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驱动保险业提升资产负债管理能力

业内人士热议资产负债管理统一标准

发布时间:2018-03-02 08:30:08    作者:冯娜娜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记者 冯娜娜

3月1日,中国保监会发布《保险资产负债管理监管规则(1-5号)》(以下简称《监管规则》),涉及财产险、人身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能力评估规则和资产负债管理量化评估规则,同时也发布了资产负债管理报告。《监管规则》自发布之日起试运行。

此次出台的《监管规则》是保监会进一步强化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又一重大举措。

作为资产负债管理监管的总领性文件,《监管规则》将有助于加强资产负债管理监管,进一步防范保险业资产负债错配风险,提升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能力。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保监会出台的监管办法,建立了统一的资产负债管理行业规范,对于加强监管、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意义重大,有助于进一步完善行业监管体系,从制度上补齐监管短板、堵塞监管漏洞;有助于强化资产负债管理理念,引导行业建立科学高效的资产负债管理机制;有助于进一步强化资产负债协同,引导行业合理控制负债成本,提高保险资金运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升行业整体防范风险的能力。

行业的发展需要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监管规则》的下发是中国保险行业的发展需要。

人保寿险总裁傅安平认为,良好的资产负债管理是保险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资产端与负债端作为保险公司前进的两个驱动因素,资负两端的协调发展是保证公司稳健运行的基础,《监管规则》促使资负两端形成“强联动、硬约束”机制,对于避免公司非理性决策、促使公司实行稳健审慎的资产配置和产品策略、推动行业回归保障、引导资金“脱虚向实”、服务实体经济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监管层对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性早有认识,之前虽未出台专门的资产负债管理监管文件,但在全面风险管理、资金运用管理等监管文件中均明确提出了资产负债管理的监管目标和要求。”新华保险总精算师龚兴峰提到,监管层在资产负债管理方面的这种“软约束”,适应当时行业所处的发展阶段、资金运用环境和专业技术水平等,但随着保险业这些年的快速发展,行业在资产负债管理方面累积的一些问题不断显现。例如,业务发展方面,个别公司以高风险方式做大业务规模,实现资产迅速膨胀,近期的热点问题即是此类;内部管理方面,产品定价与资产管理“两张皮”,产品定价往往是以市场需求及同业水平为基础,一定程度上与投资市场客观情况脱节,负债成本和结构的调整大幅滞后于投资环境和收益的变化,导致资产和负债严重错配等。

龚兴峰表示,这些资产负债管理职能缺位造成的问题,对行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种种偏离保险业的保障本源、增加行业系统性风险的现象说明,亟待监管层从制度层面明确对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方面的具体要求,将以往的“软约束”变为“硬约束”,此次出台《监管规则》,正可谓应运而生。

“保险公司相较其他金融机构,在资产负债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如基于精算技术和假设的负债评估、跨度非常大的负债期限结构等。而由于保险负债的特性和复杂度,各家保险公司在资产负债管理方面的重视程度、发展水平、管理方法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行业没有形成较为统一的资产负债管理规则和标准。”阳光保险集团副总裁彭吉海表示,防范金融风险、防止系统性风险爆发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务,而资产负债管理则是金融机构风险防范的核心组成部分。

英大资产总经理刘开俊称,保险资产负债管理是经营主体在风险偏好和其他约束条件下,持续对资产和负债相关策略进行制定、执行、监控和完善的过程。不仅是保险公司的大事,属经营战略管理范畴,亦可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路标,应引起足够重视。

“在新形势下发布的《监管规则》将承担新的监管使命。”傅安平认为,《监管规则》创造了新标准,某种意义上说,《监管规则》提供的专业标准和评估依据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空白;满足了新需求,我国保险密度和深度不断提升、资金运用规模快速增长,控制和化解资产负债错配风险已成为行业健康发展和监管面临的重要需求;顺应了新趋势,在“强监管、防风险、补短板”的背景下,推进资产负债管理硬约束,把防风险摆在突出位置;体现了新思路,监管体系涉及公司短期、中期、长期多维度评估指标,对公司的各个发展阶段均提出目标要求,依据评估结果进行差异化监管,建立了产品开发、资金运用和偿付能力联动监管的长效机制,引导公司资产负债管理工作形成有效的正反馈机制。

细化指标 多角度强化监管

值得注意的是,新出台的《监管规则》在具体指标上进行了细化。

龚兴峰提到,《监管规则》分为定量评估和能力评估两部分:定量评估部分主要是通过具体指标的定量计算对保险公司资产负债匹配及其影响进行评分;能力评估部分主要是从公司组织架构、流程控制、模型工具、绩效考核和定期报告五个方面定性评估公司资产负债管理能力。保监会将依据评分结果,对保险公司实施差别化监管,“奖优罚劣”。

