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中国保险业社会责任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8-04-16 09:23:10    作者: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中国社科院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重大判断,为新时代谋划发展、推动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新时代社会责任事业提出了新的目标。2017年7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对企业社会责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在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过程中,我们必须认真领悟,从新矛盾中把握新期待,从行业特点出发,发挥新优势,展现新作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人民享有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

中国保险业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其业务触角遍及经济社会的各个层面,在构建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完善经济补偿机制、服务国家经济转型、夯实经济发展基础方面均承担了重要责任。特别是在民生领域和公共服务领域,国有保险业始终是主力军,与人民群众接触最广泛、联系最密切,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的获得感、幸福感体验最直接。因此,人民群众、社会各界对保险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方面,关注度很高、寄予厚望。

原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原保监会”)、中国保险业协会(以下简称“协会”)始终重视、倡导、要求所监管的保险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推动保险企业增强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和能力,将社会责任战略纳入保险企业整体发展战略之中,充分发挥商业保险在现代金融、社会保障、农业保障、防灾减灾、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打造保险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提升保险企业美誉度和竞争力,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创造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做出应有贡献。

在原保监会、协会的持续引导和推动下,各保险机构、企业不断牢固树立社会责任理念,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会责任实践,做了大量扎实工作,提升了企业综合价值创造能力,取得了明显成效。保险业在服务国家战略、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和工程建设、参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打造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目前,在广泛涉及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精准扶贫、民生保障、灾害救助、教育助学、养老医疗、孤残帮扶、低碳环保等领域,都有保险业忙碌的身影。

在此背景下,为了深入了解中国保险业目前履行社会责任工作的现状,梳理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先进经验,促进社会责任工作交流和传播,将保险业社会责任事业提升到更高水平,给予正在探索履责之路的中国企业以借鉴,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于2017年12月走进保险行业,开展了“分享责任中国行——中国CSR优秀企业调研”项目。此次保险业社会责任调研,作为原保监会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行业社会责任工作的新举措、新作为,原保监会和中国社科院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都予以高度重视。双方整合社会责任领域的优势项目资源和专家资源,组织行业专家、企业代表、媒体等20人团队,选取社会责任方面成效显著、特色鲜明,社会责任推进模式对其他企业具有借鉴意义的不同类型保险企业(北京地区2家,上海地区4家),通过实地参观、研讨和培训的方式,促进行业交流、塑造责任品牌、搭建沟通平台,推动全行业社会责任事业持续深入发展。

通过调研、近距离接触和学习,项目组发现各保险企业在实施国家战略、助力国家重大工程、推动社会保障、农业保障、防灾减灾、社会治理、实体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都结合各自特点,发挥各自优势,凸显了保险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服务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本质特点。在此基础上,项目组总结、梳理了保险行业社会责任阶段性发展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特色,并进行思考、研究,对下一阶段保险业社会责任工作给出指导性建议,形成了此《调研报告》。下面分为几个部分,归纳梳理和汇报此次调研成果。

一、聚焦本职责任,回应人民群众关切,创造共享价值的美好生活

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过程中,原保监会、协会认真领会报告指出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的重大判断,对目前行业形势和现状进行了研判,敏锐地认识到,由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保险业面临的主要矛盾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已转变为不平衡不充分的保险供给与人民群众日益迸发、不断升级的保险需求之间的矛盾。准确理解和把握这一矛盾变化,关系到保险行业的发展方向、中心任务和基本路径,更关系到行业的社会责任定位与担当。

在原保监会、协会的指导下,各保险企业普遍认识到,保险业姓“保”,这既是中央和国务院对行业的准确定位,也是保险的本质属性,更是承担社会责任的必然要求。植根于人民,服务百姓,做好主业,保障民生,回应人民群众关切,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是保险企业最基础的社会责任的体现。在此基础上,各企业结合主业,以“普惠金融”为抓手,发挥商业保险优势,直面民生难题, 从解决社会管理痛点出发,积极参与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着力解决社会性难题,惠及民生,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一是积极参与社会基本医疗保险项目,提高医疗保障和服务水平,缓解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截至2017年9月,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太保”)创立的大病保险已覆盖全国15个省市,服务人群6400万人,累计赔付超71.19万人次,累计赔付金额达49亿元。

同时,中国太保还聚焦健康养老领域,探索配套长期护理政策的商业保险新模式。2017年8月,健康险公司与上海徐汇区签订了长期护理保险战略合作协议,推出市场上首款与政府试点方案相衔接的商业保险产品——乐龄宝。截至2017年上半年末,该公司已经中标承办3个省的6个长期照护项目,承办的项目数居于行业领先地位。

