现是保险公司或保险中介机构的,可拨打相关机构的客户电话咨询,或登录其官方网站咨询有关情况。

有的保险公司工作人员提醒投保人,因保险领域从业者和工作性质具有特殊性,保险领域容易被不法分子或机构“侵入”,但如果细心,投保人很容易能识破不法分子的伎俩。比如,保险从业者需要有相关资质或证件,所以投保人可以查看工作人员或保险产品的相关证件或材料。

还有一些业内人士认为,识别非法集资,首先看回报率是否过高。投资者可比照银行贷款利率,判断要投资的项目或购买的理财产品的投资回报率是否过高,多数情况下明显偏高的投资回报率很可能就是非法集资陷阱。

基层的保险机构的宣传更为多样。例如在活动现场均放置了展板、咨询台、防范非法集资手册,在营业大厅发放打击非法集资宣传手册,开展非法集资线索有奖征集,并通过网络平台、易启秀平台、报纸等媒介公司内网以及微信朋友圈开展多角度舆论宣传,等等。

可以说,防范非法集资是一场全行业的大战役。远离非法集资,护航保险业发展,保护消费者利益,同时也让从业者在保险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这是一场共赢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