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回归保险保障本源 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2017保险机构经理人论坛嘉宾发言摘要

发布时间:2017-09-28 09:41:48    作者:叶珏珑 史方舟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中国保险学会会长姚庆海:

保险服务实体经济大有可为


姚庆海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讲话,指出了金融与经济发展、金融与国家安全、金融与社会稳定的关系。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保险的根基。回归保障本源是保险业的天职。保险的含义是风险保障,保险的风险保障功能决定了保险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解决风险保障不足的问题是保险业重大使命和责任。在实体经济中化解各种风险矛盾,保险责无旁贷。

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也是保险业自身发展的要求,当前世界,国际国内面临纷繁复杂的风险环境,发展不平衡造成各类风险挑战巨大。风险的动态性、复杂性、交互性、多元性,自然灾害风险和人文灾害风险的交互影响,都对我们提出了挑战。保险业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提供风险保障、风险管理服务。

服务实体经济要夯实保险业的基础,首先要优化保险业发展的产业生态链,使保险公司、中介机构和实体经济有良性的互动。同时,对新型的风险保障企业,要研究“保险+期货”、保险证券化等新型风险管理工具,连接服务实体经济的风险保障。服务实体经济,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保险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产品创新跟上市场发展的需要。同时,要加快保险业自身创新的步伐,为政府、企业、个人提供全方位的风险保障。

提升保险业进一步服务实体经济功能,需要在各个领域发力。在农业保险、责任保险、创新等领域,近年来保险业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健康保险、养老保险领域,政策支持将激活养老健康市场,在解决中国的养老问题、健康管理问题方面保险业将扮演重要的角色。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服务各个重大项目方面,保险业下一步还要加大力度。

保险服务实体经济应该运用科技创新。保险业应顺应科技创新大势,科技正在快速改变人类社会,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保险业与科技创新应该有非常高的契合度。当前各类科技创新都可以在保险业最快地找到落地和运用场景,保险业应成为高科技行业,应该用科技武装起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北斗、量子计算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在保险业都应该尽快落地。

中国保险报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健:

切实把回归本源落到实处


赵健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回归保险保障本源,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这应该说是保险行业当前的工作主旋律,既是落实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国保监会“1+4”系列文件的核心和精髓,也是对一个时期以来行业发展方向跑偏的矫正。

“保险业姓保”是中央的根本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保险业姓保”是行业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背离“保险业姓保”后果极其严重。要准确把握回归本源的深刻内涵,深刻认识保险产品首先是一个消费品而非投资工具;正确看待保障型保险产品的市场空间;准确把握“保险业姓保”的衡量标准。要切实把回归本源落到实处,树立全新的发展理念,找准“保险业姓保”的着力点,探索“保险业姓保”的有效途径。

习总书记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提出了金融工作的三大任务,服务实体经济是头一条。自2017年5月4日保监发[2017]42号文《中国保监会关于保险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以来,保险业服务国家战略和实体经济力度不断加大,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效,助推脱贫攻坚和民生改善的力度不断加强,进一步凸显出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

根据保监会正式发布的消息,上半年,已完成续签的大病保险项目共覆盖了8.46亿城乡居民;截至2017年7月,我国农业保险累计为190余种农作物提供风险保障1.32万亿元,承保农户1.44亿户次。同时,保险资金激进投资得到有效遏制,保险资金在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和服务实体经济的积极作用得到彰显。截至2017年8月底,累计通过基础设施债权计划、股权计划等方式,直接服务实体经济重大建设项目金额超过4万亿元。

保险机构经理人论坛围绕“回归保险保障本源,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主题共同交流探讨,统一思想认识。我们希望,在倾听完各位大咖的政策解读和经验分享后,也有机会从一线的实践来谈谈工作的心得和体会,谈谈对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和保监会“1+4”系列文件的认识和看法,有助于保险从业人员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既听得见中央的冲锋号,又看得见一线的炮火,促进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在行业生根开花结果。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险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