二是坚定推进社会医保整合创新,服务医保改革深化,开创了保险服务新医改的典型模式。中国人民保险集团(以下简称“中国人保”)实现了从基本医保普惠、到大病保险补充、再到贫困特定群体特惠的逐步深化,形成了整合资源、聚合功能,扩大城乡覆盖面,大幅提高保障额度,防范化解群众因病致贫致困风险。2017年上半年,该公司大病保险业务服务人群3.9亿人次,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38个地市,支付大病保险赔款62亿元,有效缓解大病重病群众的负担和压力。

三是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中国平安保险集团(以下简称“中国平安”)精心打造“慧医疗生态圈”,构建了“城市一账通”、“平安好医生”APP,致力于搭建一站式、全流程、O2O的健康管理及医疗服务平台。为全国20多个省、200多个城市提供着医保服务及控费管理、社保账户管理、健康档案管理等综合服务,大幅降低医疗成本。同时,大力推进“医保下乡”,实现了河南、甘肃、广西等省份44个国家级贫困县大病保险全面覆盖,累计赔付人次近16万,累计支付大病保险赔款超4.3亿。

四是服务“健康中国战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养老、健康需求,积极推进养老、健康产业与保险主业的结合。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人寿”)设立了国寿大健康基金及基金管理公司,基金一期总规模120.1亿元。依托基金,不断完善“大养老”布局,打造“国寿嘉园”健康养老品牌,加速推进京津苏琼四地养老养生项目,首个社区养老项目深圳颐康之家顺利落地。

同时,中国人寿自2003年率先参与新农合经办管理,多年来探索创造了“新乡模式”、“番禹模式”、“洛阳模式”和“郑州模式”等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典型经验。累计为3亿多人次提供各类医疗保障服务。目前,在31个省市开展大病保险项目260余个,覆盖人数4.2亿,5年多来,累计为1400多万人次支付大病赔款350多亿元,形成了了地方政府负担不增加,居民保障有提升的良好局面。

五是以与人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保险产品为切入点,建设与人民需求相匹配的保险产品交易系统。上海保险交易所(以下简称“保交所”)把履行社会责任摆在突出位置,挂牌交易普惠性保险产品。立足于行业基础设施功能要求,着眼于行业发展健康险的痛点,依托健康大数据,主动融入以市民健康为中心的上海整合型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实现了商业保险、医疗卫生服务等资源的高度融合,促进医疗保障体系和健康产业的转型升级,使健康基本公共服务更加优质均衡,让广大群众获得切合自身、真正需要的保险,提升获得感。

二、推进国家战略实施,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促进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

保险业作为国家重大战略稳步推进的“压舱石”,在积极运用保险资金,做好对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重大改革举措、重大工程建设的金融服务,推进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方面,持续发挥着重要作用,已经成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一支重要金融力量。

一是积极推动企业战略与国家战略相融合,全力支持和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和工程建设。中保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保投资”)与招商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设立“中保投-招商局轮船股份股权投资计划”,募集400亿元保险资金,直接用于招商局轮船境外项目,其中包括在亚洲(斯里兰卡科伦坡港、汉班托塔港)、欧洲(土耳其昆波特码头)、非洲(吉布提国际自由港)和拉丁美洲(巴西TCP码头)投资建设港口项目,打通“一带一路”经济带。

二是统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相关保险保障服务的对接落实,打造适应客户全球化风险保障需求的服务能力。截至2017年8月底,中国人保累计为1.5万家企业提供总额293亿美元的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保障,承担境外工作人员意外险保障金额674亿元。

三是优先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重大战略开展直接和间接投资。中国人寿出资10亿元认购“中保投-招商局轮船股权投资计划”,用于“一带一路”沿线港口、能源、海洋装备、轮船运输建设;出资1亿欧元参与中东欧投资基金,为中东欧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等,支持“一带一路”境外建设互联互通;投资京津冀地区建设1400多亿,是中国人寿区域投资中金额最大的地区。

2017年上半年,中国太保投资资产总额首次超过万亿。除持有的国债资产外,投资行业主要分布在交通基础设施、电力公用事业、建筑与工程、工业集团企业等,全面覆盖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上海自贸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规划。其中,在棚户区改造上,长江养老分别投资了上海地产三林棚户区改造债权、长沙城投棚户区改造债权投资和云南城投棚户区改造债权,共计投资总额61亿元。

