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中国共产党从这里走来

——中央和行业类媒体采编人员参加“走转改”主题教育

发布时间:2018-01-04 13:51:10    作者:张爽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记者 张爽

“欢迎各位党员同志回家,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梦开始的地方。”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馆长张黎明对前来参观的记者们说。

近日,来自多家中央和行业类媒体的近30位采编人员赴上海、浙江嘉兴,参加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走转改”主题教育采访,瞻仰了中共一大、二大会址纪念馆、南湖红船及革命纪念馆,重温入党誓词。

开天辟地

在上海市黄陂南路、兴业路路口坐落着一栋朴素却不失庄重的石库门民居。96年前,来自全国各地的13名党员正是汇聚在这里,举行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历史从这里被改写。

在18平方米的石库门厅堂里的正中摆着一张长方形的大餐桌,上面摆放着13盏白色茶具和一只粉红色的花瓶。“这里的一切都是根据中共一大代表是李达同志的夫人王会悟的回忆,复刻了当年的模样。”馆长张黎明介绍。

穿过连接石库门厅的一个狭窄弄堂,就走入了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正面是13位中共一大代表和两位共产国际代表的巨大半身浮雕,以中共一大会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内容为背景,铭刻着“一、本党定名为‘中国共产党’……”在这个998平方米面积的展厅里,陈列着李大钊使用过的英文打字机、陈望道翻译的第一本《共产党宣言》、1920年由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的内部理论刊物《共产党》月刊……

2017年10月31日,在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就带领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来到兴业路76号,瞻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宣示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定政治信念。

总书记重回党的诞生地,在全国掀起了一股红色热潮。张黎明介绍,纪念馆原来全年的接待量是51万至52万人次。截至2017年11月23日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的接待量,已经突破了73万人次,年底或将突破80万人次,其中很多参观者扶老携幼,“双休日,祖孙三代来的特别多,爷爷坐在轮椅上给小孙子讲历史。”

革命启航

“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蒙仿旧踪。”1964年4月5日,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的董必武同志重访浙江嘉兴,并在南湖边上题写了这样的诗句。

当时距离那一段从惊心动魄到开天辟地的岁月已经过去了43年。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过程中,因受租界巡捕袭扰而被迫转移到革命基础较好且较为安全的浙江嘉兴,在嘉兴南湖的一艘画舫上完成了最后的、最重要的议程:审议通过党的第一个纲领和第一个决议,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后来,这艘画舫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南湖红船”。她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成为中国共产党梦想起航的地方和中国革命源头的象征。

2005年6月21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首次提出并阐释了“红船精神”,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

活动期间,采访团召开了“走转改”主题教育活动座谈会,来自中央和行业类媒体的采编人员结合参观感受和工作实际,交流了对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记协成立80周年贺信精神的学习体会。大家感慨万千,纷纷表示要将参观中感受到的精神动力落实到今后的工作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记录伟大时代,为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