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新兴风险备受重视 亚太自保强劲增长

发布时间:2018-07-20 09:06:22    作者:康民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记者 康民

数十年来,全球保险市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其中也有少数领域自始至终未曾出现改变——自保行业就一直保持着自身独有的稳定发展。虽然金融行业和全球经济起伏动荡,而且时常发生新型风险,但自保公司持续保持增长,证明自保这一解决方案具有独特性。作为全球自保公司专业管理巨头,达信保险经纪的自保专业管理部门负责人在近日披露:企业对于自保公司这一机制的使用变得越来越普遍,特别是在为其所面临的新兴风险进行融资的时候。

达信自保专业管理部总经理Ellen Charnley告诉记者,在全球范围内,基于达信自保专业管理所负责的1100家自保公司的调研数据,达信发现2012年至2017年期间,企业对其自保公司的运用发展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其一,利用自保公司承接网络责任风险的数量在持续增加,累计增幅达到240%;

其二,利用自保公司承接跨国员工福利计划的数量持续增加,累计增幅达到550%;

其三,母公司在美国的自保公司,按照《2015年恐怖主义风险保险项目再授权法案》(TRIPRA),承接恐怖主义风险的自保公司数量持续增加,累计增幅达到83%。

设立自保的原因

达信提供的数据显示,60%的企业设立自保公司用于承接母公司的自留风险,42%的企业设立自保公司用于直接接触再保险市场。

在达信看来,自保公司的地区性发展出现了新趋势。北美和欧洲仍然是全球大多数自保公司的所在地,但亚太地区正呈现出强劲增长势头。其中,自2012年开始,亚太区的自保公司展现出逐年增长的强劲趋势。随着主要来自日本、中国大陆及香港地区、新加坡的企业开始接受并设立自保公司,达信在亚太区管理的自保公司数量也增加了24%。

Ellen Charnley对于自保行业做出了自己的预判:随着世界格局变得愈加复杂,企业需要与时俱进地利用自保公司来降低损失带来的波动性、保护人力资本以及增强财务稳定性,并最终加速企业目标的实现。在为新兴风险和巨灾风险融资方面,自保提供了其他方式很难实现的灵活性,例如网络责任、恐怖主义以及员工福利等。Ellen Charnley称:“我们预期,利用自保公司为这些新兴风险进行融资的方式将会继续,特别是在越来越多的企业理解了这一创新的风险融资工具并将其置于其风险管理的核心之后。”

自达信在百慕大开设首家自保办公室至今,已有50年历史。2018年,在庆祝自己“半百”生日之际,达信自保专业管理部对这一领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半个世纪中,全世界自保公司的数量从1968年的大约100家逐渐增长到今天的6650家左右,其中金融机构在自保公司数量和保费规模方面持续领先。而日益增加的风险复杂性、新兴风险和兼并与收购业务,促使其他行业开始关注并使用自保公司承接或分散风险。

全球企业运用自保的深度分析

当今世界,经济和政治的不稳定性愈演愈烈,革命性的科技创新呈指数级迭代,给众多公司带来了陌生乃至无法量化的新型风险。受这些宏观趋势影响,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自保公司视为创新性风险管理战略的核心。这种思潮的一大风向标就是利用自保公司提供传统财产责任险以外的保险解决方案。作为一个典型案例,Ellen Charnley谈到:“2016年,我们再次看到越来越多的自保公司为网络风险和员工福利提供保障,其增长率达到了两位数。自保公司越来越多地被用于应对广泛的新型风险,同时也开始帮助客户打破风险管理、人力资源与业务发展之间的运营壁垒。”

不断变化的风险格局也在改变自保公司母公司的行业分布,金融机构和医疗保健组织仍然是拥有自保公司数量最多的行业,其他行业所设自保公司的业务也日趋多元复杂,因此也带来了保费规模的提高。

达信提供的数据显示,除1996年之外,自保公司的数量到现在每年都在增加。大多数《财富》杂志500强企业如今都拥有自保公司,中小型企业使用自保公司也已成为一种例行做法。许多公司拥有多家自保公司,其中部分用于提供新兴风险保障,包括网络风险、政治风险和其他非传统风险。经过20余年的持续增长,达信相信,自保公司的持续增长并非源于某一项单独优势,而是一整套、一系列优势。

自保增长背后的核心利益

当今的跨国集团会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组建自保公司,无论保险市场状况有怎样的变化,抑或发生怎样的重大灾难性事件,自保公司的数量一直保持稳定增长。具体而言,越来越多的公司是为了满足业务需求或创造新收入而组建自保公司。

随着组织和风险环境的演变,许多跨国企业开始将自保公司置于其风险管理战略的核心,以此帮助企业加速实现目标、支持业务板块、利用替代性风险资本,并保护人力资本。

在达信管理的自保公司母公司中,62%的非美国公司和74%的美国公司将“自留风险融资”视为组建自保公司的主要价值驱动因素。究其原因,企业的风险自留战略应当根据市场周期,或因加速增长、并购等而变化的风险而随时调整。自保公司为企业的风险自留战略提供了灵活性,这让自保公司成为风险管理者工具箱中的核心工具,用以应对传统财产责任风险、以及员工和客户风险。