同时,中国太保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的建设,支持外向型经济格局构建。太平洋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发起设立的“太平洋-中国有色债权投资计划”,总投资规模50亿元,投资于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缅甸达贡山镍矿和广东新丰7000吨年稀土分离项目。本投资计划为行业内首单投资于“一带一路”国家缅甸的有色金属行业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该项目的投建有利于我国有色行业融入全球镍矿资源配置、提升镍矿资源保障度。另外,在大量央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开始“走出去”的背景下,太保集团联合中再集团开发了企业人员海外安全防卫保险,用优质的资源,专业的服务,为企业海外员工提供覆盖“绑架勒索+意外伤害+紧急救援”的全方位保障。

三、牢记责任担当,创新“精准扶贫”模式,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要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明确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和“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庄严承诺。作为与人民群众生活最密切的保险行业,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在原保监会、协会的部署安排和精心指导下,各保险企业积极响应,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精准扶贫工作,创新了具有各自特色的“扶贫模式”。

“基金扶贫”模式:中保投资牵头发起成立了“保险业产业扶贫投资基金”。该基金由原保监会于2016年8月批准成立。以“产业扶贫投资基金”的形式助力脱贫攻坚,不同于公益基金和纯粹的投资基金,在扶贫领域是一个重大的创新。

作为扶贫投资基金的管理者,中保投资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建立监督管理体系,以增强“造血”功能,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出发点,扎实稳妥推进项目落地。截至2017年10月底,基金已投资落地项目2个,金额1亿元;已立项或进入尽调流程的项目8个,涉及金额约4亿元。项目均位于国家级贫困县,投资建设内容涉及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开发、新型城镇化和民生工程、高标准园区建设等方面,在增强当地“造血”功能的同时,强化项目联结带动建档立卡户的实际效果。

该基金首个项目落地河北省阜平县“老乡菇种植项目”。基金以资本金形式直接投资老乡菇公司5000万元,专项用于标准化食用菌大棚建设,并约定大棚建好以后通过租赁、入股、务工等形式精准对接农户,满足不同层次贫困农户的经营需求。经过半年多的建设运营,项目目前已建成标准化食用菌大棚666栋,分布于阜平县色领口等13个园区,共覆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4361户。

“平安式扶贫”模式:该模式由中国平安创建。致力于从教育扶贫、金融扶贫、产业扶贫、定向扶贫四个方面着手,形成扶贫攻坚合力,走出了一条具有平安特色的扶贫济困之路。2017年上半年,中国平安全国各地精准扶贫攻坚任务投入资金约800万元。

在教育扶贫方面,中国平安持续23年聚焦教育公益,在全国援建114所希望小学,累计帮助30万名乡村儿童完成学业;连续11年开展平安支教行动,约6000多名志愿者参与立体化支教,志愿服务时间超26万小时,受助学生达10万人。2017年,该公司还正式成立“教育公益理事会”,全面推进和管理平安的教育公益事业。并将5月27司庆日设立为首个“平安公益日”,当天宣布向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捐赠1000万元,用于2017年平安支教行动升级。

金融扶贫方面,2017年9月,平安产险与贵州省台江县联手,打造国内首个全产业链保险深度介入、可让贫困户“低门槛参与”的产业扶贫“台江模式”,开辟了保险产业扶贫的新路径。近年来,平安产险已在全国23个省开展落实扶贫工作,为超5700万农户次提供风险保障,并在西南连片特困地区落地了四川宜宾、绵阳、旺苍等地的产业扶贫项目。

产业扶贫方面,自2016年以来,中国平安及旗下全国各地机构共接受精准扶贫任务近300项,投入资金超过3000万元。2017年,在平安集团的定向帮扶下,河源市紫金县龙窝镇连塘村、洋头村一千多户贫困家庭,通过种养殖业增加了收入,特色产业项目也初见雏形,100亩茶园、桐公山百亩农场、洋头寨红薯基地、山猪窝柚子园等项目相继落地,产出了茶叶、黑豆、红薯、柚子等四种特色农产品并喜获丰收。

“人寿模式”:2017年11月2日,中国人寿创立了全国首只由帮扶单位牵手国家级贫困县,共同出资设立的扶贫产业基金“国寿丹江口绿色扶贫产业基金”,基金规模2亿元,主要投向对扶贫带动作用明显的现代农业产业领域,具有较大的社会示范意义。此外,“人寿模式”还包括以下内容:

“保险扶贫”,截至2017年9月,中国人寿已在31个省、市、自治区承办260多个项目,覆盖4.2亿人,业务规模行业领先。这些项目精准对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保险需求,增强低收入群体风险抵御能力。同时,中国人寿旗下有27家省级分公司已与当地扶贫办签署了合作协议,为1700余万人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提供了近1.7万亿元的风险保障,其中宁夏公司的“扶贫保”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肯定。