发挥保险的核心功能


朱俊生

产险服务实体经济的关键是提升保险渗透率,发挥经济补偿功能。同时,做好防灾减损,加强风险管理功能。中国由于产险业的渗透率不高,保险赔付占损失的比重较低,相对于未承保损失而言,保障缺口非常大。因此,提供经济补偿就是服务实体经济,要提高保险对灾害损失的补偿比例,分散和转移企业、家庭、个人的财产与责任风险。做好防灾减损就是服务实体经济。保险机制是损失补偿与风险控制的统一,保险企业的风险管理服务能够为客户和社会创造价值。

保险资金服务实体经济的关键是发挥资金融通功能。目前,以另类投资为主的其他投资已经成为险资配置的第一大类资产,主要投向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要注意防范政府项目风险。同时,另类投资与经济周期与环境相关,信用扩张速度减慢,需要警惕集中违约的风险。另外,民营经济是中国经济的重要引擎,但2012年以后民间投资增速大幅下滑,保险资金如何支持民营经济是行业面临的重大课题。

寿险回归保障。由于高结算利率容易引发利差损风险,高渠道费用易产生费差损风险,之前短期理财险产品为主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为了充分彰显寿险的核心价值,要向“以保障功能为基础,兼顾财富管理”转型,即以健康险和养老险为主导,在税收递延和税前抵扣政策支持下发展,成为养老和健康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一些国家寿险业发展的经验表明,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人们对风险的关注逐步从过去的死亡风险转向养老与健康风险,承保生存风险的养老金和健康险业务占比不断提高。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迅速提升,储蓄率非常高,养老和健康保险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真正障碍是功利笼罩下的浮躁与逐利冲动及短视,寿险回归保障需要行业耐得住寂寞,扛得住压力。企业是生命体,是长大长强的,而不能够做大做强。另外,社会保障体系改革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同时社会保障管理与经办要从垄断走向竞争,从单中心走向多中心。

人保健康总裁宋福兴:

深化改革,服务健康中国建设


宋福兴

商业健康保险能够发挥经济补偿、社会管理、健康管理、支付方等功能,提高群众的医疗保障和健康水平,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一是推动商业健康保险经办各类医保管理服务,提高医疗保障体系运行效率。目前,我国医保体系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整体运行效率。应构建政府委托业务的市场化经办管理机制,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加快推进医疗保障体制机制改革,实现“政府效率最高、成本最优、老百姓保障水平更高、服务水平更好”。

二是深化保险改革,实现社保和商保协同互补、无缝链接,提高人民群众的保障水平。商业健康保险具有保障方式灵活、保障领域全面、服务形式多样等特点,能够发挥精算、机构网络、专业服务等优势,对基本医保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应改革保险机制,实现“社保+商保”的无缝链接,形成“基本医保+企业投保+个人投保”的保障“三支柱”,将群众的实际医疗费用报销比例提高到85%-95%,增强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是发挥商业健康保险的支付方作用,实现政府、医院、患者、保险公司的多方共赢。对政府而言,可以发挥健康保险的市场优势和专业技术优势,科学管理基本医保,放大保障效应,与政府合力托举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对医院而言,可以增加医院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的病源,提高营业收入;对患者而言,在取得保险给付的同时,可获得健康保险和健康管理相结合的一揽子服务,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对保险公司而言,与医院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可加强医疗行为过程管控,控制不合理医疗费用,获取合理经济利益。

四是加快推进“建平台、搭生态圈”,培育健康服务产业集群,促进经济转型升级。2020年,我国健康服务总产值要达到8万亿元(目前约为4万亿元左右),2030年达到16万亿元,健康服务业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应加快构建以健康保险为主导的医疗健康资源整合机制,打造涵盖健康保险、健康管理、医疗服务、医养结合的健康生态圈,推动健康服务业发展。

