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王和:当前保险业风险剖析

发布时间:2017-09-13 13:20:48    作者:王和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王和

不久前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将防范金融风险放到了一个空前突出的位置,并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作为金融的一个重要领域,保险业也面临风险防范的新形势与新任务,同时还有不少老问题亟待解决,需要深入和系统地剖析与反思。

对社会性的偏离是问题的根

大数法则决定了保险是典型的“群众事业”。但如果深入剖析保险业存在的问题,就不难发现:在行业的发展过程中,更多是强调了市场性,有时甚至陷入一种绝对和片面的思维。殊不知,“市场出清”是需要代价的,而这个代价往往是由被保险人乃至社会买单的。正是这种对社会性的偏离,导致了行业与自己的初心渐行渐远,问题和风险的产生就是必然。

首先,保险与其他行业不同,具有显著的特殊性,即它是一个“救人于水火”和“让人托付终身”的行业。因此,也有学者认为保险属于准公共产品。保险的这种特殊性,要求行业不能简单地在商言商,更不能唯利是图,见利忘义。

其次,保险是建立在“前信任”基础之上,即以投保人“无条件”地缴付保费,作为合同成立条件。这是社会对保险业的最大诚信;同时,保险射悻合同的特征使得被保险人对合同履行有着更高的期待。因此,行业要形成集体共识并觉悟:以诚相待是行业的基本语境,失信是行业最大的风险。

第三,从某种意义上讲,保险公司尤其是人身保险公司是典型的公众公司。因为,保险公司的大部分资产均属于对被保险人的长期负债,保单持有人是公司的“股东”,经营管理者只是社会保险基金的“代理人”。

强调保险的社会性,并不是要否定保险的市场性。强调保险的社会性,也不是要否定保险的盈利性。强调保险的社会性,关键是解决好行业的定性和定位问题。作为社会长期公共利益的管理者,行业最重要的是培育“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职业理念与操守;同时,成人达己既是行业存在的逻辑,也是对社会性的最好诠释。此外,行业要觉悟并实践“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因此,无论在任何时候,行业均不能忘记:社会性是行业的根本属性,是存在的基础逻辑,行业不能忘本。

解决行业风险的当务之急

就保险业的风险而言,“人”无疑是最大的风险。从表面上看,是懂保险与不懂保险的问题,但从本质上看,是做保险与不做保险的问题。从近年来行业暴露的一些风险看,始作俑者往往是一些压根就不想做保险的人,他们看中的只是保险牌照,并将其作为圈钱的工具。

那些“不做保险”的“陌生人”,为了达到圈钱的目的,不惜大幅提高投资回报率,引发行业的追高心态,不仅破坏了行业正常的经营秩序,更积累了大量的利差损风险,导致行业的资产荒。同时,这种发展模式导致行业的虚胖和大起大落,给行业的科学和持续健康发展造成极大伤害。

保险的社会性决定了不是什么人都能从事这个行业的,心有旁骛和心存杂念的人是做不了保险的。保险是一个高尚的事业,良知应当成为行业的“标配”;同时,保险的长期性决定了需要有耐心和定力,自私自利和急功近利的人是做不好保险的。

行业要清醒地认识到:懂不懂和会不会是一个能力问题,而是不是和做不做则是一个立场问题、原则问题。保险业有自己的社会责任和行业使命,不能让“几粒老鼠屎”破坏了整个行业形象。保险业,应强调志同道合,保险业,必须让“陌生人”走开!

人心是风险防范的压舱石

在行业发展,特别是在风险防范过程中,人心,既是风险最大的祸根,也是风险最根本的约束。在解决行业风险的过程中,应当将“人心解决”作为重中之重。许多风险的根是人的急功近利、见利忘义,甚至是贪婪。让心静下来,静下心来做保险,真正做保险,做真正的保险,问题的解决才有基础和前提。因此,人心是行业风险防范的压舱石。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各行各业均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保险也不例外。但坦率地讲,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相比,与金融行业的整体情况相比,保险业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行业难免有一种规模冲动心态,希望尽快做大。这种心情不难理解,但问题的关键是要解决好为什么和如何做大。

如果仅仅是为自己(公司、投资者和行业)做保险,是不可能真正做好保险的,做大做强更无从谈起。因为,保险的基本逻辑是成人达己,它的出发点应当是“成人”,而“达己”是结果。因此,保障(保额)比规模(保费)更重要,企业需要关注的是做大的可持续性,平衡好客户、员工、股东和社会的利益,特别是要解决好商业模式和能力问题。

敬畏心是人心的重要内涵。要建立对行业存在逻辑的敬畏,客户的信任和选择是成就行业的基础,对此应当心存感恩。敬畏心是行业长治久安的基础,是保险经营管理的精髓,特别是对规律和时间的敬畏。做保险就要“耐得住寂寞”。从某种意义上讲,大,不是“做”成的,而是“养”成的。

不能谈险色变,更不能铤而走险

在保险的眼中,风险可以分为好风险与坏风险。好风险,即不确定性,包括的风险与收益的不确定性,也包括了出险的不确定性。坏风险,即绝对风险、绝对损失,如合规风险和操作风险,是经营管理的零容忍风险。保险业要树立科学的风险文化,特别是要高度关注自身的坏风险管理问题。

从好风险的视角看,保险是现代社会风险管理的制度安排,面对、接受和处理风险是保险的本职工作。因此,保险不能更没有理由简单地排斥、回避,甚至是拒绝风险,更不能谈险色变。只有保险业的风险承接,才有社会的稳定发展和人们的安居乐业。