“定点扶贫”,中国人寿自2013年以来,先后在广西天等县、龙州县,湖北省郧西县、丹江口市累计投入扶贫资金7300余万元,其中2017年投入3686万余元,同比增长130%。该公司对口帮扶的龙州县将于2017年实现脱贫摘帽,为广西革命老区、边境地区、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发挥示范带头作用。该公司先后选派19名干部挂职定点扶贫。这种带资金、带技术开展驻点精准帮扶、增派扶贫干部的做法得到了中组部的充分肯定。

“电商扶贫”:充分发挥电商的互联互通功能,建平台、拓销路。截至2017年10月底,“国寿i购”电商平台销售定点扶贫县的农副产品近200种,销售额超过1200万元,成为帮助当地贫困群众增产又增收的独门利器,得到了原保监会、地方政府和贫困户的齐声赞誉。

中国太保结合主业,创建了独具特色的农险扶贫、保险投资扶贫、智力扶贫等典型扶贫模式,确保群众收入。截至今年10月,该公司在14个县累计提供风险保障9.6亿元,直接受益农户6088户,其中建档立卡户占比达88%。同时通过保险撬动社会资本超过50亿元,共同推动各方参与支持扶贫攻坚,覆盖贫困户超过3.2万户。

在农险扶贫方面,中国太保在云南、贵州、四川、山西等地推出多款扶贫专用地方特色农险产品,建立农产品价格/收入保险扶贫新模式。其中,安信农险在云南宁洱县创新推出咖啡价格指数保险,精准覆盖全县所有种植咖啡的逾500个建档立卡户,运用价格收入保险机制防范因市场价格波动对农业生产收益造成的影响,实现脱贫致富。2016年,该项目获得由国务院扶贫办颁发的首届“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是“全国脱贫攻坚奖”诞生两年来唯一获奖的保险项目。

另外,多年来,中国太保持续开展了“责任照亮未来”公益支教活动,该智力扶贫项目先后入选“保险精准扶贫先锋榜”和最具人气帮扶项目,在全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保交所创建了“保交所+精准扶贫”模式,通过保险招投标平台,将1200万公益资金,成功转化为387亿元的保险保障,将中国人寿、中国人民保险、太平洋保险的行业力量,惠及6省区17个贫困县的56万名建档立卡群众。截至目前,保交所已成功组织实施4个扶贫保险招投标项目。在云南省滇西边境山区和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保交所为文山州文山市、昭通市镇雄县等五县(市)所有建档立卡的99641名儿童,制定了包含36种儿童多发重大疾病以及患病儿童既往病史的保险方案。

中国人保探索创建了出河北阜平“金融扶贫、保险先行”、宁夏“脱贫保”、云南昭通“一站式医疗管理服务”等保险扶贫模式,推进金融精准扶贫。开展了省、县两级专业化团队充实培育,努力打通服务体系的“最后一公里”,坚决把中央扶贫攻坚的部署落到实处。目前已初步探索出人保财险助推脱贫攻坚的“十二有”模式,积极建立与国家脱贫攻坚战相适应的保险服务体制机制。2017年11月,人保财险“金融扶贫 保险先行”创意方案荣获“2017金融企业扶贫创新奖”。

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经济增长新动能

在原保监会和协会组织、指导下,各保险企业发挥保险保障功能,创新保险资金运用方式,发挥保险资金融通功能,深入了解实体经济发展需求,开发适应企业发展的保险产品和服务,促进企业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助推中小微企业发展,为新领域新产品提供风险保障,创新和做实保险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助力实体经济的发展。

一是深入了解企业发展需求,切实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助力中小微企业进一步扩大经营能力。中国平安旗下的平安普惠与航天信息合作,为中小微企业量身打造了一款无抵押贷款产品——金税贷。该产品无需抵押,无需担保,无需额外资产证明,凭身份证与营业执照即可申请,最高50万的信用额度,满足了大部分中小微企业资金周转、扩大经营等各类资金需求。截至2017年11月14日,金税贷共计放款1.56亿元,惠及707家中小企业。截至2017年9月末,中国太保宁波分公司累计承保贷款中小企业2948户,承保贷款金额27.56亿元。保险企业为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是坚定推进科技保险发展,主动对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政策。中国人保成立全国首家科技保险支公司,设立企业自主创新金融支持中心,牵头组建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共保体,构建起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创新保险等13大类险种为支撑的科技保险保障体系。2017年上半年,中国人保为科技企业提供保险保障金额1345亿元,较好地发挥了科技创新“孵化器”作用。

