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我和保险那些事】那场罕见的龙卷风

发布时间:2018-08-07 09:58:40    作者: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程太和

1983年7月1日下午4时许,江苏省海安县、如皋县、如东县遭龙卷风袭击。其中海安县在县境东部和西南部同时出现两股龙卷风,7个公社(时称“公社”,1983年9月撤社建乡)严重受灾,龙卷风所经之处,拔树毁屋,损坏房屋畜舍7557间,死5人、伤264人,死伤牲畜91头,损失种貂226只,断广播线杆、电线杆956根,损坏变压器15台,6.8万亩棉田、3.5万亩粮田受损,直接经济损失数百万元。

我是江苏海安人,当时正在江苏银行学校保险专业班学习。7月5日学校放暑假,回家后,我想正好利用暑假的机会到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海安支公司实习,了解一下龙卷风后海安的财产保险理赔情况。7月7日,我到海安支公司报到,当时支公司除1名女同志值班外,其余同志都到旧场公社查勘理赔去了。我从县城赶到旧场,找到保险代理处旧场信用社。在信用社正好遇上了保险公司负责人崔忠富(当时对外称保险公司经理,对内实质上是人民银行县支行的保险股股长)。在我一番自我介绍后,崔经理说,很好,正好我们人手少,你就跟信用社的陈建会计到顾陶大队查勘吧。

顾陶大队地处旧场公社的东南面,与如东县靖海公社交界。来到灾害现场,呈现在面前的是一片片倒塌的房屋,棉田里一尺多高的棉花全都趴在地上,玉米田里几乎看不到一个站立的玉米秸,大树倒在路旁,电线杆趴在地上,老百姓家死亡的牲畜扔在河边。顾陶大队共有受灾户90多户,其中房倒屋塌的40多户,部分损失的50多户。在受灾户家中,我们逐一清点受损物资,与保户共同核定损失金额。由于当时国内保险业务刚刚恢复,海安保险的面还比较窄,全县7个公社受灾,也只有旧场公社的群众投保了家庭财产保险,故查勘理赔速度还比较快,只用了一个多星期,查勘理赔工作即全面结束。7月16日,县保险公司在旧场公社大会堂召开了保险理赔兑现大会。此次龙卷风灾害,旧场公社有592户农户得到保险赔偿,赔付金额9.93万元;3个企业得到保险赔偿,赔付金额1.13万元;21个生产队的集体财产得到赔偿,赔付金额1.1万元。总计赔款12.16万元。这是国内保险业务恢复后,海安县最大的保险赔偿款项。这对恢复不久的保险事业产生了巨大反响。

此次龙卷风灾害后保险理赔工作在海安乃至在南通地区至少产生了以下几点影响:

一是灾害无情,保险有爱。海安及南通地区遭受龙卷风袭击是常有的事,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初,海安遭受比较大的龙卷风袭击就有8次,每次龙卷风袭击都造成一定的人员伤亡,老百姓的财产遭受巨大损失。在没有保险的年代,政府也竭尽全力,多方筹措资金,解决老百姓的基本生活问题,但由于财力有限,只能是杯水车薪。受灾后老百姓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恢复生产、重建家园。而1983年7月1日遭受龙卷风袭击的旧场公社老百姓就不同了。全公社592户农户受灾,保险赔付9.93万元,户均赔款167.74元,再加上民政救济款,户均补偿额都在200元以上,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确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数额。一些受灾严重家庭,保险赔偿款就达到七八百元,而当时农村建3间大瓦房也只要1000元左右。故此,参加保险的群众受灾后很快就恢复了生产,重建了家园。

二是此次灾害后人们认识到,保险是一种契约补偿行为。在没有保险的年代,人们只知道社会救济,不知道保险补偿,不要说一般的老百姓,就连有些干部也不知道保险是怎么回事。海安县遭受龙卷风袭击后,出现了这样一个小插曲,当时县里有位领导认为,社会救济和保险都是政府举办的,应当把保险赔款拿出来一起用于社会救济。此观点一出,即遭到保险公司以及人民银行领导的反对,保险和社会救济绝对不是一码事,否则今后还有谁愿意保险?后来经过多方沟通,县里的领导也感到保险赔款用于社会救济确实不妥,于是打消了这样的念头,并向金融部门人员打招呼,由于他学习不够,提出了这种异想天开的想法,还希望金融部门的同志多多谅解。回过头来想想,国内保险业务停办了20多年,保险业务恢复初期,人们对保险的认识还很模糊,有这种想法的人又何止一人?也正是这次龙卷风之后,海安的干部与群众对保险才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三是这场龙卷风促进了海安保险业务的快速发展。海安县的保险业务于1980年8月1日恢复,当年仅收入保费27.76万元,1981年实现保费收入40.2万元,1982年达到51.1万元。而在灾害后的1983年底则实现保费收入84.2万元,比上年增长了64.6%。尤其是农村家庭财产保险,1981年试办时,全县只有17户家庭投保家庭财产保险,1982年在旧场、仇湖、瓦甸等公社(后称为乡镇)逐步推开,当年承保13789户,收入保费1.7万元。而在1983年龙卷风后,农村家庭财产保险在全县42个乡镇全面推开,当年承保83712户,收入保费16.8万元。在海安东部受灾严重的乡镇,更是出现了保险的热潮。7月1日海安东部遭受龙卷风时,只有旧场的农户参加了家庭财产保险,故受灾后及时得到保险补偿,老百姓得以迅速恢复生产,重建家园。而在受灾同样较为严重的角斜、沿口公社,老百姓只是领取了少量的社会救济,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速度十分缓慢。现实教育了人们,保险不是可有可无。受灾后,在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同时,角斜公社召开了专题的保险动员大会,公社党委书记翟桂生亲自动员,并现场缴纳家庭财产保险费。翟桂生在大会上说,保险确实重要,这次我们角斜吃亏了,下一次这个亏再也吃不得,我在老家沿口已投了一份保险,今天再投一份。保险就是太平符(旧指一种迷信术道,道士、神汉、巫婆等随手画的驱使鬼神的东西),我们角斜公社户户都要贴上太平符,这样致富的路上才有保障。通俗的语言,让老百姓悟出了保险的真谛。当年,角斜镇95%的农户都投保了家庭财产保险,收入保费1.13万元。

弹指一挥间,35年过去。今天的保险与当年已不可同日而语。但无论如何,保险业恢复初期保险人的创业与劳作,我们都不应该忘记。

(作者供职于中国人寿江苏海安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