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中国太保上市十年新蓝图 构建以大健养为载体的保险生态圈

发布时间:2017-12-25 08:12:20    作者:张爽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记者 张爽

2007年12月25日,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太保”)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开市鸣锣,成为当时中国第一家真正意义上以保险集团整体上市的公司。

10年间,中国太保总资产从上市之初的约3000亿元增加到今年三季度末的1.17万亿元。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国太保内含价值达2715 亿元,较10年前增长近2000亿元。

中国太保董事长孔庆伟表示,下一步,中国太保将重点加快推动农险、健康险领域的融合发展,着力构建以大健养为载体的保险生态圈,布局京津冀雄等重点区域,力争将重点引领和全面发展结合起来。

专注保险主业

“专注保险主业,价值持续增长”一直贯穿于中国太保10年间的年度报告。

这一点在寿险业务发展中体现得更为明显。2009年,中国太保人寿保险业务即开始调整和优化业务结构,大力发展保障型和长期储蓄型产品,在万能险发展如火如荼之时,寿险业务依然坚持“聚焦营销渠道、聚焦期缴业务”。2014年,太平洋寿险将银保等渠道业务并入法人渠道业务,引人侧目。

近年来,得益于2010年前后开始实施的“大个险”战略,新业务价值成为提振中国太保股东信心的主要动力来源。2017年上半年,太平洋寿险新业务价值率达到40.6%。

与之相比,产险业务的道路则略显曲折。受到市场粗放式扩张的影响,2013年太平洋产险尽管实现净利润 26.22 亿元,但综合成本率持续攀升至 99.5%。到2014年,出现了上市后的首次承保亏损,产险前五大险种均未能实现承保盈利,且与先进同业差距拉大,以至于时任中国太保董事长高国富在当年的年报中对股东 “感到遗憾和抱歉”。

所幸,泥潭挣扎的时间并不太长,2015年,中国太保产险业务的综合成本率即重回100%以内,2017年上半年,非车险业务实现了3年来的首次承保盈利。不断优化的综合成本率和转型2.0中的太平洋产险为市场留下想象空间。

建设“太保云”

从“神行太保”“3G快速理赔系统”开始,科技成为助力中国太保业务发展的辅助线,为“海派保险”提升了些许现代感。

如今,“数字太保”被作为转型2.0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主开发的业内首款智能保险顾问“阿尔法保险”,短时间内用户访问量即达到450多万。

中国太保总裁贺青表示,未来将全面推进“数字太保”信息化建设规划项目,启动核心业务系统分布式架构优化再造,加快以“太保云”为核心的两地三中心建设,生产系统安全稳定运营。启动集团客户数据整合平台——“家园”项目,推进信息高速公路建设。提升技术能级,在车险外网出单、客户端移动出单方面初步建成“亿级用户、秒级响应”的技术支撑能力,在车险客户数据使用、寿险营销员预考核等方面初步建成“全量数据、实时响应”的大数据应用平台。

着力“大健养”

相对于中国人寿寿险主业资产上市和中国平安的金融控股集团概念,中国太保在上市之初即头顶“保险集团整体上市第一股”的光环。但彼时,其旗下仅有寿险、财险和资管三块核心业务。

自2009年收购控股长江养老开始,中国太保在综合性保险集团的建设中一步步“攻城略地”。2014年,中国太保与德国安联集团组建的太保安联健康获批开业。同年,太平洋保险养老产业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同时,旗下太平洋产险成为安信农险的第一大股东。2017年以来,太平洋寿险全资设立的太平洋医疗健康管理有限公司获批,资管公司以10.45亿元并购了国联安基金。

孔庆伟表示,接下来,中国太保将重点推进农险、健康险领域的融合发展。一方面明确产险公司与安信农险的融合发展方案,形成太保农险全国化、专业化、综合化发展策略;另一方面则是建立健康险融合发展新模式,促进健康险公司与寿险公司的全面融合发展。

与此同时,以大健养为载体的保险生态圈也将成为中国太保未来发展的一条主线,通过充分发挥在政府关系、机构网络建设方面的资源优势,整合现有资源,打造健养专业品牌,以此支持和促进集团主营业务的发展。在区域发展格局方面,将聚焦在长三角、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雄的区域发展定位,力争将重点引领和全面发展结合起来。

“实现高质量的发展是企业战略的永恒主题。”孔庆伟说,“我们的目标是成为中国保险行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引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