三是针对企业需求,积极开发适应企业发展的保险产品和服务。在食品责任险领域,中国太保针对11类企业推出不同的产品包,在保障风险、保障额度、理赔服务等方面充分体现风险差异,满足多样化的保障需求。在安全生产责任保险领域,中国太保探索开展“保险责任+社会化服务”模式的安全生产责任险,在企业安全生产服务中引入专业第三方,根据不同企业类型,其社会化服务内容包括员工安全教育、安全隐患排查、指导建立健全相应的安全生产台账、咨询服务、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企业年度自评及到期免审复评等,为企业构筑完善的安全网。在新材料保险领域,中国太保已于2017年9月正式推出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综合保险,在新材料领域发挥风险管理功能,着力破除新材料在进入市场初期“推广应用难,好材不敢用”的问题,加快新材料创新成果转化和应用,提升新材料产业整体发展水平,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

四是紧密对接实体经济,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投资,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保投资与重组后的中国建材集团合作,成立100亿的“中保投中国建材产业发展基金”,推动建材行业转型升级,化解过剩产能,提升企业发展空间。中国人寿为国有企业“去杠杆”提供强有力支持,成功设立国内保险业首单债转股基金100亿元,为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发展提供强劲有力的中长期资金支持,助力其去杠杆、降成本、优化结构。积极参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作为单一出资金额最大的机构投资者,以217亿元认购中国联通超10%股权。

五是积极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大局,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职能。中国人寿充分发挥责任保险化解矛盾纠纷的功能作用,在与公众利益关系密切的食品安全、医疗责任、环境污染、校园安全等领域重点开展相应工作。其中,财险河北省分公司的创新型安全生产责任险,被写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学习读本》。

五、推进实施振兴乡村战略,注重农业保障,参与建设美丽乡村

各保险企业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按照原保监会的部署,充分发挥保险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保障、服务“三农”中的独特促进作用,不断推出特色农业保险和产品创新,不断提高对农业、农民的保障水平,服务农业供给侧改革,在谋划农业社会经济的发展大格局中,推动企业社会责任落地。

中国人保连续11年召开全系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推进落实农村保险工作专题会议,制定农村保险发展具体举措,推进机构、人员、服务“三下乡”,充分发挥了服务“三农”的保险主渠道作用。截至2017年8月,中国人保共为9095万户次农民提供农业风险保障7997亿元,占行业农险保障金额的54%,承保农作物6.1亿亩,承保森林7.4亿亩,为980万户次受灾农民支付了74.9亿元的农险赔款。

同时,针对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中国人保注重发展面向“三农”、小微企业的直接融资,探索形成中国人保“普惠金融、支农支小”新模式。2017年,已与地方政府已签约137亿元,到位项目融资支持39亿元,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客户6.7万户,覆盖全国27个省份,平均单笔融资规模5.8万元,融资成本低于市场水平,体现了普惠金融小额分散的特点。

截至2017年9月,中国太保累计开发农险新产品323款。其中,在“保险+期货”领域,该公司共推出创新项目18个,配套开发云南橡胶价格保险、黑龙江大豆/玉米价格保险、新疆棉花价格保险、云南糖料蔗价格保险等产品等。在收益收入方面,与中国农科院合作,联合研发的生猪收益指数保险已在天津落地试点;在气象指数保险领域,与多家国内外机构合作,在山东、青海、广东等地开展了以温度、降水、风力、光照等为主要灾害因素的气象指数保险产品创新。在新技术应用上,2017年8月,产险公司推出了以卫星遥感影像为核心的“e农险”3.0技术,实现了标的管理、远程定损、气象指数保险智能理赔三个技术突破。依托“e农险”,太保产险在3日内完成了遵义茶农的茶叶低温气象指数保险的赔付,最大限度地转嫁了低温霜冻天气风险,为受灾农户撑起了坚强的保护伞。对驻马店因雨受灾的农田制定了“卫星遥感+图数据分析+无人机辅助”的解决方案,在3天内完成评估与修正,快速赔付。

2016年中国平安创新性地成立“农村金融服务发展委员会”(简称“农金会”),大力推进“服务三农、发展普惠金融”,全面启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工作。在保险下乡、医保下乡、银行下乡、互联网金融下乡等四大业务板块,都取得了明显成果。截至2017年6月,在“保险下乡”方面,各类农业保险产品累计为4600万户以上农户提供超过1900亿元风险保障额度,累计支付赔款超过7亿元;在“银行下乡”方面,平安银行的第三方存管业务已经能覆盖2.5亿农村百姓,贵金属代销能覆盖超过1800万农村百姓,理财产品代销覆盖超过8500万农村百姓,全面满足农村地区金融服务需求。