五是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建设,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应用服务。健康医疗大数据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健康保险依靠数据进行风险定价和管理,在数据建设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和技术。建议鼓励政府和社会力量合作,发挥健康保险公司作用,加快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布局,加强创新应用,释放数据红利。

招商信诺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总经理兼首席执行官赖军:

外资保险公司大有可为


赖军

近年来,外资保险公司已逐渐融入中国市场,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外资保险公司首先是中国的公司。外资公司虽因资本比例被称为“外资”,但在企业身份、员工构成、服务对象、企业使命等方面都与中国紧密联系在一起,与中资公司无异,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风险管理起到了助力作用,已成为中国保险市场的一股重要力量。

其次,外资的参与在行业发展初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保险理念、技术、产品,同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建立了独特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在4个方面充分体现,具体有:

一是注重保险保障。外资保险公司一般秉承了外方股东较为成熟的经营理念,坚持效益第一,强调价值贡献,普遍重视发挥保险的保障功能。

二是具有专业优势。外资保险公司学习、传承了外方股东的专业技术,并引入中国市场,逐步形成并建立了自己的专业优势。

三是专注细分市场。很多外资公司有着明确的战略定位,就是专注于细分市场,独辟蹊径,深耕细作,不求大而全,但求致力于做有特色、有特长的保险公司。

四是重视风险管理。外资保险公司普遍重视风险管理,一般在成立之初就借鉴外方股东的经验,在公司内部设立了风险管理体系,制定了风险管理流程和制度,引入了较为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我们关注到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外的政治经济环境和保险业的市场环境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这些变化非常有利于外资保险公司的发展。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保险业创造了巨大的战略机遇,外资公司可以利用外方股东国际化的网络和经验,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更好地管理风险、保驾护航。当然,很多国际大型保险公司依然十分看好中国经济和中国保险市场的发展前景,不断加大投入。

与此同时,保监会近年来不断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为外资保险公司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对于促进外资保险公司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保监会最近出台的“1+4”系列文件及相关的配套监管政策,有利于防范化解风险,整治市场乱象,补齐行业短板,服务实体经济,对于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营造良好的竞争秩序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保险业正处在蓬勃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外资保险公司作为中国的保险公司,是中国保险市场的重要力量,有着独特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在“回归保险本源,服务实体经济”中将大有可为。

中国人寿重庆市分公司总经理赵国栋:

回归本源 坚守初心


赵国栋

保险业作为经济金融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回归本源就是回归保障,回归到风险管理和长期储蓄功能上来;就是要不断增强保险业的核心竞争力,发挥核心优势,扩大保险覆盖面、提高保障程度,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和社会发展。

据统计,截至2016年年底,保险机构累计发起设立各类债权、股权和项目资产支持计划659项,合计备案注册规模1.7万亿元,主要投向为交通、能源、不动产等基础设施以及医疗、养老等民生建设领域;推动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市场稳步放开,2016年为8.22万家出口企业提供了4167亿美元的风险保障等等。由此可见,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已经迈出有力步伐,并产生明显效果。

中国人寿作为国有金融保险企业,不断加大保险资金服务实体经济的力度、广度和深度,积极发挥服务实体经济作用。

推进落实保险服务实体经济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精准定位,坚守保险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保险源于人类的风险管理,回归本源,就是要不忘初心,使保险切实回归到风险管理和长期储蓄功能上来。当前,整个行业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金融业要回归本源,服从服务于实体经济社会发展”“金融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要求,坚持“保险姓保”,不断向着回归保险本源努力奋进。

精准发力,把握保险服务实体经济的关键。作为金融重要组成部分的保险,只有紧贴国家或者地方发展的重点产业、重点行业和发展短板,才能真正有效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精准施策,拓宽保险服务实体经济领域。在拓宽保险服务实体经济领域上,我们立足保险主业功能,不断调整优化公司产品结构,创新产品与服务。

