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给大棚上保险 让农户吃定心丸

发布时间:2017-10-10 09:48:30    作者:梁罗荣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编者按:据气象部门统计,历史上平均每年必有至少2个台风登入或影响福建省,且随着气候条件逐年恶化。近十年间,福建省的种植户对大大小小的台风已经习以为常,但每每风力太大,蒙受重大损失时,这些遭遇仍然令种植户心痛不已,风灾、暴雨是影响其正常生产的主要原因之一。近日,福建保险业创新推出设施大棚风灾指数保险,为大棚种植户摆脱目前的困境开拓了一条新路。

□本报记者 梁罗荣

近日,福建保险业创新推出设施大棚风灾指数保险。

记者从福建保监局了解到,相比传统保险,该类指数保险具备四方面特点:一是风险保障覆盖范围进一步优化。明确保险标的为设施种植专业户、合作社或企业所投入生产且管理正常的设施大棚,保险大棚所在投保地理区域遭遇风灾事件为保险事故。二是针对每年台风季灾害分布特点设置保险期间。保险期间最长不超过每年6月1日至11月30日。三是投保人可按份选择保险金额。保险金额按每份每亩20000元计算,投保人可根据保险大棚所投入的实际造价成本,选择投保份数。四是明确风灾赔偿依据。以投保地理区域内县级气象站观测的日最大风速作为认定风灾事件的依据。

据悉,设施大棚风灾指数保险由中国人寿财险福建分公司承保,截至目前,已在漳州的云霄和诏安、泉州的德化落地试点,共已承保设施大棚近200亩,参保户次14户,提供风险保障756万元。

“有了保险,就不怕台风”

自今年6月推出设施大棚风灾指数保险以来,福建漳州、泉州一些大棚种植户抢吃螃蟹,为自己的大棚投了保。

“买保险就是买平安,要知道我种植一亩地的苗价值可是几十万元。”漳州市诏安县的陈志雄向《中国保险报》记者介绍,“以前我种植时一旦遇到台风,大棚的钢管、薄膜等设施都会不同程度受损,一个大棚多则几十万元,少则几千元。因为福建地处沿海地区,台风比较多,以前没有这类保险的时候,大棚遭灾只能自己承担损失。”

陈志雄是诏安的大棚种植户,主要种植苦瓜、黄瓜、辣椒等蔬菜,2008年开始大棚种植,从最初的几十亩到现在的一百多亩,近十年间大大小小的台风他见得太多了,在向记者说起几年前自己遭遇的那次损失惨重的台风时仍然心痛不已。

“我那个时候的大棚是钢制的,但是因为台风风力太大,大棚依旧全部受损,大棚内的作物损失也很惨重,因为没有保险,自己当时70亩的大棚损失全部自己承担了”。

尽管是抗风能力相对较好的钢制大棚,但是碰到大台风也是无能为力。陈志雄告诉记者,虽然经过多年的种植经验,台风来之前自己也会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加固大棚,比如:从里到外采取措施顶住大棚、压住薄膜等方式,但是面对大台风这些加固措施仍然于事无补,好在今年有了设施大棚风灾指数保险,陈志雄第一时间为自己的大棚进行了投保。

“这次保险推出后我先为苗棚投了8亩,每亩保费6000元左右,有种植基地的就多投了一些,不然遇到损失我们难以承担。”

记者了解到,陈志雄的情况是当地大棚种植户普遍面临的困境,此次设施大棚风灾指数保险推出后,受到当地市场的欢迎。

触发理赔 能促进农户积极防台抗台

据不完全统计,福建省设施大棚的规模在30万亩以上,主要分布于福建东南地区。因福建特殊地理位置,气象部门统计历史上平均每年必有至少2个台风登入或影响福建省,且随着气候条件的逐年恶化,近年来登入或影响福建省的台风数量呈上升趋势。

设施类农业具有高投入、高产出的特点,风灾、暴雨是影响其正常生产的主要原因之一,台风引发的风灾、暴雨往往造成大棚作物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大棚设施遭到损毁,给各地设施农业造成相当大的经济损失,不利于种植户生产积极性。