中国人寿是全国首批开展农村“小额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致力于推广保障适度、保费低廉、浅显易懂的小额保险。累计为近1亿人次提供农村小额保险服务,约占全国乡村总人口的14%;提供风险保额1.81万亿元;理赔人数59.2万人次;支付理赔金额14.7亿元。同时,大力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经过6年的努力发展,中国人寿累计在27个省不同程度地开办了农险业务,在售农险产品达到479个,覆盖种植、养殖、森林、涉农等领域,累计为3781万户次农户提供4435亿余元风险保障,赔款金额总计16.4亿余元,受益农户达347万户次,有效发挥了农业保险服务“三农”不可或缺的作用。

六、发挥保险社会管理功能,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助力社会风险管理能力提升

为社会和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感,是保险服务的基本内涵,也是保险业践行社会责任的突出体现。在原保监会、协会的指导和推动下,保险业贯彻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充分发挥保险社会管理功能,发挥自身优势,投身社会治理工作,积极推进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等社会保障落地,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提升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效能,完善运作机制,不断提高社会管理和保障水平。

一是积极参与社会风险管理,主动对接巨灾保险发展痛点,推动保险制度建设,助力社会治理能力提升。为推进巨灾保险落地,保交所创新推出“保交所+共保体”模式,建立了在更大范围分散风险的机制,搭建了保险、再保险、保险资管和保险衍生品四大平台。同时,推动巨灾保险制度科技进步,搭建了第一个应用云计算、大数据能力的行业性保险核心业务系统,推出了行业领先的区块链底层基础平台,为地震巨灾保险平台高效率运作提供了先进技术支撑。保交所还积极与地方合作,推动地方并轨方案。与地震共同体一道确保了四川和张家口两个地震巨灾试点地区成功出单。与上海、深圳、宁波等地区政府合作,探索台风、洪水等巨灾领域的合作共建,健全灾害救助体系,持续扩大巨灾保险覆盖面和提高巨灾保障水平。截至11月27日,保交所地震巨灾保险运营平台总出单84544单,覆盖家庭户数209万户,实现风险交易额935亿元。

二是完善灾害防范救助体系,积极开展抗灾救灾工作。中国人保采取有力措施,紧急应对四川九寨沟地震、“天鸽”和“卡努”台风等重大自然灾害,妥善处置广东清连高速、南宁绕城高速、西汉高速陕西段等重大交通事故。综合运用3S技术、物联网技术等新技术,为灾害治理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不断提升防灾减灾水平。同时,中国人保还大力推进安全生产责任险、食品安全责任险、医疗责任险、环境污染责任险等责任保险业务。截至2017年8月,实现责任险保费收入110亿元,同比增长20.3%,保险保障金额262.7万亿元。并积极参与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设,创建交通事故调处“余杭模式”,从更高层次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司法工作创新,树立了互联网时代保险与社会治理相结合的新典型,获得了最高人民法院的高度认可,并在全国推行。

三是积极落实中央财政大灾保险政策,积极推进大灾补充业务。中国太保已为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湖南等地定向开发主粮作物大灾保险产品,并为江苏、浙江、山东等地开发了商业性提标/补充保险产品。

四是充分发挥保险资金在基础设施投资领域的传统优势,积极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中国人寿落地中石化川气东送、国开巴南PPP基金、中信银行住房贷款等创新项目11个,落地规模439亿元。中保投资联合上海市政府和浦东新区,分别成立总规模150亿元的“中保投双创上海城市发展投资基金”和300亿元的“上海中保浦东城市发展股权投资基金”,投向上海市旧城改造、公立医院改革、码头改造、轨道交通等重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助力上海“四个中心”建设。中保投资与华侨城集团合作,设立150亿元的“中保投华侨城(深圳)旅游文化城市更新股权投资基金”,支持华侨城集团“文化+旅游+城镇化”类项目以及城市更新改造业务发展,直接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的重点工程。中保投资与华润集团合作,设立200亿元的“中保投-华润城镇综合开发基金”,投向西安丝路国际会展中心等重大标志性工程建设,助力西部大开发战略。

七、投身慈善公益事业,传递社会公益力量,彰显责任企业的爱心和温度

保险业积极投身社会公益,持续回报社会、回馈公众。

许多企业成立了慈善公益基金,开展了各种公益活动,扶弱济困,造福社会,传递正能量,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公众形象。

中国人寿慈善基金会自成立以来,坚持不懈地致力于救灾、助学、扶贫等公益活动,已在全国捐建学校69所,卫生院(站)97所,并培训了30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乡村医生,累计对外捐赠已超过2亿元。2016年,中国人寿开展了地震孤儿助养金项目、西藏日喀则灾后重建项目、雅安灾区小学捐赠项目等重要公益活动,捐赠共计1700余万元。此外,中国人寿还积极赞助中国网球公开赛、环中国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各类体育赛事。

