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人保集团回归A股 十年曲折终圆梦

发布时间:2018-11-19 08:20:11    作者:张爽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记者 张爽

11月16日9时30分,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应勇与人保集团董事长缪建民一起鸣锣开市,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登陆A股市场。中国人保2012年就获国务院批准的A+H股上市方案终于落地,距离2008年提出整体上市计划刚好10年。

上市首日,中国人保A股开盘价4.01元,随即封住涨停价4.81元,并保持至收盘,涨幅达到44.01%。

从2017年5月16日通过有关建议A股发行方案及相关的决议案,到2018年11月16日在上交所挂牌交易,人保集团A股IPO整整经历了一年半的时间。特别是从今年6月5日通过发审会到9月28日正式拿到核发批文,中间有近4个月的时间陷入了停滞状态。发行规模也是一降再降,从最初披露的45.99亿股,下降至核发批文中的23亿股,并最终定格在18亿股,给出的理由是“充分尊重市场”。

缪建民在上市仪式上表示,人保集团成立于1949年10月,是与共和国同龄的国有保险公司,从一家单一的财产保险公司发展到今天全球500强的综合金融保险集团。

只是这家保险业的共和国长子直到今天才正式成为A股市场的“新兵”,成为国内第5家A+H股的金融保险企业。在起伏不定的国内资本市场中,姗姗来迟的人保集团能够厚积薄发吗?

为估值而战

与2003年人保财险以全球最大IPO身份登陆港股和2012年人保集团整体上市“缔造香港当年最大一宗IPO”的光环相比,人保集团这一次回归A股显然平静很多。

但从行业的角度来看,这仍然是一次历史性的事件。这家在开国大典后不到一个月即问世的新中国第一家保险公司,终于在历经波折之后如愿回归A股怀抱。自2011年新华保险上市后,A股已近7年没有保险公司首发上市。

此前,中国人寿与中国平安分别于2003年和2004年在香港上市(中国人寿同期也在纽约上市)后,又同时于2007年在A股挂牌交易。那一年上交所迎来的还有中国太保。又过了4年,新华保险一举实现了在上海和香港两地同步上市。

到今天,保险巨头们终于相聚在沪上。

6年前,整体上市的背后是当时的人保集团对于补充资本金的强烈需求。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2年6月30日,人保集团、人保财险、人保寿险、人保健康的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156%、184%、136%和101%,资本金捉襟见肘。因此,当年274亿港元的募资金额大大缓解了人保集团资本补充的压力。

如今,偿付能力已经不再是主要诉求。人保集团2018年中报显示,人保集团、人保财险、人保寿险、人保健康的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244%、232%、206%和238%。

回归A股更多的是在为估值而战。

事实上,因为有人保财险H股上市在先,人保集团在2011年启动制定上市方案时,更多考虑的是A股上市。根据此前媒体报道,人保集团曾通过备选投行进行过一项有关A股需求的简单测试,10天便报上来100亿元人民币的投资需求,其中还不包括国家级的大企业。

遗憾的是,在当年A股市场状况堪忧和监管机构综合考量的双重因素下,与H股申请同时提交的A股申请最终没有获得反馈。这也成为人保集团的心结,并在随后历年的媒体见面会上被不断提起。

让人保集团另一个无法言说的苦闷是,虽然在H股成功上市充实了逼近红线的偿付能力,但其在H股市场的估值却始终低于子公司人保财险。面对“为什么买集团,不买财险”的诘问,人保集团没能给出投资者满意的答案。

“富儿子,穷老子”的现象直到今天才终于得到扭转。

从更宏观的背景来看,香港与内地股票市场的估值差异由来已久。瑞银的研究报告指出,在香港和内地两地上市的股票中,有超过2/3在内地的股价溢价逾50%,且这个差距自2014年以来明显扩大。A股市场长期存在估值溢价是吸引在港上市的中资企业回归的主要吸引力。