中国人寿财险福建省分公司业务总监林全德告诉《中国保险报》记者,“标的比较好的智能温室大棚应能抵御12级台风,但是在2015年的‘苏迪罗’台风面前,仍然受损严重,而常见的拱形棚,抗风险能力仅在10级左右,可以说是每年都受灾。”

记者了解到,目前福建省设施大棚主要分为两种,一是简易的“钢架结构+塑料膜”的普通温室大棚,其造价在1-4万元/亩之间,抗风险能力较弱;二是带有电气化设备的“复杂钢架结构+多层塑料膜”的智能温室大棚,其造价在10-30万元/亩之间,抗风险能力较强。对于不同类型大棚,其保额及费率条件,均根据其造价和抗风险能力施行差异化。

“设施蔬菜产业需要继续壮大,风险保障必不可少,因此我们改变传统保险的开办方式,创新天气指数保险形式为大棚上一道保险。”林全德说,“设施大棚风灾指数保险的保险标的为已投入生产的设施大棚,保额每份20000元/亩,每亩最高可投保10份,每份的赔偿金额根据当地气象站监测到当日最大风力指数来定,从蒲福风级6级开始触发理赔,根据风力指数的不同触发不同的赔偿标准。”

林全德告诉记者,“设施大棚风灾指数保险的参保群体多数为设施种植企业及专业合作社,投保时程序也很便捷,仅需要投保人提供企业或合作社信息证件、投保标的物权属和面积证明(农业部门验收报告或地方村委会开局的证明即可),之后我们公司现场采集记录投保人及标的物信息,保险双方共同确定保险金额及保费,最终由投保人签章即可。”

该产品依据气候条件而触发理赔,与所承保标的物的实际有无损失无关,理赔时无需逐户查勘定损,避免了与种植户间因赔付标准意见不同而引发的各类争议,克服了传统设施类保险理赔难、定损难等难题,提高了保险服务水平和效率。

据悉,由于传统的设施蔬菜保险面临着理赔查勘定损难及道德风险,导致保险公司收支严重失衡,经营严重亏损,难以长久可持续开展。特别是普通大棚种植,棚膜正常使用周期是两年,往往在第二年需要更换的时候,部分承保农户在防台、抗台上积极性下降,导致棚膜甚至大棚在台风中受损严重,这方面的损失难以界定。在林全德看来,“设施大棚指数保险触发即赔的特点,客观上促进了农户防台抗台的积极性,只要气象数据达到约定标准,农户哪怕没有蒙受损失,也可以得到赔款。”

林全德告诉记者,“虽然天气指数保险省去了现场工作,但在灾害预警前,我们一样会以短信加现场走访的方式,指导种植户做好事前防范,落实好防灾防损工作,尽可能降低标的物损失。”

以点带面,扩大辐射范围

“为贯彻落实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福建省委省政府有关文件要求,促进福建省蔬菜、花卉等农业产业发展,增强设施农业抵御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保障农民利益,帮助种植户在灾后迅速恢复生产,在中国人寿财险总公司的指导下,我们结合福建气候特点,为福建设施农业量身打造了设施农业指数保险,填补了福建省设施农业指数类保险的空白。”林全德表示,此次设施大棚天气指数保险产品,是根据对地方历史30年来的气象大数据进行分析、精算而来,其费率条件是依据气象数据逐年的波动趋势,出现灾害次数的频率而确定。

“福建省农业厅高度认可在设施蔬菜种植保险上的创新模式,将持续关注该项目的试点开办情况。”林全德说,福建人寿财险下一步将继续有序地推进设施大棚天气指数保险,以点带面,扩大该项目的辐射范围。

记者观察

护航大棚 保险如何在两难中求双赢?