地区分布和行业格局

在达信看来,20世纪60年代,美国税法变更、全球承保能力不足和国际金融中心的立法变化为替代性风险融资方法的演变提供了机会。因疲于应对其所感受到的高昂保费、承保能力不足和繁琐的保单措辞,企业开始组建自己的保险子公司,以便为自身提供保障。如今,自保公司这一概念开始吸引过去并不看好这一选择的各个行业和地区。

以往,大多数自保公司均由北美和欧洲的母公司组建,但在过去三年间,达信观察到,新兴国家和地区对组建自保公司的兴趣日渐提升。一般而言,“母公司”拥有自保公司,而“注册地”是指自保公司注册时所在的国家/地区或州/省。值得关注的是,拉丁美洲的母公司组建的自保公司数量显著增加,达信提供的数据显示,2016年与上一年相比增长率达到了11%。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和风险管理复杂度的提升推动了该地区公司对于组建自保公司的兴趣,这些公司积极探索各种可能以稳定盈亏底线、更迅速地响应市场周期。

与此同时,尽管北美和欧洲所拥有的自保公司内持有执照的自保公司数量与上一年度相比减少了2%,但仍然处在第一的位置。

尽管传统注册地在自保公司数量与保费方面仍然保持领先,但2016年,美国及美国以外地区的新兴注册地也呈稳定增长之势。美国以外增长势头最为强劲的注册地包括瑞典、根西岛、新加坡、马耳他和开曼群岛。在美国境内,各注册地之间的竞争日渐激烈,新兴注册地发展迅速。德克萨斯州、康涅狄格州、内华达州、新泽西州、田纳西州和纽约州都是2016年发展最快的注册地。

传统上,金融服务、医疗保健和制造等行业,一直在利用自保公司来保障自身风险。而日渐增加的风险复杂度和新兴风险的发生速度已促使其他行业开始采用自保公司,或者增加对于自保公司的使用,保费量清晰表明了这一点。各个行业的顾虑各有不同,各行各业、各种规模的企业都在探索利用自保应对非传统风险。

自保公司以资本金支持保单,与其他任何保险公司一样,资本金可以通过资本公积和实收资本/股本等科目随着时间进行积累。但随着组织风险数量、复杂程度和严重程度的增加,自保公司产生的股东权益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于许多客户来说,自保公司是其风险管理战略的核心,不仅限于为传统财产责任事故进行风险融资。比如,母公司更多地使用自保公司所有者权益承保大量新型和非传统风险,包括网络、供应链员工福利和恐怖主义风险,同时,开发与这些风险相关的数据分析,并为其他风险管理计划融资。

达信管理的自保公司中,为跨国员工福利风险提供再保险的公司数量持续增长。公司面临着医疗保险成本波动(三年间全球波动近10%)、员工队伍老龄化、福利由政府提供转向由公司提供的责任转移这三重威胁,因此更需提高效率。

运营转型的偏好和路径

达信发现,利用自保公司承保网络责任的组织数量取得两位数的年同比增长,因此预计此数据将继续上升,源自部分现有大规模利用自保公司的母公司,以及那些难以获得充分专业责任风险保障的企业。

利用自保公司应对网络责任的潜在优势,包括获得再保险以应对巨灾限额、填补标准网络保单措辞的缺口、保证覆盖新兴和独特的网络风险,以及跨运营公司整合网络计划。此外,自保公司形式和规模多种多样,从风险融资结构的角度而言,为公司提供了极高的灵活性。

尽管单一母公司型结构仍是大多数自保公司采用的主流结构,但特殊目的机构 (SPV) 在银行与商业保险公司之间也较为盛行。据介绍,SPV最常见的注册地包括都柏林。爱尔兰稳健而灵活的监管环境孕育了无数金融交易创新;还有百慕大群岛,在这里,各实体可以发行大规模、长期的巨灾债券。

过去,超大规模自保公司主宰着自保公司行业格局,这些巨头年保费超过2000万美元,多由《财富》五百强企业组建。但2016年以来,由于特定行业内部的整合,如医疗保健行业,使得超大规模自保公司仅占自保公司总数的20%。

链接

自保公司结构较为灵活,主要包括如下几类:

单一母公司型自保公司:由一家公司全资出资设立并控制的保险子公司,组建目的是为母公司和/或其选择的非关联方的风险提供保险或再保险。

特殊目的机构 (SPV):资产/债务结构和法律地位经过专门设计,确保其义务始终安全(即便在母公司破产的情况下也是如此)的子公司;这些机构通常用于实现资产证券化、协助组织规避金融风险,或者管理资本和盈余。

细胞公司:由第三方赞助商组建的自保公司,将单个细胞“租赁”给外部公司;各细胞的责任与资产均与其他细胞分离,并且各细胞的所有者通常需要对该细胞进行注资。

团体自保公司:由多家公司拥有和控制,为团体风险提供保险或再保险。

风险自留集团 (RRG):要求所有者同时必须成为RRG的被保险人,且由 RRG为其成员提供责任险直保保障,可在经过认可的前提下在美国全部 50 个州运营, 但仅需在其注册地所在州获得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