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基本养老金结余规模将再创新高

制度运行隐忧有所显现

发布时间:2018-01-05 09:06:44    作者:朱艳霞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记者 朱艳霞】1月3日,《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8-2022》发布式暨社保基金投资管理研讨会在京召开。《精算报告》显示,就全国而言,2018-2022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将保持平稳运行,制度覆盖面得到进一步扩大,财务维持收支平衡。基金累计结余规模将再创新高,在预测期末将高达5.52万亿元。但是,制度运行的一些隐忧已经有所显现。

《精算报告》指出,制度运行的一些隐忧主要表现为:参保人数和缴费人数虽然继续保持增长,但年均增长速度持续下降,即分别将从2018年的4.0%和3.1%下降到2022年的3.4%和2.5%,而且后者的下降速度要快于前者,因此,缴费人数占参保人数的比例将从2018年的78.0%下降到2022年的75.4%;基金支出增速略高于基金收入增速,当期基金结余于2021年开始出现下滑趋势,到2022年为2803亿元;累计结余虽然一直在增长,但增速从2020年开始出现下降,即从2019年的7.4%峰值下降到7.1%,随后两年则分别为6.2%和5.3%,因此,可支付月数也将从2018年的15.9下降到2022年的13.3。

《精算报告》还显示,就各省来看,2018-2022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运行情况差异较大,而且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一些省份的基金平衡状况趋于恶化,财务平衡已经严重破坏。第一,无论是用参保人数计算的参保赡养率,还是用缴费人员计算的缴费赡养率,各省之间的差距非常明显。第二,基金累计结余在各省之间的差距更为显著,最高的广东在2022年将突破2万亿元大关,而部分省份的累计基金结余耗尽。第三,在预测期末低于警戒线(可支付月数低于3个月)的省份明显增多。

中国社会保险学会会长胡晓义表示,独立开展社保精算十分必要,要学会运用新工具,拓展新视角,更新思维模式,推进新时代的精算升级。他提出,可探索建立政府社保精算制度,推动更多专业机构开展社保精算,政府通过购买社会服务,综合多家精算成果,作出研判和决策。在此基础上,也可以考虑借鉴一些国家的做法,设立政府社保精算机构,主导社保精算组织工作,建立专家库和专业信息资料库,以灵活方式汇聚各方面资源。

人社部基金监管局副局长汤晓莉称,截至2017年底,我国已经有9个省份与社保基金理事会签订了委托投资合同,委托投资的金额是4300亿元。此外,西藏、甘肃、浙江、江苏也打算委托投资运营,可以增加投资金额约1500亿元。她表示,这个数额与我国4万亿元的养老保险基金总余额相比还是比较少的,需要借助精算手段将投资运营的目的向社会、民众做一个更好的说明。

汤晓莉介绍,从目前收到的财务报告看,2017年社保基金的投资收益率可达到5%,但是一些委托方希望投资回报率越高越好。她认为,在基金的安全与基金的高投资回报之间要做好权衡,希望精算工作能更好助力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更好助力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财务平衡,实现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认为,精算工作十分重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精算对于制度选择具有决定性意义,社保制度要与国情相适应就需要预测,而没有精算,制度难以模拟,模型也难以建造;第二,人口老龄化是世界趋势,没有精算,人们的生命周期就没有基础数据;第三,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有赖于精算工作大量介入;第四,降费有赖于精算工作的引入,社保缴费率能否下降、下降多少都需要精算制度进行测算,以达到制度的平衡;第五,精算的目的就是给出预期,对于政府来讲可以及时调整参数,也可以给公众一个稳定的预期,有助于社会稳定。他呼吁全社会重视精算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