在11月5日的网上路演中,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投资银行部执行总经理、人保集团IPO保荐代表人周玉明确表示,目前人保集团H股股价低于其每股净资产,我们认为,作为领先的全国性综合金融保险集团,本次A股上市后有利于其更好地把握市场机遇,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投资者提供良好的回报,有利于其估值回升。

人身险之窘

其实,保荐代表人的这句话还有后半句:“集团目前以财险为主要利润来源,人保寿险等属于新兴创业板块,目前正处于业务条线的全国布局和价值转型的关键时期……将对集团利润贡献和价值贡献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言外之意,与当年H股上市面临的境遇相同,承担人保集团估值任务的主要还是人保寿险,因为国内市场对于保险股的估值普遍采用的是内含价值法。这对于主打财产险市场且财产险业务在总保费中占比超过70%、净利润占比超过90%的人保集团来说无疑有些尴尬。

而人保寿险的市场地位比之人保财险难以同日而语。特别是整个寿险市场的业务结构调整以来,当年为推动集团整体上市的历史遗留问题牵绊着人保寿险前进的步伐。

2015年-2017年,人保寿险保费收入增速分别为13.8%、16.6%和0.7%,净利润在2015年大涨90.1%后,于2016年和2017年分别下降87.3%和65.9%。近年来一直主打健康险概念的人保健康2015年-2017年保费收入增速分别为1.4%、43.6%和-16.4%。

当然,好消息也是有的。3年来,人保寿险一年新业务价值分别增长11.7%、51.3%和37.7%,内含价值分别增长15.6%、4.0%和7.6%;人保健康一年新业务价值分别增长17.9%、18.6%和44%,内含价值分别增长3.7%、73.7%和10.0%。

不过与行业相比,根据银保监会公布的前三季度原保险保费收入数据,人保寿险和人保健康分别排名第8位和第22位,距离“对集团利润贡献和价值贡献发挥重要作用”恐怕还需要些时日。

人保的新牌

与H股上市时主要“卖寿险”相比,在这一次回归A股过程中,人保集团也开始讲起了“科技故事”。2018年4月27日,人保集团发布了“智·惠 人保”数字化战略,宣称要“利用数字化技术,赋能运营转型与商业模式创新”。时隔两月,又再次召开声势浩大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布会,宣称要再造一个“新人保”,并为此设立了千万元级的创新奖励基金、亿元级的创意孵化支持基金和百亿元级的创新产业投资基金。

作为“人保集团数字化战略关键布局”的人保金服自2017年底以来也是动作频频,“邦邦汽服”和“爱保科技”相继落地,一系列构建“集团互联网金融基础设施”的项目正在路上。

这并不难理解,2017年9月,头顶“保险科技第一股”光环的众安在线在港交所主板上市,股价开盘即上涨18%,总市值一度突破千亿。而一度被比喻为保险股里的“茅台”的中国平安也正致力于成为“科技型个人金融生活服务集团”。

人保集团手里握着的另一张牌,或者说其未来市值的另一大增长动力来源是集团化布局。目前,人保集团拥有保险、信托、证券、基金、期货等多类金融牌照,并参股了兴业银行和华夏银行。未来要如何利用这些机会,产生1+1>2的效果,还需要继续找到能打通“任督二脉”的地方。珠玉在前,近两年来,中国平安旗下多个互联网金融板块的子公司完成了多轮融资,并开始启动上市计划。

明年,人保集团将迎来成立70周年,选择在此时回归A股,似乎有了某种献礼的意味。在11月16日举行的上市仪式上,总裁白涛代表人保集团向上交所赠送了一份以苏州传统刺绣工艺复刻的新中国现存最早的由中国人保签发的保险单,据称“寓意中国人保作为共和国保险业‘长子’,历经69年传承发展,始终与共和国同生共长”。

按照人保集团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规划,到2022年,要跻身国内创新型金融保险集团前列;到2025年,要跻身国际创新型金融保险集团前列。回归A股能否成为实现这些目标的机遇和动力,也许答案将很快揭晓。