中国人保以“中国人保公益慈善基金会”为公益事业专业运作平台,开展了“国学希望教室”等慈善公益活动。2014年以来,连续四年为新疆选派干部举办“新疆经济社会发展金融保险人才培训班”,为新疆提供智力支持、培训金融保险人才。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广大员工为有特殊困难以及需要帮助的社会公众提供志愿服务,传递爱心。

2017年1月20日,正值春节前夕,中国平安联合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发起了“一路平安·让爱回家”大型公益项目,包下200辆大巴车从全国多个城市出发,前往广西、福建、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山东等全国主要劳务输出城市,送全国范围内逾10000名贫困外出务工人员春节回家团圆。另外,平安产险连续第五年开启“春节护航”行动,在206个城市设立264个护航网点,提供快速理赔、道路指引、周边咨询、紧急救援等场景化服务。

保交所在陕西省咸阳市“爱心中行”公益项目中,梳理了12.42万名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具体情况,有效满足困难群众新农合保险覆盖范围之外的保障需求。到2017年10月底,该项目已实际出险并赔付困难群众299人,理赔金额总计456550元。

八、发展绿色金融,担当环保责任,营造绿水青山

在原保监会、协会指导下,保险业积极响应国家对环境保护不断提出的新要求,勇于承担环保责任,坚持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始终贯穿到企业保险业务中,发挥保险资金优势,全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打造绿色金融,助力国家绿色发展,助力营造绿水青山,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中国。

一是积极投身环境污染责任保险领域,推动企业环境风险管理落地。中国太保参与环责试点政策及示范产品制定,推动企业在环境风险管理上投入合理的成本,切实降低对环境和公众健康的隐患。截至2017年8月,累计为近4000家企业提供环责险产品,覆盖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工业、石油化学工业、发电行业、纺织业、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等行业。此外,公司在2017年为逾千条船舶提供了污染责任保险保障,保障金额近百亿,有力支持了国家海洋环保事业。

二是认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投资绿色低碳项目建设。中保投资与中国燃气控股合作,筹资100.2亿元,发起设立了保险行业首个清洁能源发展基金——中国燃气(深圳)清洁能源发展基金。截至2017年第三季度,该基金项目共签约京津冀地区气代煤用户约50万户,直接减少约2000万吨碳排放,有效助力京津冀地区雾霾治理和能源结构升级。中保投资与扬州市政府合作,发起设立50亿元的“中保-京杭大运河城乡生态建设基金”,投资运河沿岸生态环境建设,提升历史古城扬州的宜居水平。与广业集团合作,设立首期30亿元的“广业绿色产业发展基金”,用于粤东西北地区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粤东西北地区城乡人居环境。

三是不断探索环境保护的新方向和新思路,制定节能减排方案,关注环境保护实效。中国平安连续七年开展了“低碳100”环境主题行动,将百条低碳举措贯穿到各业务环节中。绿色金融是“低碳100”的重要实践,该公司持续关注环境及再生资源投资、绿色信贷等方面的投入。截止2017年10月,环境污染责任险承保2260笔,保额达41.5亿元;船舶污染责任险承保1508笔,保额达188.3亿元。

四是积极开发绿色保险产品,建设环境风险评估和管理体系。中国人保主动对接林业生产经营者风险管理需求,大力推动森林保险业务发展,并积极参与森林保险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同时,大力拓展绿色投资,支持国家重点环保、绿色交通、绿色能源项目建设。关注清洁能源领域投资,直接或间接参与多个国家大型风电、水电项目的投资建设。

五是坚持绿色运营,推行电子公文和办公自动化。中国人寿积极探索电子单据、电子保单的应用及推广,实现个人代理长期险99%以上业务采用电子投保,费用节约近600万元;短期险电子保单、电子凭证出单2.2亿件,节约成本约2000万元,提升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碳排放,

综上所述,保险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结合行业特点、结合主业,开展了独具保险业特色的社会责任实践,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根据党的十九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对照国资委、原保监会的要求,还有一些有待提高、改进的空间。

一是从整体上看,保险业社会责任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发展趋势和现状良好,效果明显,但各企业之间进度不一,发展不平衡,存在较大差距。

二是社会责任工作与保险企业、保险机构日常运营“融入度”不够,与企业运营结合不够紧密。在企业发展战略上,部分企业对社会责任在认识上还不到位,没有把社会责任管理作为提升企业内部管理、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措施。