服务实体经济,公司必须要以强大实力为基础,以优质服务作保证。要更好地参与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必须提质增效练好内功,管理创新提升效能。具体包括:改革创新,稳健发展;聚焦主业,强化服务;科技为先,品牌为重;强化管控,规避风险。

太平洋产险发展企划部总经理苏少军:

坚守初心 创新发展


苏少军

十几年来,保险行业经历了一些周期和变化,但也有很多东西一直没变。我从变与不变这个角度来谈一谈对保险业的认识。

保险业本质不变。

现代社会通行的说法是,保险具有风险保障、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等三大功能。时至今日,风险保障是保险业最基础、最核心、最主要的功能。而保险公司的金融属性是随着现代资本市场的发展而得到强化的,同时,金融属性的实现要受其保障属性的制约。保险金融属性的强化在有利于扩大保险公司资产实力的同时,也对保险主体的资产负债管理能力提出较高的挑战。

保险公司作为风险管理和分散的专业机构,其经营基本逻辑体现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思想,“保险姓保”应作为行业基本理念进行全面统一和不断强化。只有形成稳健可信的行业和企业形象,并在服务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中发挥重要的支柱作用,保险业才能真正巩固行业应有的社会地位,体现行业担当。

变的是什么?

随着经济大环境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保险业要不断更新服务理念、方式和工具,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确保始终与时代同行,与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同行。

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的具体路径我认为有几个方面:

一是提高保险产品的供给能力,匹配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促进经济增长动能的转换;

二是积极参与社会民生管理,进一步践行保险业的社会责任,为改革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是推动产品和服务升级,满足人民群众消费升级的需求;

四是加快新型保险商业模式建设,注重产业链融合,实现移动互联时代下的经营模式转型升级。

为更好地推进行业发展,我提出两点建议:

继续强化保险企业的偿付能力监管。偿付能力是保险企业履行承诺、承担责任的基本前提,是保险经营的生命线,这应成为行业的基本共识,体现在每一家保险企业的日常经营行为中。

建立行业性的技术管理标准和专业人才队伍。保险行业的精算定价、核保核赔和风险管理对技术都有相当高的要求,行业回归保险保障本源离不开专业管理人才和对风险规律的科学认识。只有行业自身真正提高了风险认知和风险管理的能力,保险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为客户创造价值。

大童保险董事长兼总裁蒋铭:

回归保障的关键是买对赔好


蒋铭

寿险领域回归保障的关键问题是4个字:买对赔好。消费者买寿险,都会有两个痛点:第一,选择的迷茫,中国普通的家庭在买人寿保险时买对的概率非常低,根本原因在于每一个人在购买保险的时候对整个社会的产品没有开放性的认识。第二是售后恐惧。理赔是整个保险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售后服务的体系建设有没有做好准备,后期理赔的时候行业理赔速度是否跟得上,都是当下要思考的问题。

第三方可能能够对回归保障有一些作用。第三方是对整个产业链的完善探索,在保险业务,第三方的力量也要更多地得到重视,专业化的分工模式已经被证明是非常高效的,专业中介能够帮助消费者和保险公司之间搭建更好的沟通桥梁,从而提高保险普及效率。消费者通过专业中介得到的价值是客观公正的产品知情权和选择权,知道整个市场的情况,得到专业的第三方建议。对上游保险公司来说,专业中介能够提供高品质、规模化的保费。

现在保险公司自建直销队伍,承担了大部分保险销售的职能,但是新的保险公司可能自建队伍非常困难,如果新型保险公司更多地和专业中介合作,中介能够用更低的成本帮助新型的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就会选择专业中介完成分销任务。在这个过程中要更多地运用科技的力量,运用互联网的力量。

企业经营的信仰是客户价值最大化,下一个时代,希望行业能多谈一谈客户因为我们而改变了什么。相信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意识觉醒的时代,大家会更多地寻求行业的透明化、公开化、公正化。

文字整理:记者 叶珏珑

摄影:记者 史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