从坏风险的视角看,保险的立业之本是安全信誉,投保人正是因为担心风险才买保险,如果保险人也铤而走险,那么,投保人又为什么要买保险。保险,特别是人寿保险,是让人托付终身的行业,因此,绝对和长期信任至关重要,这种信任是行业的命根子,培育难,毁掉却很容易。

保险的本质是提供保障、处理风险

保险的本质是损失补偿,是提供保障。保险的功能是基于本质的作用发挥,但不是本质。这一点,必须清晰、明确并肯定。二者不能相互混淆,更不能喧宾夺主,舍本逐末,本末倒置。这是“保险业姓保”的逻辑所在,是保险经营的真谛,是保险创新的约束,更是“干好自己该干的事”、有效防范行业风险的思想基础。

保险属于金融产品,又有别于其他金融产品。就风险而言,保险的经营逻辑不是简单的风险承接与转移,而是专业的风险处理与化解。保险,即便是再保险,也不能玩击鼓传花的游戏,否则,就可能异化为风险的制造者。

承保与投资,无疑是保险经营的两个重要领域,是两个轮子。从经营的结果看,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但从经营的出发看,它们分属于不同的跑道,并在各自的跑道上实现价值的回归。所以,不要有意无意地将它们放到同一跑道上,否则,迟早会出问题的!就寿险而言,投资回报是经营(定价)的重要因素,但不能本末倒置,更不能简单地倒逼,否则,不匹配的不仅是资产负债,更有人心。“资产荒”的本质是“心荒”!

求真务实是防范风险的基石

不实事求是是经营管理的最大风险,也是行业许多问题的根。在我国保险业发展过程中,一些公司不顾发展规律和自身实际,一味地追求规模扩张,总希望尽快做大,并坚信只要考核激励到位,就没有完不成的任务。殊不知,压力过大,就容易动作变形,“政策”之下必有“对策”,结果不仅是自欺欺人,事与愿违,还容易积累风险,引发危机。都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但在市场和经营管理尚不成熟的情况下,“重赏”的结果更多是铤而走险,是违规操作,道德沦丧,甚至是违法犯罪。

求真务实,无疑是防范风险的基石。求真务实的根本是回答好靠什么发展、凭什么盈利。如果回答不好,结果必然是以牺牲合规和效益(长期)为代价,得不偿失。因此,风险治理的关键是求真务实,同时,理顺关系,疏堵结合。行业要认识到:每一分保费都有风险,不仅有赔付风险,更有管理风险。

能力缺乏是最大的风险

从我国保险业现阶段的风险情况看,合规风险成了一个突出问题。但透过现象看本质,就不难发现许多风险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是基本能力的匮乏。例如,销售能力不足,势必导致对外部渠道的过分依赖,加上市场经济发展初期的各种不规范,相关行业利用市场势力和渠道优势,漫天要价,保险行业不得不受制于人。因此,解决能力是解决风险的基础!

就目前而言,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在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经营能力特别是销售和服务能力严重滞后,更可怕的是在错误的经营理念,乃至理论的误导下,在我国市场经济尚不成熟的前提下,就简单地提出“两头在外”的“轻结构”经营模式,结果导致行业的“有保费没客户”和“有赔款没服务”等问题。这种简单依赖外部的“寄生”经营模式大行其道,掩盖、纵容和加剧了能力短板,“被违规”就成为必然。

行业的总体能力不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为了推动行业能力的提升,中国保监会从偿付能力管理入手,推出了“偿二代”制度。从表面上看,制度是解决偿付能力问题,但从本质上看,更多的是寓教于管,引导并推动能力提升。“偿二代”就像一个复习考试大纲,目的不仅是希望做好考卷,更要理解为什么这么考,理解考题设计的良苦用心。因此,关键是知行合一,通过不断考试,发现问题,理解根本,持续改进,形成闭环。通过不断教化,不仅解决技术和能力问题,更解决认识和自觉问题,并为防范风险奠定基础。

集体共识是改善行业风险的前提

在我国保险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市场不规范,其中财险的车险业务和寿险的银保业务无疑是重灾区,最为典型的是车险手续费点数的相互竞价,居高不下;银保业务各种小账的五花八门,层出不穷。这一切,均给行业的经营埋下巨大的风险隐患。

行业意识到这种赔钱赚吆喝的买卖是难以为继的,不少学者质疑行业这种倒挂的成本结构的合理性和公平性。于是,行业也开展了一些规范市场行为的尝试,希望通过行业自律,改善行业经营与形象,但结果常常是事与愿违,陷入“劣币逐良币”的怪圈,甚至出现“谁先规范谁先死”的尴尬。这种现象在车险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导致一些公司长期陷入承保亏损的泥潭,难以自拔,也给行业健康发展埋下隐患。

近年来,监管部门为了解决行业恶性竞争问题,也采取了许多治理举措,不乏重拳出击,强化行为监管,加大问责力度。就规范市场、防范风险而言,监管固然重要,但如果行业自己不觉悟,最终还是会容易陷入一种猫鼠游戏的监管博弈,风险积累并爆发就难以避免。

保险的社会性要求行业应具有更强的“集体主义”精神,更强的行业理性与合作。理性是建立在覆巢之下无完卵的集体共识之上,合作是共同维护行业良好形象的集体诉求。因为,信誉是行业的命根子,而企业信誉很难独善其身,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行业信誉。因此,行业要少一点博弈,多一点合作,少一点针锋相对的狭隘,多一点荣辱与共的智慧。合作,就应当真诚,不应貌合神离,不能总惦记着自己的小九九,而要打行业的大算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