□本报记者 梁罗荣

对农户而言,传统设施农业保险产品大受欢迎,然而对保险业而言,相关保险产品不仅让承办机构入不敷出,在查勘定损时也是进退两难。正所谓在其位,谋其职,保险业该如何取舍?作为商业保险机构在服务农业的同时,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温室大棚发展迅猛

近年来,我国温室大棚农作物快速发展,据统计,目前全国温室大棚仅蔬菜面积达5700多万亩,产量2.6亿多吨,占全国蔬菜总产量的三分之一。除了蔬菜外,设施内作物还有水果和观赏作物等,但以蔬菜种植为主,全国大棚蔬菜约占大棚作物种植面积的95%。

然而,大棚在面对台风等自然灾害时又较为脆弱,特别是在福建、浙江、海南等沿海城市台风频发,容易导致薄膜、钢架甚至整个大棚的损毁。比如,海南现代农业公司2014年之前,在叶菜培育种植时多采用建造标准种植大棚,但是在台风“威马逊”过后,这类抗风能力较强的标准大棚也没能幸免。

尽管如此,但相比其他种植作物而言,温室大棚的良好收益仍然倍受这些地方市场的青睐。如何护航大棚,就成了保险业服务三农的又一条路径。

市场需求旺盛 传统农业保险为何逐渐退出?

2012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扩大农业保险险种和覆盖面,开展设施农业保费补贴试点”以来,全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开始实施设施农业保险,截至目前已发展至第6个年头,参与承办的保险公司也在增加。但是,这几年间在推出的相关保险产品中,许多都已经慢慢淡出了市场。

比如2014年以来,福建省农业厅、福建省财政厅、福建保监局联合发文,持续推进设施蔬菜种植保险。中国人寿财险福建省分公司顺势参与开办设施蔬菜种植保险,但开办后该公司此项业务连年亏损,历史赔付率高达483.25%,难以持续发展。

福建的现象折射出全国保险业在设施农业保险市场的困境。相关专家认为,在传统的设施农业保险承保经营期间,有几方面原因严重制约了保险公司开办这类保险产品的积极性。一是人为影响、价格波动产生的道德风险;二是产品费率条件不够充足;三是极端天气频发导致的巨大损失;四是理赔查勘定损难度大、时间长等因素。以上种种原因造成各家保险经办公司收支失衡,经营亏损,最终导致经办保险公司纷纷淡出设施农业保险市场。

“大棚”井喷背后保险业的机遇在哪?

传统设施农业保险面对超额赔付难以维系,“大棚”市场需求却在不断上涨,这让保险机构面临巨大挑战,保险机构能否找到出路?

创新天气指数保险。目前,全国各地保险机构纷纷另辟蹊径,比如运用天气指数保险形式转变原有传统保险开办方式,像今年福建创新推出的设施大棚风灾指数保险等,能有效规避道德风险、查勘定损难等问题。

其实在国外,基于农业的天气指数保险产品研发已经有很长的历史,比如,1998年世界银行开始在摩洛哥、尼加拉瓜等国开展基于农业的天气指数保险产品研发、试点工作,随后印度、乌克兰等发展中国家也开发了不同种类的天气指数保险。天气指数保险由于其交易及理赔成本低、几乎没有道德风险的影响等优势而受当地市场青睐。

财政补贴形成有力支撑。《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探索开展重要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以及收入保险、天气指数保险。加大中央、省级财政对主要粮食作物及重要农产品保险的保费补贴力度。支持地方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渔业保险、设施农业保险、农机保险。

2016年国家为了鼓励温室大棚、连栋温室、智能温室的建设出台了一系列补助政策。比如,2016年江苏省级财政预算安排农业保险保费奖补资金共计13亿元,其中,5.75亿元用于地方特色高效农业保险保费奖励。

2017年也有相关补贴政策。据悉,目前江苏省财政厅已全额预拨了省级财政安排的2017年保费奖补资金13亿元;上海对全市范围内从事蔬菜生产,年度种植10亩以上的农户和农业经营组织,补贴标准为每亩130元;福建对设施农业温室大棚进行补贴,申报对象为福建省内的农户、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实施主体均可申报,允许农户集中建设,联户申报,补贴标准为0.5-10万元/亩。

或许,政策的支持和财政保费补贴在保险机构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不至于被激流冲走。

再保机构分担风险。2014年农业保险向“威马逊”台风受灾群众支付赔款11.5亿元。一系列历史数据表明,因台风导致的近几年相关农险均出现巨额超赔,这些损失往往超出了单一保险市场主体的承担能力。因此,保险机构在开办相关业务时,可以考虑与再保机构合作,转嫁因极端天气导致的巨额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