三是中央、国资委、原保监会高度重视防范金融风险,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作了专门强调。防范金融风险,理应作为金融企业社会责任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从这次调研来看,部分企业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在社会责任工作汇报材料中基本没有涉及(或者是归到业务工作范畴了?)。

四是保险业社会责任成效传播、宣传、披露力度不够,这次调研汇报的六家企业基本没有这方面的内容,导致保险业社会责任公开、透明度不够,社会认知度不太高、影响力不太强。

根据上述保险业社会责任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有待改进的方面,调研组经过讨论研究,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提高保险行业对社会责任工作的认识,把履行社会责任作为“内强管理、外塑形象”的重要抓手,提升保险企业社会形象和核心竞争力。党的十九大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责任事业也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保险业履行社会责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党的十九大精神,未来保险业应该着力提升五个方面能力:一是进一步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二是进一步提升保障和改善民生能力;三是进一步提升服务绿色发展能力;四是进一步提升辅助社会管理能力;五是进一步提升全球风险管理能力。这些能力要求都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题中之义,也为保险业社会责任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过程中,必须统一全行业的思想认识,高度重视社会责任工作,扎扎实实推进社会责任工作,努力开创保险行业社会责任工作新格局。

二、进一步加强对社会责任工作的督导,统一规划,强力推进保险行业社会责任工作。原保监会、协会历来高度重视行业社会责任建设,多措并举推动保险业社会责任水平不断提升,为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原保监会在《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保险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增强保险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和能力,加强社会责任工作规划的建设和落实,建立健全履行社会责任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监督考核体系,定期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将社会责任战略纳入保险企业整体发展战略之中,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表率,实现可持续发展。《意见》还特别强调,加强社会责任评价与考核。逐步建立符合保险业特点的企业社会责任指标统计和考核体系,对履行社会责任情况定期进行自查和改进。目前,从现场调研和各企业汇报的情况来看,《意见》落实还不够到位,部分企业的社会责任工作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因此,在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过程中,要从战略上高度重视社会责任工作,进一步加强对社会责任工作的督导,对社会责任工作进行全面完善和规划,做到全行业统一部署、统一标准、纳入考核,融入运营,强力推进。

三、加强社会责任工作与企业日常运营的融入,重视社会责任的传播,打造责任品牌,树立企业形象。

当前,履行社会责任早已成为全球企业提升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和社会共识,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步从“重实践、轻管理”到逐步认识到责任管理对于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性。党的十九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供给侧改革、一带一路、社会治理、精准脱贫、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污染防治、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建设美丽中国等事关国计民生的社会热点议题。新时代、新责任、新议题、新实践,都促使优秀企业提前谋划、充分准备,重新思考企业存在的价值,以及如何在未来融入社会、在商业竞争中实现新的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社会责任融入企业运营、塑造企业形象,实现企业与社会、保险业与其它行业的“双赢、共赢、多赢”,已经成为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由此可以预见,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运营、企业综合价值的体现将日益显现化。在企业发展中融入社会责任、创新社会责任,进而实现商业成功,必将是优秀企业的选择。虽然近年来,保险业有一大批企业在社会责任管理方面取得不错的成绩,但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党的十九大对企业提出的更高要求、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予以保险业更高的期望,以及社会责任工作和责任品牌建设的复杂性、专业性,都要求我们必须将社会责任和品牌建设全面融入企业总体发展战略,并结合内外资源禀赋、企业文化传承等因素,加强顶层设计,制定或完善适合本企业的、具有独创性和吸引力的责任品牌战略。目前,探索持续推进社会责任工作切实融入企业运营的新方式、新途径,可在建立社会责任组织,健全社会责任管理制度,强化责任管理,考核责任绩效、提升责任能力等方面积极努力,通过创造性、创新性的行动,打造社会责任品牌,创造经济、社会共享价值,持续提升企业自身战略创新能力,实现“CSR+品牌"高度融合,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工具、新媒介的出现,创新了企业社会责任的传播方式,使企业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模式和品牌传播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使之更为快捷、多元。如今,企业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周期越来越短,形式也由纸质版、电子版报告提升为微信版、H5版、视频版、简版等。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这一变化趋势,在进行社会责任信息传播时,一定要根据保险业的特点,选择适当的传播方式,创新传播思路,借助新媒体、微信、微博,甚至网络直播,通过即时连线、即时反馈,以人性化、尊重、贴心的方式与各利益相关方进行沟通和交流,把企业的品牌理念和责任信息精准传达给用户,并得到良好的互动。同时,更要注意提升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做到内容全面、信息准确、即时反馈,通过有效快捷传播,最终获得企业相关方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打造责任品牌,树立企业形象,推动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