中国人寿精算部副总经理田今朝表示,《监管规则》重视资产负债管理基础管理能力的建设,要求公司建立权责清晰、层次分明的资产负债管理组织架构,引导公司建立规范高效的资产负债管理工作流程,配置相应的管理和技术人员,鼓励使用合理的模型和工具辅助日常的资产负债管理工作。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监管规则》要求公司需将监管评分等资产负债管理成效作为公司内部绩效考核的参考依据,这势必有效调动各公司主动管理的积极性。

田今朝认为,就寿险公司来讲,突出了现金流、期限、成本收益匹配和管理等几个最为重要和核心的维度,有助于客观衡量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状况,引导保险公司合理控制负债成本,有效识别和管控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资产负债相关风险。

刘开俊则表示,从几个关键维度看,《监管规则》可量化保险资产负债匹配情况,评判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能力,是否具有相应机制确保有效管理。及时发现偏离标准的部分公司,并采取有效监管措施。《监管规则》实施差别化监管,更具针对性。

“资产负债管理是保险公司尤其是人身保险公司的一项基础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新出台的评估规则为保险公司建立良好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提升资产负债管理能力提供了清晰明确的指引。” 龚兴峰认为,保险公司提高资产负债管理能力后,可以更有信心与能力进行行业整体的产品转型,发展长期保障型保险业务,可以降低行业采取激进投资策略或者业务策略、降低杠杆效应,有效降低行业的系统性风险。

力促行业改善资产负债管理

在业内人士看来,资管新规将促使行业以落实新规为契机,建立健全符合经营实际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切实提升资产负债管理水平。如何应对新的资产负债管理监管规则,是保险相关经营主体的重要课题。

刘开俊认为,保险公司应总览全局,改善资产负债管理,作为资产负债管理主体的保险公司应重新审视发展战略和路径,改变不当经营模式,回归保险本源,既不偏向负债经营,又要防范“过度依赖投资”,资产负债“两个轮子”协调运转。通过充分运用资产负债管理技术,建立有效的资产负债管理组织体系,树立稳健审慎的风险文化,实现资产端与负债端的协调联动。

龚兴峰指出,量化规则的一整套指标,为衡量风险与收益提供了有效工具。比如用于衡量期限结构匹配的久期指标,实务中不可能追求绝对匹配,而是允许一定程度错配,这将促使公司思考,如何利用错配,在守住偿付能力风险底线的基础上增加收益,进而提升经营管理效果。比如用于衡量收益的风险调整后收益率指标,为公司在投资管理中兼顾风险和收益提出新的导向。丰富的量化指标为公司提高经营管理能力提供了有力抓手,为公司衡量经营管理行为的风险与收益提供了有力支持。

刘开俊建议,针对不同经营模式公司,保险公司应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

一是简单管理模式。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职能简单,资产端与负债端的职能部门间沟通较少,风险偏好、产品营销策略等不能及时传导到投资端。此类模式以中小保险公司为代表。建议按照《监管规则》建立完善资产负债管理机制,加强资产负债管理联动。

二是负债管理模式。保险公司利润主要来源于承保利润,绝大部分资产为现金及流动性管理工具、传统固定收益类资产。此类模式以外资寿险公司、部分财险公司为代表。建议加强资产负债联动,在控制成本前提下,适度提高风险偏好,少量增加高收益资产配置。

三是资产驱动模式。公司的盈利模式为资产驱动负债,负债期限短且成本高,投资主要集中在权益投资和另类投资等高风险资产。此类模式以民营偏激进公司为代表,应逐步纠正资产负债收益水平“双高”现象,回归市场正常水平,做好存量业务的流动性管理工作,限制超常规的发展。整体策略需进一步偏保守。

四是集团管理模式。保险公司负责战略资产配置,由集团下设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承担战术资产配置、账户管理等职能,委托与受托人之间具有一定的沟通机制。此类模式以传统大型保险集团为代表,资产负债管理模式相对较成熟有效。建议继续发挥其既有优势,更加规范化运作,提高集团内资产负债管理沟通时效。

五是精细化管理模式。保险公司在资产负债管理方面有健全的组织架构和充足的人员配备,在账户管理、委托管理和重大投资决策方面有较为健全的机制。此类模式以具改革优势的部分保险公司为代表。建议充分发挥资产负债管理有效联动的优势,在一些方面作出试点性探索。

英大泰和副总经理兼总精算师牛增亮从《监管规则》在全行业进行测试的结果分析称,寿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能力自评估的平均得分还比较低。具体而言,虽然大部分公司具备一定的资产负债管理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但尚未建立起完整的管理体系,资产负债管理的组织架构、规章制度、模型技术以及管理能力仍有较大的改善和提升空间。相信随着《监管规则》的发布,寿险同业将努力改进和完善资产负债管理工作的短板和不足,强化资产负债管理的综合能力建设,从而推动行业整体专业化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