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中国保险保障基金有限责任公司:从文化建设到制度完善 加强保险业风险防控

发布时间:2017-10-09 11:11:51    作者:朱艳霞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记者 朱艳霞

前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就维护国家金融安全进行了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要切实把维护金融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保监会先后下发“1+4”系列文件,并召开专题培训班,对加强行业风险防控、更好支持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作了全面部署。中国保险保障基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保基金”)进行了重点传达和学习,并将贯彻落实“1+4”系列文件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工作。

重视行业风险防控

自成立以来,中保基金始终高度重视行业风险防控工作。保监会“1+4”系列文件下发后,第一时间组织专题党委会作了详细传达,并以党委中心组扩大学习会议的形式进行了深入学习。大家一致认为,“1+4”系列文件的颁布实施,切中当前保险业发展的要害,既从监管层面明确了制度监管查漏补缺、全面强化审慎监管、防控风险和引导保险业健康发展等主要任务;又从市场机构层面提出了防风险、治乱象、补短板、服务实体经济的职责任务,必将对强化风险管控、治理市场乱象、促进行业健康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同时,中保基金还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通过多种形式对文件精神进行传达和学习。员工普遍认为,保险业是经营管理风险的特殊行业,首先必须加强对自身风险的管控。只有先把自身的风险管理好,才能更好体现保险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行业价值和社会担当。中保基金作为行业风险管理的专业机构,必须增强做好行业风险管控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服务保险监管、服务行业健康发展、服务保险消费者”的方向,努力成为行业风险的识别器和预警器、危重风险公司的灭火器和起搏器、行业发展的稳定器和助推器。

加强风险文化建设

作为对“1+4”系列文件精神的呼应和传播,中保基金于7月初举办了以“保险业风险防控与保险保障基金制度改革”为主题的第三届保险保障基金论坛。中国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出席论坛并对加强保险行业风险防控提出了明确要求,为保险保障基金制度的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举办保险保障基金论坛,旨在加强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学习交流;同时以此为平台,传播保险文化,特别是行业风险文化,为行业健康发展培育更加优良的文化土壤。

首先,风险文化建设是保险行业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风险文化是保险行业重要的生产要素和行动指南。在保险消费者的需求培育方面,风险文化起着重要的催化剂作用;在市场供给者的战略部署和改革创新方面,也有着重要的约束作用;在企业管理层面,可通过提高管理者和员工的风险意识,将风险管理理念自发地融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实现风险可控条件下的利润最大化。

其次,风险文化建设是保险行业监管和保险公司风险管控的重要基石。风险文化的构建是保险业发展的根基。如果不去研究风险的形态构成、价值边际及控制风险的方法,如果没有应对自身风险的战略和机制,保险业肯定不能健康长远发展。风险文化的构建和传播,可有效弥补法律和政策监管的不足,使保险市场参与者自觉地在法律政策范围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第三,风险文化建设是保险消费者管控风险的推动力量。近年来,我国保险业得到快速发展,但保险密度和深度较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同时,我国居民储蓄率仍然较高,这与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中居民存有的预防性动机有很大关系。可见,保险业的潜在市场需求仍然较大,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引导和挖掘。良好的风险文化氛围,可以引导保险消费者正确认识保险的功能作用,增强通过购买保险来管理风险的意愿,更好地享受到保险产品带来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筑牢行业风险屏障

保监会“1+4”系列文件有几个突出特点:一是既揭示了风险表象,也深究了问题根源。二是既阐述了总体思路,也明确了具体措施。三是既约束了保险市场主体,也注重了监管自身改革。特别是保险业九大风险及其监管要求的提出,鲜明反映了监管部门正视行业问题、加强风险防控的立场和决心。当前的保险市场乱象,固然有行业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不健全、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缺位等因素,但追根溯源,还是与保险行业风险文化缺失紧密相关,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忽视了对保险本源的研究和宣导。二是忽视了保险行业提供风险保障服务的价值追求。三是忽视了保险行业社会责任的担当。四是忽视了保险行业自身风险的防范。

长期以来,中保基金始终致力于行业风险监测和处置工作,筑牢保险行业风险屏障。例如,该公司履行《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赋予的风险监测职责,扎实做好行业风险监测这个基础性工作。创建了风险监测指标体系,建立了保险行业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工作机制,发布了《保险行业年度风险评估报告》和年度保险消费者信心指数。这些工作得到了监管部门的持续关注,部分观点和建议为监管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提供了重要参考。特别是对行业现金流情况的持续监测,准确预见了高现金价值业务的快速增长,给行业发展带来的流动性风险。今年上半年,在理财型产品规模收缩和满期给付、退保压力的双重作用下,部分公司出现了经营性现金净流出的情况。个别保险公司业务结构单一,转型压力比较大。这些公司往往面临较大的流动性风险。又如,该公司根据行业风险形势和特征,不断完善风险处置制度机制,丰富风险处置工具箱。2008年,中保基金参与新华保险风险处置工作,通过持有其股份,依法履行股东职责,待其正常运营后,将该股份溢价转让给中央汇金公司。2009年,中保基金又参与对中华联合的风险处置,动用保险保障基金60亿元注资并引进战略投资者东方资产,中华联合的经营得到根本性改善。2016年初,中保基金以公开挂牌方式溢价转让了基金持有的中华联合股份,顺利完成了风险处置任务,成为以市场化手段处置金融业风险的典型案例。

完善保险保障基金制度

保险业的风险管控,既需要监管的约束、基金的保障,也需要全行业形成风险管控合力,使风险防控理念和意识真正扎根于行业,使风险管控目标内化于保险公司经营管理和保险消费行为始终。为此,中保基金将通过完善保险保障基金制度,助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推动实施基金筹集的风险费率制度,促进保险公司加强风险管控。推动实施基于企业风险分类的基准费率+风险费率的征收模式,依据风险水平来厘定保险公司所缴纳的费率,从而建立激励相容机制,有助于提升保险公司的风险防控意识和风险管理水平。

二是优化基金救济范围和标准,提高保险消费者风险选择能力,间接促进保险公司加强风险管控。总的原则是按照险种和保险责任,制定差异化救济标准,提高救济覆盖率,借鉴国际经验做法,适当提高强制险和保障类险种的救济标准,适当降低投资类险种的救济程度。

三是探索建立多元化的保险保障基金风险救助方式,更好发挥危重保险公司的起搏器作用。总结梳理以往管理救助的经验做法,探索运用财务救助方式,确保经营不善的机构平稳退市,依法维护保单持有人利益。研究引入流动性救助方式,将风险处置关口前移,以提供借款、购买保险公司债券等方式,对出现流动性问题的保险公司进行救助。

四是逐步完善保险行业风险监测体系,努力成为行业风险的识别器和预警器。充分发挥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的智库作用,充分分享专家智库对行业风险管理的真知灼见;编写《中国保险业风险评估报告》,营造全行业共同关注风险、防范风险的文化氛围;开展年度保险消费者信心指数调查,将其打造成为反映行业信心水平的关键性和前瞻性指标。

五是营造风险文化氛围,加强保险科普宣传,促使市场主体更趋成熟。着力加强保险消费者的风险教育,促进保险消费者更趋成熟;积极筹办保险业风险管理期刊——《保险业风险观察》,传播监管政策导向和行业风险文化,反映国内外保险行业风险管理动态和经验,发布国内外保险保障基金制度建设的最新咨询,展示中保基金风险监测、评估和业务课题研究成果,以期推动保险行业风险文化建设。

 

专题:保险业贯彻落实保监会“1+4”系列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